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曉丹 朱秋梅 曾丹平 管玉梅
品管圈活動在腫瘤患者疼痛護理中的應用
洪曉丹 朱秋梅 曾丹平 管玉梅
目的探討品管圈活動在腫瘤患者疼痛護理中的應用。方法123例腫瘤患者以隨機分配原則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對照組61例行常規疼痛護理;觀察組62例采取品管圈活動。對兩組患者的疼痛程度、對疼痛護理知識的知曉率及護理滿意率等指標進行觀察。結果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 其中, 觀察組患者對于疼痛護理知識的知曉率及護理滿意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而疼痛程度明顯低于對照組, 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品管圈活動在腫瘤患者疼痛護理中具有重要意義, 該種方法可提高患者護理滿意率, 減輕患者的疼痛感。品管圈活動值得在臨床上廣泛推廣, 以幫助更多患者受益。
品管圈活動;腫瘤;疼痛護理;滿意率
品管圈(QCC)最早由日本石川馨博士提出, 是指為了更好的解決工作問題并提高工作績效, 同一工作場所的人自發的組成一個團體, 以相互交流、探討的方式對問題進行分析,并有效解決問題, 達到提高業績的目的[1]。對于腫瘤患者而言, 其最主要的問題為疼痛。腫瘤產生的疼痛不僅僅會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 同時也會增加患者內心的恐慌, 進而降低患者的治療依從性[2]。在此次調查中, 本院將重點分析品管圈活動在腫瘤患者疼痛護理中的應用效果, 具體情況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123例腫瘤患者作為此次調查對象, 并將其按照隨機原則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62例, 男40例、女22例, 年齡25~67歲, 平均年齡(50.3±4.0)歲。具體包括食管癌12例、結腸癌15例、頭頸部腫瘤20例、霍奇金淋巴瘤5例、婦科腫瘤10例。對照組61例, 男39例、女22例, 年齡22~65歲, 平均年齡(48.5±4.5)歲。具體包括食管癌11例、結腸癌15例、頭頸部腫瘤18例、霍奇金淋巴瘤6例、婦科腫瘤11例。兩組患者均符合下述納入標準:①無精神異常;②具備完整的語言表達能力;③對分組情況知情無異議。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行常規疼痛護理, 具體情況如下:①健康教育。向患者講解與腫瘤疼痛相關的知識, 并向患者交代生活中的注意事項, 避免加劇疼痛感;②心理干預。因患者大多存在絕望、恐懼的心理, 因此給予患者心理干預, 在住院期間多與患者交流、溝通, 讓患者感受到外界的關懷, 緩解內心的壓力與恐懼;③疼痛護理。查閱文獻,給予患者針對性的指導, 幫助患者通過注意力轉移、適當給予止痛藥等方式幫助患者緩解疼痛。
觀察組患者采用品管圈活動, 具體情況如下:①品管圈成立。本院召開品管圈成立會議, 以“愛心圈”作為此次品管圈圈名。召集自愿、靈活、認真、實事求是、腳踏實地的護理人員組成此次品管圈。圈內共有10名護理人員, 其中圈長1名(職稱為副主任醫師), 輔導員1名(職稱為主任護師),其他成員8名, 包括醫生1名、藥劑師1名、心理咨詢師1名、護士長3名, 主管護師2名。所有圈內成員愿意積極配合此次調查, 致力給予患者最貼心的護理服務;②品管圈活動的實施。活動進行前, 組織圈內成員召開會議。圈員需結合自己在對患者治療與護理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 提出自己的看法。此次會議中, 本院共挑選出6個待選課題, 具體為“劇痛緩解率較低”、“癌痛控制要因分析及效果評價”、“護患之間緩解疼痛配合性差異”、“患者自帶止痛藥物如何管理”、“出院后止痛藥物應用指導”以及“提高腫瘤患者疼痛護理滿意度”, 并在投票選擇后決定此次最終課題—“如何提高腫瘤患者疼痛護理滿意度”。課題決定后, 需確定課題研究的主題,本課題的主題為如何幫助腫瘤患者減輕痛苦, 并提高其生存質量;③腫瘤患者疼痛現況分析組內成員對患者疼痛狀況進行收集與分析并得出結論, 導致患者疼痛護理不完善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完善的疼痛管理制度, 無法為患者提供完整的疼痛護理計劃, 導致在對患者護理過程中, 無系統性、無針對性, 進而造成護理不當[3]。而對腫瘤患者引發疼痛原因中,主要包括下述內容:a.護理工作人員并不能掌握患者的疼痛程度, 且實踐操作不規范。b.未給予患者針對性的疼痛護理教育, 患者面對疼痛時束手無策。針對總結出的原因, 本院確定此次品管圈的活動目標, 即在2周時間內改善腫瘤患者的疼痛感, 并將患者的臨床滿意率提升至90%以上;④具體實施。具體實施步驟如下:制定完善的疼痛管理制度[4]。在原有疼痛護理基礎上, 制定更加完善的疼痛管理制度。每一位醫務人員需了解疼痛護理的新型標準, 在對患者進行疼痛護理時, 應能對疼痛程度進行合理評估, 并在醫師的指導下,護理人員需重新制動護理培訓計劃并完善疼痛護理應急預案[5]。對于醫務人員, 其主要的培訓項目包括:通過舉辦講座及研討會的形式, 向醫務人員傳遞疼痛知識培訓。將疼痛知識培訓劃歸至繼續教育培訓中, 定期對醫務人員進行考核。召集本組患者, 以視頻、發放宣傳手冊、短小會議等形式向患者講解腫瘤疼痛的相關知識, 幫助患者更深層次地了解疼痛引發原因, 如何積極自我緩解疼痛等[6]。
1.2.2 調查方法 以問卷調查形式了解兩組患者在護理后對于腫瘤疼痛護理知識的知曉率及護理滿意率。以腫瘤疼痛調查表分析兩組患者的疼痛改善情況。
1.3 療效評定標準 護理滿意率以問卷調查中對護理人員態度、護理技巧、生活幫助等內容評分進行劃分, 滿分百分制。≥80分為十分滿意、60~80分為基本滿意、≤60分為不滿意。滿意率=(十分滿意+基本滿意)/總例數×100%。腫瘤疼痛中無痛指腫瘤部位無明顯疼痛, 患者生活不受影響;輕度疼痛指腫瘤部分偶發疼痛但不強烈, 不對患者生活造成嚴重影響;中度疼痛指腫瘤常見疼痛, 患者不適, 可對生活造成一定影響;重度疼痛指疼痛感明顯, 嚴重影響患者生活。劇痛指患者生活難以忍受, 無法進行正常生活。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疼痛護理知識知曉率比較 護理干預后, 觀察組患者對于疼痛護理知識的知曉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 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情況見表1。
2.2 護理滿意率比較 護理干預后, 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疼痛程度改善 護理干預后, 觀察組患者的疼痛程度明顯低于對照組, 組間差異具有統計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患者的疼痛護理知識知曉率比較 (n, %)

表2 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率比較 [n(%)]

表3 兩組患者的疼痛程度比較[n(%)]
采取品管圈活動, 不僅能指引護理人員樹立“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 同時在護理過程中能夠對患者的疼痛情況進行更加合理的評估, 以至于護理過程能夠具有針對性[7]。采取疼痛品管圈活動后, 有效提高了對腫瘤患者的護理質量, 改善患者的疼痛程度。由此次調查結果可知, 進行護理干預后,兩組患者在疼痛護理知識知曉率、護理滿意率及疼痛程度改善上均與對照組患者存在顯著差異。這一結果可有效說明, 采取品管圈活動對提高護理質量、減輕患者疼痛、提高患者的臨床配合度均具有重要意義, 可對其臨床價值進行肯定。
綜上所述, 品管圈活動通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三個方面, 可有效幫助腫瘤患者處理在院期間腫瘤疼痛癥狀[2]。并在此過程中, 通過講座、會議、發放宣傳手冊等形式, 可增加患者與醫務人員之間的互動, 拉近彼此之間的關系, 提高患者的滿意率。
綜上所述, 品管圈活動在腫瘤患者疼痛護理中具有重要意義, 該種護理方式值得在臨床上廣泛推廣, 以幫助更多患者受益。
[1]彭翠娥, 王衛紅, 諶永毅.品管圈活動在腫瘤患者疼痛護理中的應用.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4,49(30):3866-3869.
[2]陳鵬, 安志潔.“品管圈”活動提高癌癥疼痛患者健康教育知曉率及滿意度的研究.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3,48(6):714-716.
[3]劉永芳.品管圈活動在腫瘤患者無痛示范病房中的效果.中國中醫藥科技,2014(z2):139-140.
[4]樸素宙, 閆紅青.品管圈活動在疼痛護理記錄單書寫中的應用.吉林醫學,2014(30):6843-6844.
[5]王建意.品管圈活動對癌性疼痛患者居家口服阿片類藥物依從性的影響.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3,48(34):4269-4271.
[6]魯林艷, 張哲, 張瑩, 等.品管圈對腫瘤患者的臨床護理體會.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4(19):148-149.
[7]林寧, 吳愛珍.品管圈活動在提高腫瘤患者對化療順應性中的應用.中國腫瘤外科雜志,2014,6(2):133-136.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9.161
2015-01-05]
518116 深圳市龍崗中心醫院輸液室
管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