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湖北省大力加強農機服務體系建設,積極培育發展農機大戶、農機合作社等農機服務組織,通過開展機械作業服務、維修服務、流轉土地等社會化服務,推進農機社會化服務發展,提高全省綜合機械化水平,農機社會化服務能力有了明顯的增強。截至目前,全省現有農機戶165萬戶,其中農機原值20萬元以上農機大戶1.1萬個;農機專業服務組織7600多個,農機合作社1638家,合作社資產總額達30.8億元;擁有各類機具12.8萬臺,機具配置多以大型、高性能為主。2014年全省農機合作社開展耕、種、收、植保等機械作業服務面積累計達到5024萬畝次,承擔了全省1/3以上的農機作業量,服務農戶152萬戶,服務總收入27.4億元。參加跨區作業的聯合收割機達8000臺,跨區作業收入超過2.5億元。農機合作社積極開展跨區作業、訂單服務、租賃服務、承包服務、“耕、種、收一條龍服務”、代耕代種等服務形式,促進了農業規模經營和土地的合理流轉,較好地滿足了廣大農民的需要。
2014年,全省開展農機合作社示范社創建活動,各地涌現出一批管理、經營、服務和效益較好的省級示范合作社。農機合作社由少到多、由弱到強,組織化、規模化、產業化程度不斷提高。如天門華豐、監利三豐、荊門順達等一批規章制度健全、帶動能力強的農機合作社成為推進農業機械化、發展現代農業重要力量。天門、荊州等地組建了由農機合作社強強聯合的合作社聯社,努力提升農機社會化服務能力和綜合效益。近幾年,省財政每年安排專項資金400萬元扶持農機合作社示范建設項目,扶持20家農機合作社發展壯大。
一是加快了農機新技術、新裝備的推廣應用。農機合作社具備比較強的經濟實力、技術條件和管理能力,組織化程度高,能夠按照農業發展要求及時調整農機裝備結構,開展機械服務作業,加快農機化新技術、新機具的推廣應用,促進了農機農藝融合。農機合作社示范帶動能力強、效果好。一些農機合作社已經成為大型拖拉機、高性能收獲機、播種機、插秧機、秸稈還田機等新型農業機械推廣應用的主力軍。農機合作社帶頭應用水稻育插秧、油菜機播機收、秸稈還田等技術,已成為全省農機農藝融合的樣板。
二是促進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發展。農機合作社組織農機有序開展作業,大大提高了農機使用效率,實現農業規模化經營、標準化生產、社會化服務的有機統一,有效提高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全省除少數的農機經銷和農機維修服務組織外,80%以上的農機合作社都是從事農田作業服務的。他們開展機耕、機種、機植保、機收的糧食生產機械化作業服務,還有的合作社開始向糧食產后加工及其他特色產業領域滲透,實現了從生產到加工、銷售完整的產供銷一體化服務鏈,安陸市聯禾農機合作社就采取了“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運作模式。天門華豐合作社是湖北省農機合作社的楷模,2014年投資5000萬元建成存放量達5萬噸的糧食倉庫和日烘干糧食600噸的大型烘干設備廠房,除滿足“華豐”糧食存儲烘干需要外,還可為鄰近種糧大戶、合作社提供糧食烘干、倉儲等項目的服務。
三是促進了農業增長方式的轉變。組建農機合作社,把分散的農機戶組織起來,實行統一管理,統一作業、統一存放、統一維修、統一培訓、統一收費。農機合作社通過帶頭流轉或承包連片的土地,統一實行規模化種植,連片使用農機作業,農機服務組織化、規模化、集約化程度不斷提高,出現了承包土地幾百畝到上萬畝的農機合作社。襄州雙豐收將農業生產要素和資源合理配置,達到了農業規模化經營、標準化生產和社會化服務的有機統一,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農業產業化、建設現代農業做出了積極有益的探索。
四是促進了農機化綜合作業水平的提高。在合作社社會化服務的推動下,湖北省機械化作業水平有了明顯提高。小麥、水稻、油菜機械耕整水平已突破90%;水稻機播(插)達到33%,小麥、水稻收獲機械化水平也已達到85%,全省主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63.5%,比2013年增長了2個百分點。
目前,湖北省農機合作社在蓬勃發展的態勢下,也逐漸暴露出一些問題。一是財政投入少,省級財政投入只有400萬元,每年只能安排20家農機專業合作社,占比非常低,地方財政投入更少,與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的需求極不相稱。二是農機合作社規模小實力不強,由于投入有限,加上農民融資較難,制約了合作社的壯大,想購置的農機裝備苦于無投入,經營規模受限,導致作業覆蓋面小。三是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分布不均衡,存在地區之間服務能力不平衡。四是農機合作社管理制度不夠規范,合作社與社員之間經常出現糾紛,影響合作社的良性發展。五是辦公場所和設施用地難以解決,土地流轉初期難以成片。

第一,政策資金扶持。一是建議繼續將農機購置補貼等農機化扶持政策和項目資金向農機合作社、農機專業大戶、專業服務組織傾斜,扶持他們發展壯大,不斷提高服務能力。二是建議國家和省級財政對農機合作社進行作業補貼,支持推廣先進的農機化技術。三是建議增加國家和省級財政的投入,支持農機服務組織在機庫棚、機具維修、新技術新機具推廣、農機培訓、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給予支持,解決好“誰來種地、種好地”的問題,要讓職業農民從事農業生產成為體面的職業。四是建議各級政府在農用設施用地給予政策上的支持,特別對合作社機具庫棚和基地建設用地,按設施農用地政策對待,辦理相關手續。
第二,加強服務指導。建議各級政府為農機專業服務組織的發展提供政策法規、技術、信息、維修等服務。開展技術、技能和安全生產等方面的培訓,提高推廣應用新技術、新機具的能力,提高經營管理水平,擴大服務功能,強化服務手段、增強服務實力,更好地開展社會化服務。
第三,整合資源。建議組織當地企業與優秀農機合作社聯姻,鼓勵農機生產制造企業參與到農機合作社建設中去,探索“企社共建”模式,壯大農機合作社裝備能力,促進當地農機合作社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