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海
抗青光眼滴眼液所致的藥物源性干眼的中醫治療療效評估
李文海
目的觀察中醫內服及熏服治療抗青光眼滴眼液所致藥物源性干眼的臨床療效。方法80例抗青光眼滴眼液所致藥物源性干眼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 各40例。對照組僅給予中藥湯劑內服治療, 觀察組同時加用中藥熏服治療, 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6.2%明顯高于對照組69.2%,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癥狀積分(0.14±0.04)分, 角膜熒光素鈉染色水平(0.11±0.06), BUT價格(0.19±0.06), SIt(0.18±0.16)均較對照組低,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抗青光眼滴眼液所致藥物源性干眼患者中采用中藥內治外敷法, 療效顯著, 可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值得臨床推廣。
藥物源性;干眼;抗青光眼滴眼液;中藥
干眼主要指由多種因素所致淚液量、質及動力學異常而造成的淚膜不穩或眼表損害疾病, 輕者可能導致眼角不適,重則誘發視覺功能障礙[1]。臨床多表現為眼部異物感、視覺疲勞及干涉感等癥狀, 部分患者可能存在眼痛、畏光、眼癢、視線模糊等表現[2]。當前臨床上對干眼患者的治療一般采取人工淚液方案, 但通常不能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因此, 為探討治療干眼癥的有效方案, 本院對近年來收治的80例患者進行了對照研究,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2012年3月~2014年3月于眼科接受治療的80例抗青光眼滴眼液所致藥物源性干眼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知情研究內容, 已簽署研究同意書。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 各40例。觀察組(52眼), 男21例(28眼), 女19例(24眼);年齡44~76歲, 平均年齡(60.1±3.6)歲;癥狀積分為(3.3±1.5)分;角膜熒光素鈉水平為(5.3±1.8)。對照組(52眼), 男20例(26眼), 女20例(26眼);年齡43~75歲, 平均年齡(60.3±2.9)歲;癥狀積分(3.4±1.3)分;角膜熒光素鈉染色水平為(5.2±1.7)。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①臨床檢查確診為原發性青光眼;②長期持續使用抗青光滴眼液, 用藥時間>15 d;③臨床表現為淚液分泌量減少, 角膜淺層存在點狀損害表現;④符合西醫及中醫辨證干眼診斷標準。
1.3 方法 對照組僅給予中藥杞菊地黃湯加減治療。藥物組成:枸杞15 g、山藥15 g、山萸肉5 g、茯苓15 g、玄參15 g、炙甘草5 g、生地10 g、菊花10 g、北沙參15 g、丹皮10 g、川牛膝15 g。對眼部酸脹感明顯者加用白芍10 g、柴胡5 g;明顯眼紅者則加用赤芍10 g、桑白皮10 g;眼部異物感明顯、干澀者則加用石斛10 g、天冬10 g。水煎服, 取汁100 ml, 早晚2次服用, 以1個月為1個療程。觀察組則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中藥熏服治療, 將中藥杞菊地黃湯煎藥后, 留汁, 放于搪瓷杯中, 并將搪瓷杯放入碗內, 于碗內加入適量開水保溫藥杯, 使用紙筒罩住杯口, 對準患眼, 使用蒸汽熏蒸眼部,15 min/次, 待溫度降低后, 口服藥汁, 每晚均使用中藥熏蒸,同時采用無菌紗布包裹藥渣, 外敷眼部,10 min/次,1次/d,堅持治療1個療程。
1.4 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 治療后癥狀積分降低幅度>70%;有效:患者臨床癥狀顯著改善, 臨床癥狀積分降低幅度>30%;無效:臨床癥狀無任何改善,臨床癥狀積分降低幅度<30%。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5 評價指標 記錄兩組患者治療結束后癥狀積分評估均值, 并實施角膜熒光素染色檢查, 統計淚膜破裂時間(BUT)、淚液分泌實驗(SIt)值。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本次研究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實施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實施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對比 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兩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后癥狀積分、角膜熒光素鈉實驗指標對比 治療后, 觀察組癥狀積分較對照組低,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角膜熒光素鈉染色水平降、BUT、SIt水平均較對照組低,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對比[n(%), %]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癥狀積分、角膜熒光素鈉實驗指標對比(±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癥狀積分、角膜熒光素鈉實驗指標對比(±s)
組別 例數 癥狀積分(分) 角膜熒光素鈉染色 BUT SIt觀察組 40 0.14±0.04 0.11±0.06 0.19±0.06 0.18±0.16對照組 40 0.41±0.11 0.47±0.05 0.47±0.18 1.02±0.13 t14.589 29.151 9.333 25.770 P <0.05 <0.05 <0.05 <0.05
在祖國醫學上干眼屬于“白澀癥”“神水將枯”的范疇,臨床癥狀主要為視物昏花, 開閉干澀[3]。中醫觀點認為, 肝開竅源于目, 而腎則為水之下源, 肺則相反, 為水之上源, 脾則主運化, 人體肝腎同源[4]。青光眼則屬于中醫學上“瞳神”的范疇, 五輪學表示瞳神屬腎經, 而腎則為先天本源, 若陰血兩虛, 肝失條達, 竭思傷神, 情志損傷則可能誘發瞳神疾病。一般對青光眼的治療主要采取滴眼液方案, 以發揮局部降眼壓作用, 但滴眼液長期沖刷淚眼, 導致陰液損耗加快,進而加重肝腎陰虛癥狀[5]。因此, 對抗青光眼滴眼液所致藥物源性干眼的治療需遵循滋陰生津、補腎益肝的原則。
本研究中, 觀察組采用中藥杞菊地黃湯聯合藥物熏蒸治療。方藥中, 菊花性微寒, 味苦, 歸于人體肝、肺兩經, 有明目平肝的功效。枸杞則性平, 味干, 同歸于人體腎、肝經,主要發揮補腎益肝的作用。丹皮則性微寒, 味苦, 歸于肝、腎、心經, 是涼血滋陰的良藥。茯苓則性平, 味苦, 主要起健脾補腎的功效。山藥性平, 味甘, 歸于肺、腎、脾三經, 同樣可起到滋陰補腎的效果。同時現代藥理學研究證實, 菊花中富含黃酮類、油類有機酸成分, 可起到抗菌、抗衰老、抗氧化作用[6]。諸藥合用則可起到明顯的鎮靜、抗氧化、鎮痛及改善循環的作用, 優化患者的免疫功能, 改善其眼部癥狀。內治則可驅邪正復, 調和臟腑, 外治則可直接作用于眼部,副作用少, 療效顯著。
綜上所述, 中藥內治外敷法治療抗青光眼滴眼液所致藥物源性干眼患者療效顯著, 值得臨床推廣。
[1]葉呈楓, 張殷建.中藥超聲霧化治療干眼臨床研究.吉林中醫藥,2012,32(4):360-361.
[2]張明明, 陳仁波, 謝立科, 等.疏肝養陰法對不同類型干眼的臨床療效分析.環球中醫藥,2013,6(5):363-365.
[3]郭繼援.中藥內服及熏蒸治療干眼在60例.甘肅中醫,2009,22(2):44-45.
[4]劉彥, 李凱, 丁淑華, 等.中藥潤目靈治療干眼癥的臨床研究.西部中醫藥,2012,25(1):5-6.
[5]劉彥, 丁淑華, 李凱, 等.針藥結合治療干眼癥臨床研究.吉林中醫藥,2011,31(11):1095-1096.
[6]李強, 李鳳榮.桑白皮湯治療蒸發過強型干眼的療效觀察.中國醫刊,2014,12(6):95-97.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8.181
2014-12-26]
031300 山西省靈石縣中醫院五官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