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我不相信共享經濟
陳一佳紐約三橙傳媒創始人兼CEO,《創業美國》制片人和主持人
共享經濟帶來了種種好處,但它不是萬能的。
最近看到一則新聞,說英國年輕人Becky Szenk和未婚夫Mark Higgins滿心歡喜帶著1歲的女兒搬家,可是沒有想到,他們的一切被從Facebook上找到的搬家助手完全毀掉了。這些自稱專業的搬家助手,在拿走兩人所有家當后,人間蒸發。他們上萬英鎊的財產,包括訂婚戒指就此消失。在新家度過的第一晚,他們除了還有彼此,什么都不剩。
看到這樣的故事,我就很想閑扯兩句我對共享經濟的牢騷,共享經濟不是萬能的。指望它成為整個商業模式革新的藥方,甚至達到所謂的社會零邊際成本,未免太夸張。
首先,共享經濟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保證質量。這種質量問題可能在以物為主的分享服務上還不太明顯,比如Airbnb,比如Uber。房子和車子可以通過照片、地址、硬件尺寸等進行量化控制,附加服務的比重比較低。但是到了搬家、打掃衛生、做飯等更加依賴于人的技巧的服務種類,質量問題就變成了共享經濟的一大痛點。就說我自己的經歷吧,四五個月前我開始使用Handy.com,一個找服務臨時工的平臺,從上面找家政幫忙打掃。雖然網上下單非常方便,可是這幾個月,我一直“提心吊膽”,每個人的服務質量參次不齊。雖然Handy.com也有投訴機制,但對于客戶來說,機會成本還是很高。對于更強調服務質量的客戶,共享經濟平臺可能很難成為首選。
其次,就是共享經濟爆發后帶來的服務信息爆炸,引發使用者的選擇困難癥。就好比信息傳播曾經經歷的變革一樣,互聯網的繁榮,讓我們很長一段時間沉浸在用戶帶來的內容(User-Generated Content)大爆發中。但是很快,過度的信息讓人們無所適從,于是現在又回歸到對專業產生內容(Professionally Generated Content)的渴求,因為人們更需要用有限的時間高效地吸收營養。我非常喜歡使用Airbnb找房子,但每次找房子都要看大量照片,讀各種評論,才能挑個滿意的。如果我非常繁忙,這就變成一種負擔。試想,如果衣食住行都來分享,每天各種信息了解和比較,就會讓我們很辛苦。
再次,不是什么都能分享,很多產業還是需要有一定規模的企業去完成。比如,你可以通過一個App找人診斷,但你要是做手術,還得找一個設備先進、規模相當的醫院來完成;你可以通過幕客(MOOC)在網上了解一些課程,接觸一下學科信息,但深度鉆研,你還是需要有每天互動的名師和同學,在校園里一起完成。類似的很多事情,都還沒有辦法通過個人力量完成,共享經濟的局限性自然顯現。
其實共享經濟的概念自古就有,出遠門找朋友借住,回家搭個順風車,網絡化和移動化,讓這些經濟活動可以更大范圍來實施,但它并不能解決一切問題。就像電商還取代不了超市,新媒體還代替不了廣播電視一樣,新模式和平臺的誕生,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多元化和自由化,而不是全盤革新,這才是我們作為消費者和生產者最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