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卉
內蒙古自治區扎蘭屯市中蒙醫院心內科,內蒙古扎蘭屯 162650
交感風暴與心源性猝死的相關性是近年來研究的熱點之一。交感風暴是指在24 h 內發作2 次或2 次以上的室性心動過速和心室纖顫[1-2]。患者由于心臟的電生理改變,導致血流動力學發生障礙,如不及時糾正,患者會在短時間內出現心源性休克,甚至會導致死亡。因此早期對交感風暴的診斷和干預,是減少臨床上心源性猝死的重要手段之一[3]。β-受體阻滯劑是目前唯一被證實可有效抑制交感風暴的藥物[4]。大量臨床資料表明,靜脈應用β-受體阻滯劑可以有效治療交感風暴[5]。本研究通過對心源性休克合并交感風暴患者常規治療及靜脈使用酒石酸美托洛爾,探討酒石酸美托洛爾對心源性休克的治療效果及安全性。
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選取2010 年1 月~2014 年1 月來我院就診的交感風暴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80 例進行臨床給藥治療,其中男48 例,女32例,年齡40~79 歲,平均(57.64±7.38)歲。其中陳舊性心肌梗死患者4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6 例,風濕性心臟病患者10 例,冠心病患者14 例,主動脈夾層患者8 例,擴張型心肌病患者2 例,老年瓣膜退行性病變患者4 例,ICD 植入術后患者2 例。將80 例患者隨機分為給藥組和藥物干預組,每組40 例患者,給藥組患者女14 例,男26 例,平均年齡為(57.63±7.74)歲;藥物干預組患者女10 例,男30 例,平均年齡為(58.77±4.27)歲。兩組患者基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患者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①尿量≤20 ml/h;②血壓低于90/60 mmHg(1 mmHg=0.133 kPa);③末梢循環差,肢端皮膚濕冷,發紺,并出現神經和精神癥狀;④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休克。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入住冠心病監護病房(CCU),24 h 持續心電監護,并給予吸氧、鎮靜、止痛及靜脈注射硝酸甘油,室速、室顫發生時,通過電除顫轉復竇律。給藥組首先靜脈注射150 mg 胺碘酮(珠海潤都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5108),隨后改用靜脈滴注,前6 小時以1 mg/min量滴注,后改用0.5 mg/min 滴注的給藥量,并維持18~42 h 使胺碘酮發揮藥效。藥物干預組在給藥組治療的基礎上靜注酒石酸美托洛爾(泗水希爾康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9782),首劑5 mg 緩慢靜脈注射,速度為1 mg/min,觀察3 min 后重復上述劑量2~3 次,總劑量不超過15 mg。觀察兩組患者1 周內電復律次數、有效終止率、死亡率、三度房室傳導阻滯(AVB Ⅲ)發生率、血壓下降情況,比較其在給予干預藥物后患者的治療效果及治療安全性。
采用統計軟件SPSS 15.0 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治療,藥物干預組電復律次數及1 周內的死亡率顯著降低,終止室速及室顫的有效率明顯提高,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的比較
在對療效結果進行檢測的同時,對其安全性效果也進行嚴格監控。結果顯示,給藥組與藥物干預組患者的AVB Ⅲ發生率、血壓下降情況經統計學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安全性的比較[n(%)]
心源性休克是導致心源性猝死最常見的疾病之一,而導致心源性猝死的兩大心源性疾病為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85%的心源性休克都是由于左心功能衰竭引起[6],而心源性休克中最常發生于心肌梗死范圍超過左心室40%的患者[7],也是臨床導致心肌梗死的第一殺手。在交感風暴的誘因下,各類急性心血管事件發生的概率也不斷增加。惡性心率失常導致心臟的心輸出量明顯減少,有效循環血量迅速下降,使得冠脈血量減少,組織灌流銳減,心肌代謝紊亂,各種酶的釋放和有毒有害物質的蓄積,加重缺血缺氧對心肌的損害,從而導致心臟泵功能衰竭,形成心源性休克。交感風暴大多發生在有基礎器質性心臟疾病的患者身上,如急性心肌梗死[8]、急性冠脈綜合征[9]及已經植入ICD 的患者身上[10-11]。臨床上交感風暴發病較突然,且病情危重,極易惡化導致死亡。
然而在治療過程中常常會忽略掉交感風暴的初期表現,比如惡性心率失常暴發前的一些室性心律失常以及不規則的心律失常藥物的使用等。一旦交感風暴并心源休克同時發生,患者常由于救助不及時和不正確而導致死亡。常規的復律在以往的工作經驗中可以提高大于30%住院患者的存活率[12],但存在著電復律次數較高,終止復律后有效率低,以及1 周后復發率較高的風險,因此在急危重癥的處理方面,常會帶來很大的負面效果[13]。同時β-受體阻滯劑類藥物存在著諸多不良反應,如無法糾正嚴重的竇性心動過緩、房室傳導阻滯、血壓下降以及哮喘等癥狀。對藥物的安全性評價表明,藥物引起的不良反應仍然在可控范圍內。
作為經典的β-受體阻滯劑,酒石酸美托洛爾治療交感神經紊亂引起的心臟性疾病有很好的臨床效果[14],并已經成為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治療藥物之一[15],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穩定心排血量的作用。同時其負性的變時變壓變傳導作用,也可以減少心臟有害物質的蓄積,降低心源性休克發生的可能性。本研究表明,在常規的電復律和藥物復律的基礎上,靜脈注射酒石酸美托洛爾可以減少心源性休克患者出現交感風暴后的除顫次數,同時復律的有效率大幅提高,但對于長期的抗復發效果沒有明顯的改善。
[1]Zipes D,Camme AJ,Borggrefe M,et al.ACC/AHA/ESC 2006 guideline for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and the prevention of sudden cardiac death[J].JACC,2006,48(5):247-346.
[2]Verma A,Kilicaslan F,Marrouche NF.Prevalence,predictors,and mortality significance of the causative arryhthia in patients with electrical storm[J].J Cardiovasc Electrophysiol,2004,15(11):1265-1270.
[3]侯春風,施佰麗.交感風暴研究進展[J].中國醫學工程,2013,21(3):196.
[4]駱高江,朱建華.艾司洛爾靜脈注射治療快室率心房纖顫療效觀察[J].浙江醫學,2008,30(2):186-187.
[5]江明宏,郭海平,黃雄,等.艾司洛爾治療交感風暴4 例報告[J].第二軍醫學報,2011,32(2):229-230.
[6]Hochman JS,Boland J,Sleeper LA.Current spectrum of cardiogenic shock and effect of early revasculation on mortality:results of an international registry[J].Circulation,1995,91(9):837-881.
[7]趙玉生,王仕雯,盧才義,等.急性心肌梗死并發心源性休克的臨床特征與治療[J]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2004,16(3):148-150.
[8]王書箱,孔令恩,項德坤,等.反復電除顫搶救急性心肌梗死電風暴9 例報告[J].華北國防醫藥,2006,18(4):762-763.
[9]陳筱潮,彭健,牛云茜,等.急性冠脈綜合癥心室電風暴三例[J].中國心臟起搏與心電生理雜志,2007,21(4):713-714.
[10]Kim SG,Ling J,Fisher JD,et al.Comparison and frequency of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after defibrillator implantation by thoratomy verses nontheracotomy approaches[J].Am J Cardiol,1994,74(12):1245-1248.
[11]Gatzoulis KA,Andrikopoulos LT.Electrical storm is an independent predictor of adverse long-term outcome in the era of implantable defibrillator therapy[J].Europace,2005,7(2):184-192.
[12]Kilgannon JH,Roberts BW,Reihl LR,et al.Early arterial hypotension is common in the post-cardiac arrest syndrome and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in-hospital mortality[J].Resuscitation,2008,79(3):410-416.
[13]郭繼紅.β-受體阻滯劑應當成為快速心率失常的基礎用藥[J].中國心臟起搏與電生理雜志,2005,29(5):331.
[14]胡大一.中國心律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50.
[15]張陶莉,沈榮巖.酒石酸美托洛爾治療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療效觀察[J].中國病案,2010,11(11):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