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毓
臨床檢驗中不合格血液標本的原因和對策分析
楊毓
目的分析臨床檢驗中不合格血液標本的原因和對策。方法回顧2012年3月~2014年10月本院檢驗科接收的住院患者不合格血液標本2326例, 統計每年的不合格率;隨機抽取1000例不合格血液標本, 用不合格率對不合格的血液標本進行描述。結果通過分析發現2012年3月~2014年10月, 本院真空采血系統所采集的血液標本不合格率為0.57%、0.55%、0.54%, 血液標本的不合格率波動不大;通過分析1000例不合格血液標本得知, 造成血液標本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超時送檢、標本量少、標本凝塊以及其他原因。結論醫院的檢驗科需要加強與護理部、臨床部門的聯系, 做好及時溝通、及時反饋, 共同努力確保血液標本的質量。
臨床檢驗;不合格血液標本;不合格率
檢驗科作為臨床醫學與基礎醫學之間的橋梁, 每天都需要承擔包括急診患者、病房、各類體檢、科研的各種的檢測工作[1], 工作量之大與工作的繁瑣容易造成工作失誤, 因此,臨床檢驗中血液標本不合格情況也時有出現。本研究主要針對臨床檢驗中不合格血液標本出現的原因與對策進行分析,具體內容報告如下。
1.1 材料 ①回顧2012年3月~2014年10月本院檢驗科接收的住院患者不合格血液標本2326例, 統計每年的不合格率。②從2012年3月~2014年10月醫院檢驗科接收的住院患者不合格血液標本中隨機抽取1000例, 進行回顧性分析。被抽用作研究的1000例血液標本均由病區護士采集, 由醫院的工勤人員負責將血液標本送到檢驗科。其中血清500份,血漿300份, 全血200份。所有血液標本均采用真空采血管采集, 有檸檬酸鈉抗凝管、氟化鈉抗凝管、肝素抗凝管等。
1.2 方法
1.2.1 不合格的血液標本的判斷 檢驗科判斷不合格血液標本的標準包括:①標本量少:是指采集時標本的采集量沒有達到檢測的需求, 或者是抗凝標本的采血量沒有達到刻度的要求;②標本凝塊:是指抗凝血標本或者血清中有凝塊;③真空采血管出現破裂;④使用了錯誤的采血管;⑤患者信息出現錯誤或者是沒有檢測項目造成的標本信息有誤;⑥出現影響檢查結果的溶血情況;⑦標本為嚴重的脂血, 血液呈白色、牛奶狀;⑧標本超過規定的時間內送檢;⑨標本因各種原因被污染;⑩沒有標本。
1.2.2 對不合格的血液標本的處理 檢驗科一旦發現送來的標本不合格時, 應該告知病區的護士, 并了解血液標本不合格的原因、患者的信息、標本的信息, 做好標注, 由病區進行撤單或者是重新采集血液標本并做好各個環節的記錄,由檢驗室的負責人員將不合格的血液標本做好登記。
1.3 觀察指標 分析血液標本的不合格率是否有改善。
2.1 通過分析發現2012年3月~2014年10月本院真空采血系統所采集的血液標本不合格率為0.57%、0.55%、0.54%,血液標本的不合格率波動不大, 具體情況見表1 。

表1 2012年3月~2014年10月血液不合格率情況(%)
2.2 隨機抽取的2012年3月~2014年10月1000例參與研究的血液標本研究發現, 不合格血液標本共55份, 占總標本數量的5.50%;其中超時送檢的有12例, 占不合格血液標本的21.82%;標本凝塊的有15例, 占不合格血液標本的27.27%;量不準的有16例, 占不合格血液標本的29.09%;溶血的有1例, 占不合格血液標本的1.82%;輸液同側采集的有2例, 占不合格血液標本的3.64%;標簽不當的有1例, 占不合格血液標本的1.82%;標本污染的有2例, 占不合格血液標本的3.64%;受檢者準備不足的有2例, 占不合格血液標本的3.64%;容器不當的有2例, 占不合格血液標本的3.64%;標本血液比例不當的有2例, 占不合格血液標本的3.64%。
2.3 標本有凝塊, 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時間(APTT)測定值顯著增加, 凝血酶時間(TT)、纖維蛋白原(Fib)測定值偏低;標本溶血后生化檢測指標總膽紅素(TBIL)顯著降低, 間接膽紅素(DBIL)、血糖(GLU)測定值偏低, 谷草轉氨酶(AST)、鉀濃度(K+)測定值偏高;標本有凝塊致血小板(PLT)測定值顯著降低, 血紅蛋白(Hb)、紅細胞(RBC)測定值偏低, 白細胞(WBC)測定值偏高。
3.1 經過研究可以發現,2012年3月~2014年10月本院檢驗科的不合格標本率波動不大, 沒有明顯得降低, 這說明本院仍需對血液標本的不合格率進行控制和改善。通過每月對血液標本記錄不合格的標本情況, 整理并分析出不合格血液標本產生的原因, 針對這些原因進行有的放矢地制定相關制度、確立相關規則;加強檢驗科與護理科、實驗科、臨床病區的聯系, 及時整理、反饋血液標本出現的相關情況。
3.2 從2012年3月~2014年10醫院檢驗科接收的2326例住院患者血液標本中隨機抽取的1000例不合格血液標本,經研究發現, 造成血液標本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超時送檢、標本量少、標本凝塊以及其他原因。
3.2.1 標本凝塊 通過電話了解臨床一線的護理人員以及病房發現造成標本凝塊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一些年老患者或者病情危重的患者本身的靜脈處于不佳的狀態, 造成抽血的難度增大;還有一些原因是由于采血人員的經驗不足致操作不當, 使得等待真空管負壓充盈時間變長造成;或者是由于采血完成后沒有及時將抗凝劑與血液進行充分的混合, 以致凝結出肉眼不易看見或者看不見的小血塊[2]。針對這類情況導致的標本凝結, 要注意采血時選擇更加適合的靜脈進行抽血;采血完成后, 將標本顛倒輕搖3~5次, 使得抗凝劑與血液充分混合避免發生標本凝塊的現象[3]。
3.2.2 標本量少 通過電話了解臨床一線的護理人員以及
病房發現造成標本量少的主要原因除了采血人員的技術、患者血管情況不佳之外, 還與有的護士在采血時過早拔掉針頭有關。針對這類情況, 跟臨床一線護理人員溝通時強調在給患者采血時, 要注意等到真空管的負壓完全平衡之后再拔針頭[4]。
3.2.3 超時送檢 標本及時送到檢驗室是確保血液標本質量的重要環節, 尤其是對采血時間點有要求的血液標本來說更是應該嚴格執行、嚴格把關, 否則對血液標本的檢測結果會有很大的影響[5]。針對這類情況, 作者增加了關于送檢時間要求的溫馨提示, 告知采血人員和臨床醫生要按時將血液標本送至檢驗室, 確保血液檢測得以及時地、順利的進行。
3.2.4 其他原因 在調查研究中發現, 還有很少一部分使血液標本成為不合格標本的原因就是患者信息出現錯誤、標本信息出現錯誤、標本被污染等, 這主要是由于一些護理人員工作粗心所致, 由于自己的馬虎、不注意造成血液標本的不合格。針對這類問題, 明確護理人員或者是采血人員的責任, 增強他們的責任感, 要求他們在工作中更加細致、認真,盡可能消除因為此類原因造成的血液標本不合格情況出現。總之, 血液標本的不合格率改善需要醫院工作人員之間加強合作、不斷努力, 認真、嚴謹地對待工作, 避免因自身的粗心、失誤造成血液標本的不合格, 自己負責的環節把好關, 盡量降低血液標本的不合格率。
[1]周梅芳.臨床檢驗中不合格血液標本的探討分析.吉林醫學,2011,32(30):6443-6444.
[2]何娜, 高月敏, 汲萬芝, 等.臨床檢驗中不合格血液標本的原因分析.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4, (28):267-268.
[3]李建芬.臨床檢驗中不合格血液標本的原因分析.中國當代醫藥,2012,19(27):88,99.
[4]陳錦容.臨床檢驗中不合格血液標本的探討分析.檢驗醫學與臨床,2012,9(14):1775-1776.
[5]楊萬金.不合格血液標本進行臨床檢驗的探析.中國保健營養(下旬刊),2013,23(12):7744-7745.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8.188
2015-01-05]
510470 廣州市白云區中醫醫院檢驗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