文/本刊記者 周路平
手機上的菜市場
文/本刊記者周路平
顧東君曾在九陽集團擔任發言人,她創辦味庫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到了做家電時的啟發。
這家生鮮電商為了加強品控,買食材親自烹制,員工吃胖了算工傷。
圍繞“做菜”產生的創業項目為數不少,其中一類是菜譜類應用,另一類則是配送菜品的生鮮電商。而味庫則把二者結合了起來,它是一個手機端的半成品凈菜配送平臺,用戶在其平臺上購買半成品菜品后,就可以按照App上的菜譜來做菜。
在供應端,味庫不像青年菜君、愛餐桌那樣自己直接賣菜,而是整合了兩類B端來提供菜品:一類是凈菜廚坊、福成五豐等20多個中央廚房;另一類是俏江南、九頭鷹等100多個餐廳廚房。
這兩類B端中,以中央廚房為主。味庫把中央廚房之前規模化的生產,變成了小批量生產,以滿足多元化的需求。而讓中央廚房做出這種改變的是,他們可以通過味庫直接看到用戶的反饋和評論。這種互動改變了供應商悶頭生產、不關注用戶體驗的狀態。餐廳廚房方面,“飯點”的時候忙死、“非飯點”的時候閑死,但人力成本和房租成本是恒定的,利用“非飯點”的空余時間加工半成品凈菜也能夠增加收入。
對用戶來說,味庫的做法相當于將超市和菜市場買菜環節砍掉,因此價格更實惠。據味庫聯合創始人海若透露,味庫的菜品價格相當于超市售價的6到7折。“我們在北京有10萬用戶,日訂單峰值3000單,平均穩定在1000單左右,客單價接近50元。”
北京微酷客科技有限公司
不過,做生鮮電商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海若感嘆,他們做得很苦很累,里面涉及大量問題,譬如嚴格的時效限制等。“生鮮電商會碰到的問題我們都會碰到,生鮮電商碰不到的半成品電商也會碰到。”海若說。
為了保證供應商的菜品質量,味庫開始搭建自己的Cooking studio(美食錄制棚),買食材親自烹制,檢驗菜品品質,員工如果吃胖了都算工傷。目前,味庫App里的菜譜還都是純文字的步驟介紹,他們打算把做法全部錄制成幾十秒的短視頻,供用戶參考,以便讓用戶買到菜后,還能更好地把菜做出來。
此外,味庫為加強品控,還聯合中國人壽推出買菜險,所有供應商入駐味庫App平臺,均須投保食品安全責任險。用戶買菜有明確的在線交易記錄,一旦發生問題可快速查詢和追溯。
冷鏈物流配送是生鮮電商普遍的難點和痛點。目前,味庫與萬家康、黑狗、路達達等四家冷鏈物流配送公司合作。中央廚房通過冷鏈車配送,只需提前一天預訂,而配送的費用統一為5元。
作為高成本的冷鏈物流,味庫5元的配送費完全不夠覆蓋成本,還處于貼錢運營狀態。它沒有自建物流的打算,當然也沒有自建物流的能力。“我們目前只做兩個事情:供應鏈和市場推廣。”海若說。
味庫的創始人兼CEO顧東君曾在九陽集團擔任發言人,這次出來創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到了做家電時的啟發。2011年,顧東君牽頭做了一款與味庫類似的產品——根據家電廚具情況選擇合適的菜譜。
如今,這個思路延續到了味庫上。味庫的App,除了連接中央廚房和消費者,還延伸出了菜譜搜索功能:一方面,可搜索菜品名稱找到需要購買的食材;另一方面,能根據廚房已有食材和廚具提供菜譜。比如,用戶掃描廚具的二維碼,選擇已有的菜品,App可以自動生成上百種菜譜,并配有烹飪步驟,讓用戶可以充分利用現有食材和廚電烹飪美食。這種工具屬性和導購邏輯,為味庫帶來了大量流量。
關于未來如何盈利,海若透露,包括電商和廣告兩種途徑。“不過當下不是要把用戶量做起來,而是要把交易量做起來,說不定未來還會出現第三種、第四種營利模式。”
i黑馬點評
相比競爭對手,味庫的模式更能增加用戶黏性。不過,不容忽視的是,當下用戶還是更習慣在超市和菜市場買菜,而買菜的主體也是中老年人。另外,中央廚房和餐廳廚房盡管能通過味庫增加銷量,及時獲得市場反饋,但畢竟量不大,這對平臺的依賴程度或許也是一個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