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華盛頓郵報》網站3月5日文章,原題:中國正走在前面,世界其他地區能跟得上嗎? 過去10年,我已訪問中國10多次。在此期間,我目睹中國發生劇變。但什么也比不上過去18個月發生的一切。如今的中國極其與眾不同。按目前的變化速度,即便1年后的中國亦將迥異于現在。
問題是:世界其他地區將如何適應?它們是與中國一道成長,還是被落在后面?這不僅適用于美國,也適用于任何試圖在21世紀保持領先的國家。
我首次到中國時,主導中國經濟和就業市場的是大型跨國企業。為這些企業工作是最佳職業選擇之一,意味著名譽、高薪和安定,是中國最優秀大學生的奮斗目標。隨著在華跨國企業增多,中國技術從業者呈爆炸式增長。對教育和研發的大規模投資,使中國擁有大量18-36歲的知識型人才。
但這僅是開始。大約5年前,我開始發現(中國人的就業態度)發生重大轉變。他們不再認為只有兩個選項——加入在華跨國企業或硅谷新創企業,新一代中國企業家開始相信他們在國內也可創業。這是一種令人不安的美妙氛圍。
幾年前,作為阿里巴巴總部所在地的杭州尚未顯山露水。如今,當地已擁有一批最成功的中國新創企業。與此同時,中國各地出現數十個“硅谷”。由于坐擁從政府融資到天使投資者的資本資源,中國已有多家企業融資超過1億美元,且價值數十億美元。
誠然,中國仍在政府架構和商業文化等方面落后于人。但現實是,任何正在崛起的中國新創企業都有可能成為下一個阿里巴巴,而且它們將不會只是迎合中國市場。這意味著問題并非是中國能否跟上西方,而是我們(西方)能否跟得上中國。
我并非想警告誰。但我們需要重新思考所謂西方領先任何人的觀念。若跟得上中國的國家寥寥無幾,那么其他地區就落后了。在一場我們并未真正獲勝的游戲中,我不想我們(西方)自認為走在前面。▲
(作者琳達·貝爾納迪,王會聰譯)
環球時報2015-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