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華
腦梗死患者超敏C反應蛋白、纖維蛋白原的檢測及其臨床意義
劉新華
目的探討腦梗死患者超敏C反應蛋白、纖維蛋白原的檢測及其臨床意義。方法154例腦梗死患者作為研究組, 選取154例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 對比兩組患者的超敏C反應蛋白、纖維蛋白原水平。結果研究組超敏C反應蛋白及纖維蛋白原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 組間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梗死面積越大, 超敏C反應蛋白及纖維蛋白原水平越高,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梗死程度越嚴重, 超敏C反應蛋白及纖維蛋白原水平越高,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超敏C反應蛋白、纖維蛋白原是腦梗死患者良好的檢測指標, 患者病情嚴重程度與梗死面積大小與超敏C反應蛋白、纖維蛋白原水平呈正相關性。
腦梗死;超敏C反應蛋白;纖維蛋白原
動脈粥樣硬化是臨床常見慢性疾病, 其為造成患者發生腦梗死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礎。有報道指出, 血栓不僅可以以脂質的形式沉積在體內, 同時也是一個慢性炎癥發生發展的過程。C反應蛋白為臨床中使用頻率最高的炎癥、非特異性損傷的標志, 也真實的反應了腦梗死的病情發展程度[1]。為進一步了解超敏C反應蛋白、纖維蛋白原與腦梗死患者之間的相關性, 本院選取了154例患者展開分析,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3年3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54例腦梗死患者作為研究組, 男87例, 女67例, 年齡58~74歲, 平均年齡(67.3±4.2)歲,54例輕度腦梗死,56例中度腦梗死,44例重度腦梗死;選取同時間段同年齡段的154例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 男90例, 女64例, 年齡59~75歲, 平均年齡(67.5±4.5)歲。兩組受試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研究組患者入院后, 于次日清晨抽取靜脈血液5 ml, 使用離心機分離出血清, 置于-20℃環境保存待測, 使用美國貝克曼公司生產的免疫分析儀及試劑進行超敏C反應蛋白測量, 使用免疫比濁法進行纖維蛋白原測量。對照組的健康體檢者于體檢當日清晨抽取靜脈血液5 ml進行超敏C反應蛋白及纖維蛋白原測量。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相關性采用Pearson分析。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超敏C反應蛋白及纖維蛋白原水平對比 研究組超敏C反應蛋白及纖維蛋白原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 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梗死嚴重程度與梗死面積與超敏C反應蛋白及纖維蛋白原水平關系 梗死面積越大, 超敏C反應蛋白及纖維蛋白原水平越高,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梗死程度越嚴重,超敏C反應蛋白及纖維蛋白原水平越高,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3。
表1 兩組超敏C反應蛋白及纖維蛋白原水平對比(±s)

表1 兩組超敏C反應蛋白及纖維蛋白原水平對比(±s)
注:兩組比較, P<0.05
組別 例數 超敏C反應蛋白(mg/L) 纖維蛋白原(g/L)研究組 154 14.4±2.5 8.3±2.7對照組 154 2.3±1.0 3.2±0.9
表2 梗死嚴重程度與超敏C反應蛋白及纖維蛋白原水平關系(±s)

表2 梗死嚴重程度與超敏C反應蛋白及纖維蛋白原水平關系(±s)
注:組間比較, P<0.05
程度 例數 超敏C反應蛋白(mg/L) 纖維蛋白原水平(g/L)輕度腦梗死 54 7.22±1.13 5.06±1.84中度腦梗死 56 14.85±2.26 8.42±2.73重度腦梗死 44 22.16±3.48 11.67±4.82
表3 梗死面積與超敏C反應蛋白及纖維蛋白原水平關系(±s)

表3 梗死面積與超敏C反應蛋白及纖維蛋白原水平關系(±s)
注:組間比較, P<0.05
分型 例數 超敏C反應蛋白(mg/L) 纖維蛋白原水平(g/L)腔隙性腦梗死 51 6.81±1.05 4.76±0.81小面積腦梗死 58 15.67±2.50 9.53±2.57大面積腦梗死 45 18.86±3.67 11.32±4.98
研究證實, 脂質物質在動脈壁沉積并形成局部斑塊是動脈粥樣硬化的病理發展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 炎癥反應起了重要作用[2]。超敏C反應蛋白為一種時相反應蛋白, 并被證實與腦梗死的發生有著較大關聯[3]。本研究中, 研究組的患者體內的超敏C反應蛋白及纖維蛋白原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 提示在腦梗死的急性期, 患者體內發生了炎性反應, 不同梗塞面積、不同梗塞程度的患者體內的超敏C反應蛋白含量也存在較大差異, 面積越大、病情越嚴重的患者, 體內的超敏C反應蛋白含量也越大[4], 說明超敏C反應蛋白與腦梗死病情的發生發展有關, 其可以作為腦梗死疾病預測指標及獨立危險因子。
纖維蛋白原為一種大分子糖蛋白, 主要由肝細胞合成,可作為一種凝血因子參與凝血過程。纖維蛋白可以增加低密度脂蛋白(LDL)在細胞外聚集, 提高血管通透性, 促進平滑肌細胞增生, 并向內膜移動, 對血管壁造成損傷, 引發內皮功能障礙[5], 本研究中, 腦梗死患者體內的纖維蛋白原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 且面積越大、病情越嚴重的患者, 體內的纖維蛋白原含量也越大, 呈現一定正相關性, 說明纖維蛋白原可作為腦梗死疾病的危險因素[6]。
綜上所述, 超敏C反應蛋白、纖維蛋白原與患者疾病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 可作為腦梗死患者良好的檢測指標。
[1]梁晨, 高社榮, 染曉安, 等.同型半胱氨酸、超敏 C-反應蛋白、纖維蛋白原與腦梗死嚴重程度及復發的相關性分析.中華腦血管病雜志(電子版),2013,7(5):16-19.
[2]張曉云, 汪東劍, 鄧文松, 等.腦梗塞患者血清hs-CRP、TNF-α血脂水平的變化及其臨床意義.現代生物醫學進展, 2012,12(33):6552.
[3]高雙苓, 李戰永. TIA預后風險評估的研究進展.中國實驗診斷學,2014,18(9):1557.
[4]鄭紅云, 李艷, 李松. 腦梗死患者hs-CRP FIB D-二聚體及血脂相關指標檢測結果的分析.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4,35(18):2439.
[5]耿潔, 趙建國, 張琦, 等. 急性腦梗死患者兩種證型血漿同型半胱氨酸與超敏C-反應蛋白的檢測及其臨床意義. 檢驗醫學與臨床,2013,10(20):2701-2702.
[6]陳濤, 王一萍, 王應良, 等. 血漿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體及超敏C反應蛋白檢測在急性腦梗死診治中的臨床應用. 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3,34(23):3168-3169.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5.041
2014-11-25]
455000 安陽地區醫院神經內一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