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美蘭(湖南省衡陽市中心醫院中醫科衡陽421001)
中西醫結合治療類風濕關節炎活動期47例臨床觀察
胡美蘭
(湖南省衡陽市中心醫院中醫科衡陽421001)
摘要:目的:觀察中西醫結合治療類風濕關節炎活動期47例的臨床療效。方法:將95例納入觀察的RA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47例和對照組48例,兩組均接受DMARDs治療,觀察組同時口服中藥自擬解痹湯,2個月后對比兩組患者的療效。結果:治療后,觀察組ACR20及ACR50達標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的ESR、RF均低于對照組,P<0.05,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中西醫結合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療效優異,優于單純西醫治療,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
關鍵詞:類風濕關節炎;活動期;中西醫結合;臨床療效
類風濕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最常見的炎性關節炎,以血管炎和滑膜炎為基本病理特點,好發于四肢末端的小關節,表現為關節的疼痛、腫脹、活動困難及發僵,常反復發作,呈對稱分布,還可造成內臟、血液等非關節外的疾病,影響世界上0.5%~1%的人群[1]。目前西醫提倡積極、早期、聯合、個體、規律地使用抗風濕藥物(DMARDs)治療,但療效有限。筆者在臨床中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治療RA,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將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湖南省衡陽市中心醫院中醫科確診為RA活動期的患者95例,按患者納入治療的先后順序排序編號,采用SPSS15.0產生的隨機數字表隨機分為觀察組47例和對照組48例。觀察組男15例,女32例;年齡18~65歲,平均年齡(47.5±8.9)歲;病程6~153個月,平均病程(62.5±37.2)個月。對照組男17例,女31例;年齡18~65歲,平均年齡(46.8±9.3)歲;病程5~161個月,平均病程(63.2±37.9)個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標準符合美國風濕病學會和歐洲抗風濕聯盟2010年聯合推出的RA診斷標準[2],且符合以下6項中4項以上指標:休息時中等程度疼痛;血沉(魏氏法)≥28 mm/h;CRP≥1.0 mg/dl;關節腫脹≥4個;關節壓痛≥4個;晨僵時間≥1 h;同時排除有嚴重內臟和血液、內分泌系統病變者,消化道潰瘍者,惡性腫瘤及精神病患者,孕婦或哺乳期患者。
1.3治療方法兩組患者均給予DMARDs治療:口服甲氨蝶呤片15 mg,1次/周;口服硫酸羥氯喹0.4 g,2次/d,療程為2個月。觀察組同時口服中藥自擬解痹湯:土茯苓20 g、蒼術10 g、黃柏10 g、丹參10 g、赤芍10 g、知母10 g、澤瀉10 g、虎杖10 g、雞血藤15 g、地龍10 g、甘草10 g,1劑/d,水煎分早晚兩次口服,200 ml/次,療程同對照組,適時辨證加減。
1.4觀察指標觀察治療前后兩組關節腫脹程度、ESR、類風濕因子(RF),療效標準采用美國風濕病協會(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ACR)反應標準[3]。
1.5統計處理采用SPSS15.0統計軟件對兩組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療效評價比較按ACR反應標準,觀察組ACR20及ACR50達標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但兩組僅觀察組有1例ACR70達標,ACR70達標率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評價標準[例(%)]
2.2兩組患者治療前后ESR、RF比較治療后,兩組患者ESR、RF均有明顯下降,與治療前相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ESR、RF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ESR、RF比較(x±s)
RA是一種病因暫不明確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年女性多見,病情和病程因人而異,致殘率極高。目前西醫治療RA藥物主要包括非甾體抗炎藥(NSAIDs)、改善病情抗風濕藥(DMARDs)、激素和生物制劑,由于療效并不十分確切,聯合用藥己成為RA治療的主要方法。
中醫把類風濕關節炎歸于“痹證”的范疇,其病因多元化。有人認為多由風、寒、濕等邪氣侵犯經絡,引起經絡阻滯,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之寒濕阻閉之證;亦有風濕熱邪襲于肌腠,壅于經絡,痹阻氣血經脈,滯留于關節筋骨,經絡不通,從而出現關節疼痛腫一說[4];另有越來越多的醫家開始重視瘀血對痹證的影響,《醫宗金鑒》曰:“人之氣血周流不息,稍有壅滯,即作腫矣?!备鶕静≡谂R床上具有紅、腫、熱、痛等熱毒致病的特點,又具有頑固性及難治性特點,筆者認為本病的病機應是濕熱瘀毒壅滯于內,毒邪流于四肢,則歷節腫痛;毒邪流于內腑,則見非關節病變。故治療當以清熱利濕、祛瘀解毒。筆者自擬解痹湯中土茯苓除濕解毒、通利關節;蒼術、黃柏、知母、澤瀉健脾利濕、清熱解毒;丹參、赤芍、虎杖活血化瘀;雞血藤、地龍通經活絡,使藥力直達病所;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共奏清熱解毒、利濕消腫、化瘀止痛之功效。
通過對兩組患者采用不同方法治療后的療效對比,中西醫結合治療的RA患者ACR20及ACR50達標率明顯高于單純西醫治療的對照組患者,并進一步改善了血沉和類風濕因子指標。但由于時間關系,筆者暫未對兩組患者的遠期療效進行隨訪追蹤,尚不清楚中西醫結合治療RA在遠期療效方面較單純西醫治療有無優勢,這值得下一步深入研究??傊?,中西醫結合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療效優異,優于單純西醫治療,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李延萍,謝微杳.小柴胡加味湯治療類風濕關節炎活動期100例療效觀察[J].中國中醫急癥,2014,23(5):920-921
[2]Aletaha D,Neogi T,Silman A J,et al.2010 rheumatoid arthritis classification criteria: an 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European League against Rheumatism collaborative initiative[J].Ann Rheum Dis,2010,69(9):1580-1588
[3]O’Connell PA,Madureira PA,Berman JN,et al.Regulation of S100A10 by the PML-RAR-琢oncoprotein [J].Blood,2011,117(15): 4095-4105
[4]焦娟,姜泉.復方雷公藤外敷降低類風濕關節炎疾病活動度的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32(11):1470-1472
收稿日期:(2015-03-26)
中圖分類號:R593.22
文獻標識碼:B
doi:10.13638/j.issn.1671-4040.2015.08.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