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俊敏 胡光珍 李欣露 張巧榮 李艷敏 王翠田
血管瘤患者經外周置入中心靜脈導管的并發癥及其護理
鄭俊敏 胡光珍 李欣露 張巧榮 李艷敏 王翠田
目的研究血管瘤患者經外周置入中心靜脈導管的并發癥及其護理。方法30例血管瘤經外周置入中心靜脈導管患者按照接診順序的單雙號分為兩組, 對單號組15例患者采取針對性護理(觀察組), 雙號組15例患者采取常規護理(對照組), 對比觀察兩組臨床并發癥發生率。結果觀察組的并發癥發生率13.33%顯著遠低于對照組的40.0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血管瘤經外周置入中心靜脈導管患者采用針對性護理可以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 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血管瘤;外周置入中心靜脈導管;并發癥;針對性護理
經外周置入中心靜脈導管置管術多應用于病程較長, 需長期治療、且同時合并兩種或兩種以上疾病的患者。其優勢在于對患者的身體創傷較小、留置時間較長、靜脈穿刺成功率高、無生命危險等, 已經被廣泛應用于臨床治療中[1]。本文選取本院收治的30例血管瘤患者為研究對象, 對比分析不同護理方法對經外周置入中心靜脈導管的并發癥的預防情況,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13年1月~2014年1月本院接診的30例血管瘤經外周置入中心靜脈導管患者按照接診順序的單雙號分為兩組, 其中單號組15例(觀察組)男6例, 女9例;年齡23~77歲, 平均年齡(48.38±7.83)歲;根據穿刺部位分為10例經貴要靜脈,3例經正中靜脈,1例經頭靜脈,1例經頸外靜脈。雙號組15例(對照組)男8例, 女7例;年齡21~78歲, 平均年齡(47.06±8.22)歲;根據穿刺部位分為8例經貴要靜脈,3例經正中靜脈,2例經頭靜脈,2例經頸外靜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方面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行常規護理, 主要包括密切觀察其生命體征、囑其臥床休息等, 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有針對性的護理, 具體如下。
1.2.1 對于穿刺點滲血的護理 護理人員可以采用彈性繃帶包扎局部, 進行20 min左右的壓迫止血, 特別注意應該選擇好進針位置, 導管一般在肘關節皮下走一小段再進血管。置管側肢體1 d之內不宜過度活動, 將體位調整好, 避免壓迫穿刺側[2]。
1.2.2 對于導管堵塞的護理 通常未定時進行沖管、封管方法錯誤、輸注藥液濃度過高等因素均會導致導管堵塞, 所以護理人員應該特別注意預防此類問題發生[3]。一般在輸液后應該及時封管, 如果需要同時輸入多種強刺激性及強黏附性的大分子藥液時, 應該每隔4 h進行1次沖管, 以確保導管的通暢[4]。
1.2.3 對于感染的護理 通暢導管內的感染主要包括穿刺點周圍出現紅腫、熱痛等癥狀, 嚴重者甚至出現膿性分泌物,如果護理人員沒有進行及時換藥或者未進行無菌操作, 很可能會導致細菌通過插管部位皮膚的皮下隧道遷移到導管腔外, 進而繼發感染, 所以護理人員應該及時更換敷料, 一旦發現滲液、滲血、敷料松動等情況, 應該及時采取措施。
1.2.4 靜脈血栓的護理 由于患者血管壁受損、血液高凝狀態、炎癥、血流速度減緩等原因均會導致血栓的形成, 所以護理人員應該保持患者的患肢抬高至高于心臟30 cm處,同時不斷按摩患肢以預防栓子脫落, 還可以指導患者進行握拳動作的練習, 這樣可以一定程度上緩解由靜脈血液回流而引起的肢體腫脹。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在針對性護理后2例出現并發癥, 其中1例并發穿刺點滲血, 發生率為6.67%,1例感染患者, 占6.67%,總體并發癥發生率為13.33%;對照組患者在常規護理后6例出現并發癥, 其中2例并發穿刺點滲血, 發生率為13.33%,1例出現導管堵塞, 占6.67%,2例感染患者, 占13.33%,1例靜脈血栓患者, 占6.67%, 總體并發癥發生率為40.00%。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對比[n(%)]
由于經外周置入中心靜脈導管置管術的置管時間較長,無法定期換藥和沖管等, 往往導致并發癥較為嚴重, 而血管瘤患者需要進行長期的化療, 難免出現各種不良反應及并發癥, 一旦不能及時沖液和補充能量, 很容易引起水電解質、負氮平衡、酸堿等出現失調失衡, 所以要求護理人員應該將靜脈輸注的常用營養液進行合理分類, 而對患者采取有針對性的護理[5]。另外, 醫院應該對患者及其家屬做好相關知識的宣教工作, 以強化護理意識, 全面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本文主要回顧性分析本院30例血管瘤經外周置入中心靜脈導管患者的臨床資料, 發現采用針對性護理的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13.33%, 遠遠低于采用常規護理的對照組40.00%, 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對血管瘤患者進行經外周置入中心靜脈導管置管術時應該嚴格按照執行標準操作規程進行, 嚴格掌握手術禁忌證及適應證, 同時配合有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可以顯著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 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1]陳新河, 王娜娜, 肖厚勤. 自體動靜脈內瘺血管瘤并發癥的防治. 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2014,8(2):286-289.
[2]周滿麗, 譚均英, 余惠英. 眉弓上動靜脈血管瘤術后切口反復出血1例臨床護理. 齊魯護理雜志,2012,18(5):100-101.
[3]郭愛弟, 張心霞, 項艷, 等. 靜脈復合麻醉應用于血管瘤治療的護理體會. 中國美容醫學,2011,20(4):678-679.
[4]蘇秀井, 陳績. 聲門下血管瘤1例行平陽霉素注射術后氣管導管護理. 現代醫藥衛生,2013,29(15):2369-2370.
[5]李玉芳, 李增祿.34例血液透析動靜脈內瘺血管瘤樣擴張患者臨床分析及護理. 護理學報,2010,17(22):39-41.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8.150
2015-01-19]
450003 河南省人民醫院血管瘤科
鄭曉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