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繼民
熱毒寧和利巴韋林治療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臨床效果比較
趙繼民
目的探討熱毒寧和利巴韋林治療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臨床療效。方法114例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兒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57例, 兩組患兒均行常規治療, 觀察組同時行熱毒寧治療, 對照組同時行利巴韋林治療, 比較兩組患兒的臨床療效。結果觀察組患兒臨床癥狀、體征改善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患兒治療總有效率及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均明顯優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給予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兒熱毒寧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利巴韋林, 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可推廣應用。
熱毒寧;利巴韋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臨床上的常見病, 具有較高的發病率, 多是由病毒感染引起, 嚴重影響著患兒的身體健康。熱毒寧是現階段臨床上治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常用藥, 本院為探討熱毒寧和利巴韋林治療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臨床療效, 提高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療效果, 對接收的114例患兒分別行熱毒寧及利巴韋林治療, 經比較分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接收的114例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兒作為本次的研究對象, 所有患兒均符合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診斷標準, 以隨機雙盲法為依據將所有患兒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57例, 觀察組中男28例, 女29例, 年齡最小7個月, 最大10歲, 平均年齡5.3歲;對照組中男27例, 女30例, 年齡最小7個月, 最大9歲,平均年齡5.1歲;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兒均行常規治療, 即給予患兒休息、多飲水、進食易消化食物、避免受涼等, 同時對于實驗室檢查白細胞計數>10×109/L的患兒則應給予靜脈滴注抗生素治療。觀察組患兒在上述常規治療的基礎上行熱毒寧治療, 即將0.6 ml/kg熱毒寧溶于100 ml濃度為5%的葡萄糖注射液中, 并給予患兒靜脈滴注治療,3 d為1個療程;對照組患兒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行利巴韋林治療, 即將10 mg/kg利巴韋林溶于100 ml濃度為5%的葡萄糖注射液中, 并給予患兒靜脈滴注治療,3 d為1個療程;治療后比較兩組患兒的治療總有效率、退熱、鼻塞流涕停止、咳嗽停止、咽部充血消失等臨床癥狀及體征改善時間、不良反應情況等。
1.3 療效判定標準[1]痊愈:治療3 d內患兒體溫恢復正常,且患兒感冒癥狀完全消失;顯效:治療3 d患兒體溫恢復正常,且患兒感冒癥狀顯著改善;有效:治療3 d患兒體溫較治療前明顯降低, 且患兒感冒癥狀有所改善;無效:治療3 d后患兒體溫未明顯下降, 且患兒感冒癥狀加重。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臨床癥狀及體征改善時間比較 兩組患兒采用不同治療方式治療后其退熱、鼻塞流涕停止、咳嗽停止、咽部充血消失時間比較觀察組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臨床癥狀及體征改善時間比較(±s, d)

表1 兩組患兒臨床癥狀及體征改善時間比較(±s, d)
注:與對照組比較, P<0.05
組別 例數 退熱 鼻塞流涕停止 咳嗽停止 咽部充血消失觀察組 57 2.2±1.1 2.3±1.4 2.1±1.3 2.3±1.0對照組 57 2.9±1.7 3.1±1.5 3.0±1.4 3.2±1.2
2.2 兩組患兒治療總有效率比較 觀察組57例患兒采用常規治療加熱毒寧治療后痊愈31例, 顯效16例, 有效8例, 無效2例, 其治療總有效率為96.5%;對照組57例患兒采用常規治療加利巴韋林治療后痊愈17例, 顯效17例, 有效13例,無效10例, 其治療總有效率為82.5%;兩組患兒治療總有效率比較, 觀察組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患兒不良反應情況比較 觀察組57例患兒治療期間均無明顯不良反應發生, 對照組57例患兒治療期間3例患兒發生皮疹,3例患兒白細胞下降, 其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0.5%, 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臨床上的常見病, 據調查, 我國兒童每年平均發病3~5次。該病多是由病毒感染引起, 同時細菌及其他特殊病原體等也極易導致該病發生[2]。該病的主要病理改變為鼻腔及咽黏膜充血、上皮細胞破壞、水腫等, 同時還伴有少量單核細胞浸潤、有漿液性及黏液性炎性滲出等;患兒多伴有咽痛充血、發熱、咳嗽、鼻塞流涕等癥狀, 給患兒的身體健康造成極大的影響[3]。臨床上通常將利巴韋林作為治療該病的常用藥物, 該藥物進入被病毒感染的細胞后可快速磷酸化, 并可產生病毒合成酶的競爭性抑制劑, 從而可對信使RNA(mRNA)鳥苷轉移酶、肌苷單磷酸脫氫酶等進行抑制, 減少細胞內鳥苷三磷酸的含量, 并可對病毒 RNA 及蛋白的合成進行損害, 抑制病毒復制及傳播, 從而可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然而該藥物治療期間極易引起皮疹、白細胞減少等癥狀, 嚴重時甚至會引起呼吸、心跳驟停等現象。因此,臨床上仍需繼續尋找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療方式。熱毒寧是現階段臨床上治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常用藥物, 其主要成分為梔子、青蒿、金銀花及聚山梨酯80, 其具有良好的抗細菌、抗病毒、解熱、增強免疫力的效果。且現代藥理學研究還表明熱毒寧還可有效的對流感病毒及金黃色葡萄球菌等細菌進行抑制, 且不良反應少, 因而將其應用于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療中必將會取得良好的效果。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臨床癥狀、體征改善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 觀察組患兒治療總有效率及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這就表明給予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兒熱毒寧治療其效果明顯優于利巴韋林, 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可推廣應用。
[1]刁娟娟.中成藥辨證治療腺病毒引起的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臨床研究.中成藥,2013,35(5):918.
[2]王健.小兒雙清顆粒治療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表里俱熱證304例臨床觀察.中醫雜志,2013,54(5):395.
[3]王崢.不同劑量柴黃顆粒治療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風熱證退熱效果觀察.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12,27(7):533.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8.072
2015-01-08]
463300 河南省汝南縣人民醫院兒一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