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德國特約記者青木
二戰后,德國經過短暫的恢復,經濟迅速走上正軌。20世紀五六十年代,德國經濟年均增長率分別高達8%和4.6%,外界稱其創造了“經濟奇跡”,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時代”。不過,隨著1966—1967年戰后首次經濟危機的出現,以及對高增長下帶來的環保災難的反思,德國就此告別了高速增長階段,經濟進入十多年的緩慢增長期,平均增長率在2%左右。兩德統一后,經濟增長率開始上升。
德國科隆大學經濟學者羅多夫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經濟放緩期,德國政府選擇了改革,而不是加大刺激計劃。從1967年起,德國專門制定《經濟穩定與促進增長法》等一系列經濟法規,并注重科研和教育的投入,積極擴大出口,大力減稅,為企業投資和個人消費松綁,積極開拓新產業。同時,積極擴大社會保障制度的覆蓋范圍,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德國制造”的名聲也是從經濟放緩階段開始逐漸打響的。上世紀70年代中期,“德國制造”從一開始的大批量生產,轉型到強調質量和“后工業時代量身定做”。“量身定做”是指企業講究按照客戶需求進行生產,無論是完整設備、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還是智能機械,都是如此。“德國制造”還開始不斷塑造品牌,積極投入研發,像德國的拳頭產品汽車,其研發開支占銷售額的10%左右。
經濟學者羅多夫認為,在經濟放緩階段,環保產業可以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過去幾十年,德國加大了對風能、太陽能等環保企業的補貼。到2014年,環保產業已經創造了30萬個就業崗位,預計到2020年可攀升至35萬。到2030年,德國環保產業產值將達到1萬億歐元,將超過機械、汽車等行業成為德國第一大產業。
魯爾區的轉型就是一個范例。魯爾區曾是歐洲最大的密集區和工業區,自上世紀70年代以后,魯爾區的煤炭、鋼鐵等傳統工業逐步衰退,出現工業結構單一、環境污染嚴重、社會負債增加等問題。之后,魯爾區開始轉型。聯邦、州和市三級政府共同參與魯爾區的改造工作,并成立魯爾區開發委員會,給魯爾區重新定位。魯爾區一方面積極發展醫藥、物流、化學等高新技術產業,另一方面利用老工業基地發展工業文化旅游,開發了一條被稱為“工業文化之路”的旅游線路。現在,魯爾區已成為德國“新經濟”的中心和“歐洲文化首都”。
“出口戰略”也是德國經濟在低速增長期采取的措施。基于降低成本、擴大市場份額等多方面的戰略考慮,上世紀70年代,德國企業紛紛將目光轉向國外,加快、加大了在境外投資步伐和力度。從美國到巴西,從俄羅斯到南非,以及中國等國家,到處可見德國企業在當地的投資。其直接投資目前已超過1萬億歐元。
不過,德國在經濟放緩期間的政策也有過教訓,比如對民眾福利投入過多,導致國家財政吃緊,企業負擔加重,失業率反而大增。另外,由于政府更迭,政策不統一,走了不少彎路。▲
環球時報2015-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