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儒+劉億粟



一個個垃圾桶擺放路邊,一處處護欄安在門前,一圈圈籬笆圍繞菜園,一叢叢花草扮靚路邊,一處處廣場游園寬敞美觀……這是初冬時節記者在河南省方城縣古莊店鄉馬莊村、券橋鄉券橋社區、趙河鎮泥崗村等地看到的情形。如今,走在河南南陽大地上,你會驚喜地發現,像這樣的農村新家園正不斷涌現眼前。昔日的舊貌不再,變干凈了,變美麗了,如同一位素顏的女子畫上精致的妝容后,煥發出迷人的光彩。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南陽市廣大農民富而思潔、富而思美,搞好農村環境衛生,改善人居環境和生活質量,已經成為全市900萬農民群眾迫切的追求。自2008年4月全市啟動農村“清潔家園行動”,到2013年8月開展的城鄉清潔家園行動,再到2014年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美麗鄉村建設行動,使得南陽農村逐漸改變了垃圾圍村的尷尬局面,一座座美麗鄉村應運而生。
亮點突出的“方城模式”
2014年10月29日,“南陽市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鄉村現場會”在方城縣召開,市委書記穆為民出席,與會領導對方城縣“破解三道難題、創新三項機制、堅持三級聯動”的美麗鄉村建設工作模式,給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
從根本上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和生產生活條件,是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內容,而“垃圾哪里去”“污水怎么流”“環境怎么變”更是其中的關鍵。
圍繞垃圾問題,方城縣對全縣鄉鎮集鎮、主次干道、村莊內外垃圾進行拉網式集中清理的同時,合理布局垃圾填埋場、建設鄉鎮垃圾中轉站、設置村內垃圾收集設施,一日兩掃、全天保潔、垃圾上門收集,落實農戶“門前三包”制度,從根本上解決了農村糞土亂堆、柴草亂垛、臟水亂潑、垃圾亂倒、畜禽亂跑等“五亂”現象。
在解決“污水怎么流”的問題上,方城縣實施公路沿線、溝渠河道、坑塘周邊整治工程,教育、引導和支持農戶從改廁、改圈、改廚入手,完善污水處理設施,科學處理生活污水。同時,通過實地考察和充分論證,在部分試點村引進安裝污水處理設施,試點成功后,由縣財政統一采購,統一安裝,統一驗收,逐步推廣到全縣。
針對“環境怎么變”的問題,該縣充分尊重農戶意愿,按照“村在林中、院在樹中、人在園中”的規劃,在鄉村干道兩旁集中栽植風景樹,引導農戶開展庭院綠化美化,房前屋后栽花植草,溝渠堰塘種蓮養魚,初步培育了一批“春有草、夏有花、秋有果、冬有綠”的花園式農村庭院,有效改善了農民居住環境。
“環境變,三分建,七分管”。方城縣在美麗鄉村建設中逐步建立多元投入機制,探索人力保障機制,規范日常運作機制等常態化管理機制,做到有人干事、有錢辦事、有章理事,努力使農村環境管理邁入制度化、科學化、規范化軌道。
在資金投入上,方城縣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與美麗鄉村建設、農村扶貧開發整體推進項目和其他政策性項目有機結合。采取“上級爭取一點、財政補助一點、整合安排一點,群眾投入一點、企業幫扶一點、社會捐助一點”的多元投入方法,拓寬融資渠道,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并按照“用途不變、渠道不亂”的原則,向環境整治重點村傾斜。同時,采取動員群眾出資和鼓勵社會投資相結合的辦法,按照“誰受益、誰出資”和“誰出資、誰受益”的原則,充分尊重群眾意愿。
目前,方城縣557個行政村全部配備了保潔員,還把村內保潔制度納入村民自治管理范疇,實現村民自我約束、自我管理、全村受益。保潔員工資由縣、鄉財政和受益群眾共同負擔,確保待遇落實、事有人干。與此同時,建立日常保潔制度,推行垃圾“戶分類、組收集、村中轉、鎮處理”的處理辦法,確保垃圾日產日清。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鄉村是一項系統工程,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將影響工程整體的順利推進。方城縣在具體工作中,堅持縣、鄉、村三級聯動,建立了縣四大班子領導包鄉聯村、縣直單位包村幫建、“包聯共建”單位包村蹲點的“三包一聯”責任制。明確了各鄉鎮(街道)黨委、政府為實施責任主體、村“兩委”班子為創建責任主體、廣大農民群眾為參與責任主體,把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納入到文明、衛生、生態村鎮創建活動中去,納入年度目標考核和農村黨支部書記考評體系。縣、鄉、村三級干部深入村組農戶,一方面指導和協調群眾清理房前屋后垃圾、柴垛、雜物;另一方面組織專業施工隊,對村中排水溝、坑塘等進行清淤疏浚,鋪設污水管網、栽植花草風景樹等。廣大群眾也積極參與,齊心協力建設美麗家園。
農游一體繪出西峽新藍圖
作為2013年南陽市唯一入選“中國最有魅力休閑山村”的村落,西峽縣雙龍鎮化山村演繹的“蝶變”佳話至今仍在流傳。
化山村過去名不見經傳。伴隨著與之毗鄰的西峽縣龍潭溝景區的聲名鵲起,化山村人積極響應西峽縣委、縣政府“農游一體”發展的號召,在不到10年的時間里,一個配套旅游服務、極具歐陸風情的美麗化山迅速崛起,成為鑲嵌在伏牛山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家家戶戶搞經營,男女老少皆是老板,形成開發一個景點、建成一個景區、帶動一方經濟、致富一方百姓的良性循環。西峽縣農游一體化發展的清晰路線圖,使得該縣成為引領河南省“美麗鄉村”建設的一面旗幟。“咱做夢也沒想到農村人能過上和城里人一樣的生活,住著小洋樓,開著小轎車,電腦寬帶進家庭!”化山村村民李長卯回憶10年前住在三間破瓦房里、吃了上頓沒下頓的生活時感慨萬千。如今,他經營農家賓館和購物超市的年收入超過10萬元。
現在的化山村,已經由20世紀90年代的省定貧困村,人均不到5分地、人均收入不足600元的典型“老大難村”“光棍村”,變身為擁有龍潭山莊、伏牛山莊、龍河山莊、度假村等142家不同風格農家賓館群的美麗山村。全村三分之二的農戶都有自己的農家賓館,三分之一的農戶搞種植、養殖、加工、旅游購物等配套服務,年人均經營旅游業的收入在1萬元以上。
“下一步,我們將瞄準豫西南最佳旅游配套服務基地的目標定位,加倍努力,加大投入,加速發展,力爭早日建成一批精品景點、招牌飯菜、特色庭院、新奇景觀,打響西峽農家品牌,努力打造‘老家河南 美麗鄉村的新樣本。”采訪結束時,縣委書記李德成向記者描繪了一幅西峽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美麗畫卷。
示范引領打造大美鎮平
驅車行走在鎮平縣這塊熱土上,無論季節如何變換,展現在人們視野里的都是一幅幅迷人秀麗的畫卷:春回大地,陽光明媚,鳥語花香,遍地皆綠;夏日驕陽,荷葉田田,蓮花朵朵,美不勝收;金秋來臨,瓜果遍地,丹桂飄香;冬雪紛飛,仍有綠意盎然,鳥語婉轉。
近年來,鎮平縣發揚“誠信、實干、創新、擔當”的鎮平精神,提出了打造美麗鎮平、實力鎮平、幸福鎮平的奮斗目標。結合當前正在進行的“改善農村環境,建設美麗鄉村”活動,鎮平縣以黨建示范點、移民新村、生態文明村等為重點,立標桿,樹典型,著力創建“美麗鄉村”活動示范村,實現了“典型示范、以點帶面、全面發展”。
在鎮平縣馬莊鄉夾河李村,干凈整潔的水泥村道在林蔭下蜿蜒,漂亮別致的紅瓦小樓錯落有致,分類垃圾桶擺放整齊,清新的空氣沁人心脾。自2013年以來,馬莊鄉以“清潔家園”行動為突破口,開展城鄉環境衛生綜合整治,計劃用三年時間,徹底改變環境臟、亂、差面貌,為全鄉經濟社會發展和群眾生產生活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同時,投資20萬元,利用僵石河已建成攔河大壩的優勢,對河兩岸進行綠化、美化、亮化,打造沿河景觀帶。馬莊鄉還堅持把“四議兩公開”工作法貫穿到村莊環境治理的各個環節,切實保障群眾的規劃參與權、治理決策權、經費知情權,做到村莊治理由農民群眾自己議、自己定、自己干,充分調動大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建立健全多渠道的村莊基礎設施管護經費投入機制,確保村內已建設施正常運行。
在雪楓街道辦事處七里莊村,一條條筆直寬敞的柏油路在兩旁排列有序的綠色植被點綴下,讓人感覺十分舒適。特別是走進將軍故里,紅色景區緊傍一池碧水,與村民整潔的院落相融合,不由得你生發感慨。臨水的村文化廣場,更是顯現出七里莊美麗鄉村建設的步伐多么積極、昂揚。七里莊村黨支部書記彭長宏爽朗地對記者說:“村里變美了,大家住著都舒服。”
雪楓街道辦事處黨工委書記王強告訴記者,辦事處將圍繞彭雪楓將軍故里,把七里莊打造成為紅色旅游和近郊生態農業采摘游的經典景區、景點。按照省級示范村的標準做好高起點規劃,持續打造,念好“紅色搭臺、綠色唱戲”的致富發展經。
與此同時,鎮平縣其他鄉鎮也在實踐中探索出各具本地特色的“美麗鄉村”建設長效機制。高丘鎮從清潔自己家園、爭評衛生家庭入手,有效調動村民參與“美麗鄉村”建設的積極性;王崗鄉將全鄉各村分為三類區域,實行不同的垃圾處理模式。
群眾生活環境的改善,同時也伴隨著居住條件的改變。在石佛寺鎮老畢莊村,新建的弧形社區服務中心已投入使用,300多戶村民喬遷新居,窗明幾凈,快樂祥和。“以前的村道坑坑洼洼,晚上出門得打手電筒,就怕被絆倒。如今的道路寬敞平整,方便又舒服。”談到村里的新變化,村支書陸海新喜上眉梢。
今日的南陽大地,一幅波瀾壯闊的美麗鄉村畫卷已經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