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成國
單唾液酸四己糖神經節苷脂聯合更昔洛韋治療帶狀皰疹神經痛臨床觀察
張成國
目的探討單唾液酸四己糖神經節苷脂聯合更昔洛韋治療帶狀皰疹臨床反應及效果, 可以明顯減輕帶狀皰疹疼痛及減少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發病率。方法169例帶狀皰疹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95例)和參照組(74例), 實驗組患者采用常規抗病毒(更昔洛韋鈉0.5 mg/d、單唾液酸四己糖神經節苷脂40 mg/d里, 分布加入250 ml生理鹽水靜脈滴注)參照組常規抗病毒(更昔洛韋鈉0.5 mg/d, 安慰劑維生素C3.0 mg/d, 分別加250 ml生理鹽水靜脈滴注)。兩組患者均治療2周, 對比分析疼痛及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發病率。結果實驗組在疼痛緩解及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發病率比參照組有明顯降低,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單唾液酸四己糖神經節苷脂能有效舒緩痛楚, 降低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發病率。
單唾液酸四己糖神經節苷脂;帶狀皰疹;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
帶狀皰疹(herpes zoster)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 VZV)引起的。其作用機理是病毒具有親神經性,感染后可長期潛伏于脊髓神經后根神經節的神經元內, 當抵抗力低下時, 病毒將被激活, 并沿神經纖維移至皮膚, 使受侵犯的神經和皮膚產生強烈的炎癥。常規治療抗病毒, 營養神經,止痛及中醫中藥外治。但仍有一部分患者發生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 發病率在8%~24%[1,2]。PHN患者隨年齡的增加而增長, 未經治療的患者年齡>60歲,47%的可能患PHN。患者年齡>70歲, 患PHN的可能性高達73%[3]。本次臨床研究的目的是想通過對帶狀皰疹早期的綜合治療, 觀察除抗病毒的治療外, 加入單唾液酸四己糖神經節苷脂后, 在急性期的疼痛緩解中的療效以及在后遺神經痛中起到的預防作用。
1.1 一般資料2011年3月~2014年6月, 本院皮膚科住院部收治帶狀皰疹患者有169例, 隨機分為實驗組(95例)和參照組(74例), 實驗組中男50例, 女45例;參照組中男40例, 女34例。實驗組患者平均年齡(60.3±10.5)歲;參照組患者平均年齡(61.4±11.2)歲。入選標準, 排除心腦血管,孕婦, 肝腎功能不良患者, 患者出水皰在1周內。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
1.2.1 實驗組常規抗病毒(更昔洛韋鈉0.5 mg/d、單唾液酸四己糖神經節苷脂40 mg/d里, 分布加入250 ml生理鹽水靜脈滴注)。
1.2.2 參照組常規抗病毒(更昔洛韋鈉0.5 mg/d, 安慰劑維生素C3.0 mg/d, 分別加250 ml生理鹽水靜脈滴注)。兩組患者均治療2周, 兩組患者同時外用阿昔洛韋軟膏等常規處理。
1.3 療效評價標準 療效的評估從生活質量和疼痛程度這兩方面的變化來判斷。視覺模擬平衡尺(visual analog scale, VAS)是用于評估疼痛程度的主觀疼痛評分法。由于帶狀皰疹常常影響患者夜間睡眠, 所以采用睡眠影響指數(sleep interference scale SIS)來評估生活質量, 用0~10分評價疼痛對睡眠影響的程度, 數字“0”表示睡眠沒有受到疼痛影響,數字“10”則表示無法入睡是由于疼痛。兩組分別在治療前,治療后3、5 d,1、2、4周以及2、3個月出院后隨訪記錄。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治療前后, 實驗組的VAS評分為(6.57±1.76)分, 參照組的VAS評分為(6.81±1.45)分;治療前后SIS評分為(6.21±1.86)分, 參照組(6.43±1.86)分。治療3、5 d,1、2周比較, 治療1周和2周的VAS和SIS評分,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單唾液酸四己糖神經節苷脂聯合更昔洛韋鈉可明顯改善帶狀皰疹疼痛, 治療1周及2周后, 實驗組疼痛明顯緩解。
表1 實驗組和參照組治療前后VAS和SIS評分變化(±s)

表1 實驗組和參照組治療前后VAS和SIS評分變化(±s)
注:與參照組比較,aP<0.05
組別 例當選 評分 3 d 5 d 1周 2周實驗組 95 VAS 5.12±1.52 4.36±1.29 3.65±1.65a 2.48±1.42a參照組 74 VAS 5.62±1.40 5.01±1.26 4.40±1.20 2.27±0.99實驗組 95 SIS 4.83±1.68 4.05±1.62 3.07±1.70a 1.02±1.03a參照組 74 SIS 4.89±1.71 4.29±1.45 3.73±1.24 2.00±0.70
2.3 治療對PHN發生率的影響 治療3個月后回訪, 仍感疼痛并發帶PHN患者, 實驗組為9例, 發病率為9%, 參照組28例, 發病率38%, 兩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單唾液酸四己糖神經節苷脂可減少PHN發病率。
PHN是帶狀皰疹嚴重并發癥。由于神經損傷導致PHN的發病, 與中樞神經系統(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的信號處理變化有關聯。VZV的活化能導致背神經節發生炎癥, 同時CNS的疼痛信號通路發生變化, 障礙傳入神經。CNS的疼痛信號傳遞神經元活動性異常增高和患者疼痛難忍就是這些改變所導致的。PHN的發生率與帶狀皰疹急性期治療有明顯關系。在臨床上, 常規抗病毒, 止痛及營養外周神經等治療, PHN并發癥較高。通過研究發現神經節苷脂營養神經能穩定細胞膜, 從而能夠恢復細胞膜Ca2+-Mg2+-ATP酶和Na+-K+-ATP酶的活性, 直接降低神經細胞內含水量, 減弱腦水腫,抑制Ca2+內流, 阻礙Ca2+聚集, 對抗興奮性氨基酸和自由基產生的神經毒副作用。受損神經的促進修復再生和神經功能恢復速度的加快就是通過一系列的藥理作用來完成的。神經節苷脂在中樞系統含量豐富, 不僅促進神經再生、神經軸突生長、突觸形成, 還有修復神經支配、改善神經傳導以及保護細胞膜等多項作用[4]。在本次實驗中, 使用神經節苷脂實驗組在疼痛緩解, 并發PHN發病率上有明顯下降。可以在臨床推廣應用。
[1]Dwork RH, Portenoy. Pain and its persistence in herpes zoster. Pain,1996(67):241-251.
[2]Dworkin RH, Schmader KE. The epidemiology and natural history of herpes zoster and postherpetic neuralgia. In: Watson CPN, Gershon AA, eds. Herpes Zoster and Postherpetic Neuralgia.2nd Rev Edn. Amsterdam: Elsevier,2001:39-65.
[3]Kost RG, Straus SE. Postherpetic, neuralgia-pathogenesis,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N Engl J Med,1996,335(1):32-42.
[4]王海英, 劉家浩.神經節苷脂申捷防治缺血缺氧腦病損傷的研究進展.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6,21(12):78-79.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8.073
2014-12-05]
430030 湖北漢川市人民醫院皮膚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