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中喜 季澤俊 楊國衛 沈力 張根嶺
康復新液在水壓灌腸復位腸套疊中應用療效觀察
張中喜 季澤俊 楊國衛 沈力 張根嶺
目的探討B超監視下水壓灌腸復位腸套疊后, 用含有康復新液的灌腸液對復位后腸道黏膜修復的影響。方法120例腸套疊患兒以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 各60例, 均應用B超監視下水壓灌腸成功復位, 對照組應用普通灌腸液, 治療組灌腸過程中應用康復新液。比較治療組與對照組灌腸復位后首次大便菌落計數、大便潛血及復位后并發癥的發生情況。結果治療組與對照組灌腸復位后首次大便菌落計數比較, 治療組明顯減少(P< 0.05);灌腸復位后, 并發癥及血便次數比較, 治療組均明顯減少(P<0.05)。結論康復新液可以成為水壓灌腸復位治療腸套疊的重要輔助手段, 可顯著促進灌腸后腸道黏膜修復, 減少腸套疊復位后并發癥的發生。
腸套疊;復位;康復新液
急性腸套疊是小兒外科最常見的急腹癥之一, 患兒主要癥狀為陣發性哭鬧不安、嘔吐、果醬樣血便等, 如不及時治療會危及生命。本科于2010年開始在B超監視下水壓復位腸套疊, 取得良好的復位效果。但是復位后患兒常常出現腹瀉、大便潛血等并發癥, 有的患兒還會因腹瀉引起腸套疊復發。從2012年6月開始, 本科改進灌腸方法, 在灌腸液中加入康復新液, 對減少并發癥取得滿意效果,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2012年6~12月收入本科治療的急性腸套疊患兒120例作為觀察對象, 其中臨床表現陣發性哭鬧者108例, 有果醬樣血便52例, 所有患兒均無灌腸禁忌證。應用隨機數表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 治療組60例, 男38例,女22例, 年齡(11.8±0.8)個月, 有27例出現血便。對照組60例, 男41例, 女19例, 年齡(12.2±0.6)個月, 有25例出現血便, 所有病例入院前均經腹部彩超檢查顯示“同心圓”征,入院后予以經B超監視下自制簡易水壓灌腸器行急性腸套疊復位成功, 灌腸前有脫水及休克征象者予以糾正。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經B超監視下自制簡易水壓灌腸器方法:用頭端帶氣囊的弗雷氏管插入患兒肛門中約4 cm, 肛管后端連有三通與壓力計及灌腸管相連, 灌腸壓力由灌腸液懸掛高度決定,<100 mm Hg (1 mm Hg=0.133 kPa), 打開灌腸液后由1名醫師操作B超觀察復位情況。當 B超顯示“同心圓”征消失, 小腸進水及回盲瓣“蟹爪”征時, 關閉灌腸液, 排出灌腸液,拔出肛管。對照組采用傳統灌腸液, 即40℃左右0.9%的溫生理鹽水溶液, 治療組40℃左右0.9%的溫生理鹽水溶液中加入康復新液(3:1), 對照組應用普通灌腸液。
1.2.2 灌腸后效果評價 取灌腸復位后首次大便進行菌落計數及大便培養, 灌腸復位后立即抽取靜脈血行血細菌培養,觀察記錄灌腸復位后排便情況及體溫變化。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對照組與治療組水壓灌腸復位腸套疊后第一次大便菌落計數數據, 見表1。
2.2 對照組與治療組水壓灌腸復位腸套疊后出現并發癥情況, 見表2。
表1 兩組水壓灌腸復位腸套疊后第一次次大便菌落計數結果比較 (±s, ×103/ml)

表1 兩組水壓灌腸復位腸套疊后第一次次大便菌落計數結果比較 (±s, ×103/ml)
注:灌腸前后比較,aP<0.01(t=7.92);灌腸后與對照組比較,bP<0.05(t=5.42)
組別 例數 灌腸前 灌腸后治療組 60 6.2±2.1 3.5±1.6ab對照組 60 6.1±2.2 4.9±1.2

表2 對照組與治療組復位后出現并發癥例數比較(n)
2.3 水壓灌腸復位腸套疊后血便情況對照組25例存在血便,其中血便超過2次者18例(72%), 治療組27例存在血便, 灌腸后排血便2次者10例(37%), 見圖1。

圖1 灌腸后血便情況
急性腸套疊是小兒常見急腹癥之一, 多見于嬰幼兒(4~10個月), 隨年齡增長發病率逐漸下降,2歲后少見。病因不明,可能與上呼吸道感染及淋巴結病毒感染有關, 大齡兒童可有原發病引起, 病理表現是一段腸管套入與其相連的腸腔內,并導致腸內容物通過障礙。腸套疊一般為順行套入, 即近端腸管套入遠端腸管, 隨著腸蠕動而逐漸向遠端推進, 隨著套入腸管的增多及其腸系膜的套入, 套入腸管血液循環障礙,黏膜細胞分泌大量黏液, 黏膜出血, 甚至壞死。腸套疊的最佳治療方法是B超監視下溫生理鹽水灌腸復位, 該方法簡單有效, 復位率高達95%以上, 但是復位后患兒會發生發熱、腹瀉等[1], 這是由于毒素吸收及腸黏膜損傷后, 細菌移位造成;需要幾天才能恢復, 對于某些小嬰兒, 可能會出現再次引起腸套疊、腸壞死等嚴重并發癥, 甚至危及生命。
康復新液是由一種美洲大蠊干燥蟲體的乙醇提取物制成的溶液, 含肽類、多元醇類和牯糖氨酸, 具有抗炎、消腫、提高機體免疫功能等作用[2], 臨床及藥理研究證實, 康復新液能增加壞死組織脫落速度, 加快血管新生, 促進肉芽組織生長, 從而修復各類潰瘍及創傷創面;中醫認為康復新液有化腐生肌, 通利血脈、養陰生肌的功效。康復新液現在在消化道潰瘍等疾病的治療中廣泛應用, 取得良好效果[3,4]。康復新液能增強病損部位抗炎作用和修復能力, 健脾生肌, 且小兒急性腸套疊水壓灌腸只需向0.9%生理鹽水溶液灌腸液中加注康復新液(3:1)即可, 操作簡單易行, 患者耐受性和依從性好。
本科室在腸套疊復位時, 用灌腸液中加注康復新液(3:1)灌腸, 使腸道局部損傷腸管黏膜直接接觸藥液, 使藥效最大濃度直接作用于病損黏膜, 使藥效得到最大濃度的發揮, 從而修復腸管創面, 患兒灌腸復位后血便, 發熱的發生率明顯下降, 利于患兒腸道修復及功能的恢復, 療效確切, 值得在臨床推廣。
[1]Lui KW, Wong HF, Cheung YC, et al. Air enema for diagnosis and reduction of intussusception in children: clinical experience and fluoroscopy time correlation. J Pediatr Surg,2001,36(3):479-481.
[2]林青, 曹東, 楊玉琪, 等.康復新液抗實驗性胃潰瘍作用的研究.中成藥,2001,3(2):122.
[3]李勇, 孔先一, 周存金.康復新液對胃潰瘍愈合質量的影響.山東醫藥,2011,51(33):77-78.
[4]譚映紅, 游弋.康復新液治療兒童口腔潰瘍療效分析.兒科藥學雜志,2012,18(5):28-30.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8.087
2015-01-04]
475000 河南省開封市兒童醫院外一科(張中喜 楊國衛 沈力 張根嶺);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第一附屬醫院藥劑科(季澤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