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朝霞 蔡光友 尤潔芳 張志娟
限制液體復蘇和常規液體復蘇對院前搶救嚴重閉合性創傷失血性休克的效果
黃朝霞 蔡光友 尤潔芳 張志娟
目的分析限制液體復蘇與常規液體復蘇在嚴重閉合性創傷失血性休克院前搶救中的效果。方法76例嚴重閉合性創傷患者, 隨機分為兩組, 各38例。對照組應用常規液體復蘇, 觀察組應用限制液體復蘇, 對比兩組患者入院后的臨床特征、治療情況及病死率、感染發生率及器官衰竭情況。結果觀察組輸液量、院前復蘇時間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血制品輸入量少于對照組,血紅蛋白升高情況及凝血功能好轉優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感染發生率及器官衰竭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應用限制液體復蘇在嚴重閉合性創傷失血性休克院前急救過程中, 能有效改善凝血功能, 降低感染發生率, 具有良好的臨床效果。
液體復蘇;創傷失血性休克;院前搶救
閉合性創傷失血性休克是臨床上一種比較常見的危急綜合征, 具有很高的并發癥發生率與病死率, 在患者的臨床救治過程中, 一項非常重要的治療措施就是液體復蘇[1], 本文對嚴重閉合性創傷失血性休克患者采用限制液體復蘇和常規液體復蘇臨床治療效果予以對比分析,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76例嚴重閉合性創傷失血性休克患者, 隨機分為兩組, 每組38例。其中, 觀察組, 男22例, 女16例, 年齡19~77歲,平均年齡(38.5±14.5)歲;對照組, 男23例, 女15例, 年齡20~78歲, 平均年齡(37.2±15.3)歲;所有患者都是經過診斷符合《現代創傷治療學》的休克診斷標準[2], 對患者的休克程度應用休克指數來進行估算, 并且患者的創傷嚴重程度評分(ISS)≥16分, 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情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可實施對比。
1.2 方法 所有患者都是在120到達現場之后, 對其生命體征進行測量, 對患者可能受傷的臟器及休克程度進行評估,并迅速的為患者建立起兩條以上的靜脈通道, 然后進行羥乙基淀粉及生理鹽水的輸注, 二者的輸注比例為1∶2, 在患者轉運的過程中, 應該注意保持患者氣道的通暢, 并要做好患者骨折固定、傷口包扎、指端末梢脈氧飽和度的監測等工作, 對于氧飽和度<90% 的患者應該實施氣管插管或者是口咽通氣,為患者選擇性應用止痛藥物、止血藥物或者是血管活性藥物。對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快速的大量補液, 對觀察組患者, 在收縮壓上升到60 mm Hg (1 mm Hg=0.133 kPa)時, 減少患者的液體輸入量, 減慢輸液速度, 保證兩組患者入院前的收縮壓能夠維持在60~90 mm Hg。在患者送入到急診之后對患者實施迅速的動靜脈采血, 對患者的正堿剩余(BE)、凝血酶原比率(PTR)、血紅蛋白(Hb)等進行測量, 在完成交叉配血后, 若患者的各項指征滿足手術要求, 應該立即開展早期的手術, 所有患者都常規送入到ICU進行觀察治療, 等待患者的病情相對穩定后, 可將患者轉入到專科病房開展治療[3]。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院前到達現場的時間(呼叫120到達現場的時間)、院前復蘇時間(到達現場建立靜脈通路至到達急診室的時間)、現場及到達急診室的血壓、心率、院前輸液量、輸入血液制品(濃縮紅細胞與冷凍血漿)、住院時間(包括入住ICU的時間)、院內實驗室檢查的PTR、Hb、住院期間的病死率、感染發生率、器官衰竭發生率等進行對比分析。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院前比較 觀察組輸液量、院前復蘇時間明顯少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患者在急診室的收縮壓及心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院內指標比較 觀察組血制品輸入量少于對照組,血紅蛋白升高情況及凝血功能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院前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院前比較(±s)
注:兩組比較,aP<0.05
組別 例數 時間(min) 收縮壓(mm Hg) 心率(次/min) 輸液量(ml)到達現場 復蘇時間 到達現場 急診室 到達現場 急診室對照組 38 62.7±13.2 80.1±17.4 54.6±12.6 77.2±13.8 95.8±12.1 95.4±11.6 2381.9±403.5觀察組 38 57.5±11.5 59.3±15.5a 51.6±10.5 69.8±14.4a 101.5±10.2 92.2±9.8a 789.6±109.4a
表2 兩組院內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院內指標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組別 例數 Hb(g/L) PTR(%) BE(mmol/L) 濃縮紅細胞(U) 冷凍血漿(U) ICU時間(d) 住院總時間(d)對照組 38 92.1±11.8 63.1±12.6 -5.2±2.2 7.5±4.6 6.4±2.0 6.6±3.5 26.6±12.6觀察組 38 101.0±12.9a 78.8±8.2a -5.9±1.9 6.4±2.1a 5.1±3.0a 7.4±2.0 28.6±11.8
2.3 觀察組器官衰竭率為21.1%(8/38), 感染發生率為13.2% (5/38), 明顯低于對照組的39.5%(15/38)和26.3(10/38)%,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在嚴重閉合性創傷失血性休克患者的臨床治療過程中,一種常用的治療方法就是液體復蘇治療, 在開展治療的過程中, 復蘇時間的長短以及復蘇治療的方法對于患者的預后具有直接的影響, 對患者積極開展院前緊急液體復蘇治療后患者的恢復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4]。
維持機體的灌注壓是液體復蘇治療最主要的目的, 常規液體復蘇治療與限制液體復蘇治療是目前常用的兩種治療方法, 通過為患者開展適量的院前液體復蘇治療, 能夠幫助患者獲取良好的目標灌注壓及良好的治療機會, 與限制液體復蘇治療相比, 常規的液體復蘇患者在開展復蘇治療的過程中,治療時間明顯延長, 這與大量的液體復蘇所導致的血液稀釋導致已經形成的凝血塊脫落導致出血量增加有一定的關系[5],為患者開展大量的液體復蘇容易導致患者出現血液過渡稀釋、凝血功能減退、院內治療過程中輸入較多的血液制品等,若對患者開展適量的院前液體復蘇治療, 能夠有效的減少血液制品的輸入及不良反應的發生。
本次研究中, 觀察組輸液量(789.6±109.4)ml、院前復蘇時間(59.3±15.5)min, 明顯少于對照組(2381.9±403.5)ml和(80.1±17.4)min(P<0.05);觀察組血制品輸入量少于對照組,血紅蛋白升高情況及凝血功能優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感染發生率及器官衰竭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限制液體復蘇應用于嚴重閉合性創傷失血性休克院前搶救的效果比常規液體復蘇更為理想, 這與陳祖鵬等[6]的研究結果相一致。
綜上所述, 應用限制液體復蘇在嚴重閉合性創傷失血性休克患者的院前急救過程中, 能有效改善凝血功能, 降低感染發生率, 具有良好的臨床效果, 值得推廣應用。
[1]張希國, 劉小豐, 蘇嘉, 等.嚴重閉合性創傷失血性休克院前兩種液體復蘇方法的比較.武警醫學,2013,15(9):612-613.
[2]楊祖清, 楊敬寧, 杜娟, 等.限制性液體復蘇治療失血性休克的應用研究.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13,27(30):615-617.
[3]汪新良, 謝鋼, 鄭偉華, 等.限制與積極液體復蘇法救治創傷失血性休克的療效比較.中國急救醫學,2013,12(10):228-229.
[4]馮筑生, 范穎楠, 尹文.限制性液體復蘇治療創傷失血性休克療效Meta分析.創傷外科雜志,2014,15(9):44-45.
[5]楊祖清, 付守芝, 卜志勇, 等.創傷失血性休克限制性液體復蘇的臨床探討.中國誤診學雜志,2012,20(5):301-302.
[6]陳祖鵬, 李徐, 徐震, 等.早期限制性液體復蘇在重型顱腦損傷合并創傷性失血性休克救治中的應用.浙江創傷外科,2011,26(8):123-125.
Effects of limited fluid resuscitation and conventional fluid resuscitation in pre-hospital resuscitation of severe closed traumatic hemorrhagic shock
HUANG Zhao-xia, CAI Guang-you, YOU Jie-fang, et al. Department of Emergency Surgery, Dongguan City People’s Hospital, Dongguan523059, China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effects of limited fluid resuscitation and conventional fluid resuscitation in pre-hospital resuscitation of severe closed traumatic hemorrhagic shock.MethodsA total of76 patients with severe closed traumatic hemorrhagic shock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38 cases in each group.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fluid resuscitation, and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limited fluid resuscitation. Comparisons were made on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treatment situation, mortality, incidence of infection, and organ failure condi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obviously less infusion quantity and pre-hospital revive time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Input quantity of blood product was few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improved levels of hemoglobin and coagulation function were all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observation group also had remarkably lower incidences of infection and organ failure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ConclusionApplication of limited fluid resuscitation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coagulation function and decrease incidence of infection in pre-hospital resuscitation of severe closed traumatic hemorrhagic shock. This method provides precise clinical effect.
Fluid resuscitation; Traumatic hemorrhagic shock; Pre-hospital resuscitation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8.007
2015-01-13]
523059 東莞市人民醫院急診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