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玲
介入治療在門靜脈血栓治療中的應用分析
劉玉玲
目的分析介入治療在門靜脈血栓治療中的價值。方法72例門靜脈血栓患者, 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分別予以藥物聯合手術治療、介入治療, 對比兩組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有效治療優于對照組, 術后3個月隨訪時門靜脈暢通優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前后肝功能、血常規明顯改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介入治療方式治療門靜脈血栓可有效改善患者病情。
介入治療;門靜脈血栓治療;肝功能
門靜脈血栓(PVT)在門靜脈任何一段都有可能發生, 尤其是肝外門靜脈, 是一種血管深部因阻塞致使靜脈壓力驟增的一種疾病, 臨床少見但危害極大, 易導致肝硬化, 嚴重時能夠致死。關于門靜脈血栓治療, 有抗凝治療、手術治療等方法, 但都有很大局限性[1]。隨著醫療技術進步, 介入治療廣受關注, 本院采用經頸靜脈肝內門體分流術(TIPS)治療方式取得顯著效果,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2年9月~2013年4月所收治72例門靜脈血栓患者, 男45例, 女27例, 年齡45~75歲。經CT、血管成像等檢查診斷, 所有患者均符合門靜脈血栓疾病標準, 且了解自身病情, 自愿參加本次研究。將72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36例)和對照組(36例),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藥物聯合手術治療方式。藥物治療:靜脈滴注尿激酶15~20萬U, 皮下注射肝素抗凝劑100 mg,1次/d口服腸溶阿司匹林, 連用5~7 d。每日測量患者凝血酶原時間(PT)、國際標準化比值(INR)。手術治療:將患者腸系膜上靜脈切開, 使用Fogarty取出門靜脈血栓。
觀察組:采用TIPS介入治療方法。從右頸靜脈進行穿刺,并引入10 F長鞘, 將穿刺針送入后, 經肝靜脈穿刺到門靜脈;確定穿刺成功后使用5 F Pigtail導管送至腸系膜上靜脈, 了解血栓范圍。借助8 mm×5 mm球囊對門靜脈、腸系膜上靜脈受損部位、肝內穿刺道分別進行擴張, 將破碎后的血栓抽吸出來, 清除殘余;腸系膜上靜脈、膜下靜脈留置溶栓導管。
1.3 療效判定標準 觀察對比治療效果及恢復情況, 治療情況:門靜脈血栓癥狀全部消失為治愈, 患者病情有所改善為好轉, 與術前無較大變化為無效?;謴颓闆r:術后3個月對患者進行隨訪, 觀察患者恢復情況, 分為完全暢通、部分暢通和失敗。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7.0分析研究數據,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及術后恢復情況比較 觀察組有效治療例數以及術后3個月隨訪時門靜脈完全暢通例數多于對照組,治療效果及術后恢復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觀察組療前療后1個月肝功能及血常規比較 經比較,觀察組開展介入治療后的血紅蛋白(TLB)、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白蛋白(ALB)、血板計數(PLT)均比治療前有明顯改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治療效果及術后恢復情況比較
表2 觀察組治療前后1個月肝功能及血常規比較(±s)

表2 觀察組治療前后1個月肝功能及血常規比較(±s)
注:兩組比較, P<0.05
時間 TLB(μmol/L) ALT(U/L) ALB(g/L) PLT(×109/L)介入治療前 46.2±7.9 155.8±23.2 34.2±2.0 109.6±42.1介入治療后 23.3±25.2 67.5±68.1 31.6±5.2 104.5±37.9
引發門靜脈血栓的原因有很多, 如PLT濃度驟然增高、脾功能衰減等, 常表現為腹瀉、腹脹等癥狀。由于早期診斷比較困難, 易診斷錯誤, 從而加重病情, 所以臨床治療中應予以有效診斷治療。以往并沒有特別適合的治療方法[2], 主要有兩種:①內科治療。主要是指抗凝、禁食、抗生素等治療,原理為對門靜脈血栓加以抑制, 阻止其進一步惡化, 同時促進側支形成, 從而使靜脈回流得以改善, 腸管瘀血有所減輕。患者病癥雖能緩解, 但血管難以徹底打通;②外科治療。多針對有腹膜炎、腸壞死等合并癥患者, 此時切除腸管為常用方法, 但較為危險, 患者并發癥較多, 死亡率高。以上兩種方式均有很大弊端, 如單純藥物治療效果不理想, 不少患者身體狀況不適合做手術。
隨著醫療技術進步, 微創介入治療應用越來越多, 經皮經肝或經頸肝內門體分流途徑進行局部注射溶栓藥物, 可起到較好的療效。TIPS出現于上世紀80年代[3], 屬于介入放射學。其原理為:從頸內靜脈進行穿刺, 經門靜脈、上下腔靜脈將導管插入肝靜脈;然后在X線引導下穿刺到肝內靜脈,擴張兩者間肝實質通道, 取肝靜脈和門靜脈中間部位建人工分流通道;從而使靜脈血流流入下腔靜脈, 以減輕門靜脈壓力。該技術可起到較好的溶栓效果, 與傳統治療方法相比,其優勢有:穿刺較為方便, 且不經腹腔, 在凝血功能有障礙患者身上也可應用;破碎和清除血栓、植入支架等操作可由機械執行, 縮短了治療時間;可直接將溶栓劑注入門靜脈血栓內, 劑量少但效率高, 且出血量大大減少。綜合考慮癥狀改善情況、門靜脈血栓再通率等因素, TIPS治療效果要優于經皮穿肝、經腸系膜上動脈等方法。其優勢已在臨床實踐中得到證實, 但其缺點也應引起重視:治療器械較為復雜, 手術流程較多, 操作者需要有足夠的經驗和技術。特別是廣泛血栓形成時, 血流較為緩慢, 穿刺是否成功顯得尤為關鍵。治療后還要做好隨訪工作, 如有必要, 需予以一定的藥物治療。
綜上所述, 觀察組治療后的肝功能及血常規得到明顯改善, 與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方法相比, 介入治療的有效治療及術后通暢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這說明介入治療在門靜脈血栓治療中能夠取得顯著效果,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朱樑.介入途徑治療門靜脈系統血栓的實驗與臨床應用研究.復旦大學,2010.
[2]陳海峰.門靜脈血栓綜合治療的效果分析.中國醫藥指南,2012,10(29):530.
[3]譚永法, 闞和平, 陳麗君, 等.急性門靜脈血栓形成的診治.當代醫學,2011,17(17):90-91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9.059
2014~12~24]
453000 河南省新鄉市傳染病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