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
?眼提 要?演 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核心和靈魂。中國共產黨人根據中國國情,繼承、發展了這一觀點。這對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眼關鍵詞?演 馬克思主義;群眾觀;中國化;現實意義
?眼作者簡介?演張 麗(1984—),女,南昌航空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江西南昌 330063)
縱觀十八大將近 3萬字的報告,“人民”出現了145次。此報告表明中共黨更加關注人民的利益,人民的地位越來越高?眼1?演。整個報告始終圍繞人民展開,充分彰顯著中國共產黨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全面落實著中國共產黨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始終洋溢著中國共產黨執政為民的公仆情懷。同時,它也進一步深化和豐富了黨的人民群眾觀,是黨的人民群眾觀的又一次飛躍和創新。學術界對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的研究較多,但是對其觀點發展的歷史脈絡的研究不多,本文擬從以下三個方面來探討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點與中國國情相結合,意義重大而深遠。
一、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的發展脈絡
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點是伴隨著馬克思哲學思想的不斷成熟而形成的,其發展軌跡如下:
?穴一?雪從大學學習期間到博士論文完成的階段,馬克思系統的學習了黑格爾的哲學思想,這是其群眾觀點形成的第一階段。
馬克思出身于一個律師家庭,從小備受父親、老師的影響,對其人生目標和價值追求的形成有著積極的影響,不斷的追求真理和向往社會進步。馬克思在讀中學時就寫了一篇關于青年如何擇業的文章,指出青年在進行職業選擇時,必須考慮自身的發展和未來的幸福。雖然此時的馬克思世界觀、價值觀還沒有明確形成,但是卻蘊含著厚實的社會責任意識和社會歷史使命。這也是其群眾史觀萌發的思想根源。
大學期間,馬克思學習的是法律專業,不拘泥于法律條文的條條框框,積極探尋法律背后深層次的問題,苦苦追尋制定法律的依據。于是他轉而研究哲學,廣泛閱讀康德、盧梭等哲學佳作,更加全面而系統的研究了黑格爾、鮑威爾等人的許多哲學思想,并積極參加哲學交流活動。那時的他深受黑格爾等人的哲學辯證法思想的影響,也為后來撰寫博士論文打下了哲學基礎。
他的博士論文是探討古代哲學的內容,學術性極強,有著深厚的理論基礎。文章表明了馬克思的價值取向和人生目標,強調人的自由和自我意識的重要。由此開始關注人的自由和發展。這是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形成的重要階段。
?穴二?雪馬克思在《萊茵報》工作,深入生活,在學習理論和實踐中,是其群眾觀點形成的第二階段。
馬克思畢業后,直接卷入政治斗爭之中,每天接觸的都是政治、經濟等各方面的矛盾。這迫使馬克思不得不進行深入的社會分析。當時的社會矛盾主要是封建專制的政府和人民之間的矛盾。馬克思對這一矛盾有了自己獨到的見解,群眾史觀有了很大的發展。馬克思提出要為自由而戰,闡明哲學的發展一定要源于現實,明確在階級斗爭之中要從人民群眾的利益出發,初步指出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
?穴三?雪《神圣家族》的誕生,是馬克思群眾觀點形成的第三階段。
馬克思離開《萊茵報》后,仍然參加工人為自身爭取利益的斗爭之中,對其中遇到的感性的事實經過理性的分析進行升華,創立新的世界觀體系。這是其群眾史觀發展的質的飛躍。
《黑格爾法哲學批判》,是馬克思一部重要的著作,文中提到:“不是國家制度創造人民,而是人民創造國家制度。”“如果說,國王可以主宰一切,只是因為他代表了人民的統一性,那他本人就只是人民主權的代表和象征。人民的主權不是從國王的主權中派生出來的,相反地,國王的主權倒是以人民的主權為基礎的。”?眼2?演 這就是群眾史觀的具體呈現。之后馬克思還強調理論斗爭必須有效結合實際,他認為:“歷史的活動是群眾的事業,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眼3?演
?穴四?雪從《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到《共產黨宣言》的誕生,是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成熟的階段。
馬克思提倡實踐觀,認為人民群眾在社會實踐過程中起到了無以倫比的重要作用。指出,人不僅受環境的制約還能通過實踐改造環境。從社會的現實矛盾入手,闡明人類歷史發展的過程以及歷史必然性。認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才是社會的主要矛盾,并提出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建立一個全面、自由的理想社會。
《共產黨宣言》的發表,代表馬克思思想走向成熟。此時的馬克思已經不是抽象的理論家,而是更加注重實踐。他認為:“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眼4?演
馬克思的這些深刻理論是在實踐中不斷形成、發展并逐漸成熟的,這是其群眾觀點的概括和升華,體現了共產黨人群眾觀點的思想實質。
二、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在中國的傳承和發展
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點在中國的革命、建設、改革的實踐過程中得到了發展。中國的歷代領導集體把其不斷結合中國的具體情況,更加系統化、理論化,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群眾路線。
中國的民主革命面臨的敵人異常的強大,要想取得勝利,必須依靠廣大人民群眾。以毛澤東為代表的老一輩革命家帶領著中國人民進行了轟轟烈烈的武裝斗爭,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與廣大人民群眾血肉相連,廣泛的發動群眾,把群眾觀點有效的應用到革命實踐當中,形成了黨的群眾路線。毛澤東指出:“在我們黨的一切實際工作中,凡屬正確的領導,必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眼5?演劉少奇系統的闡述一切為了群眾,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的觀點。
歷史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高度重視黨的群眾路線,領導人民進行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繼承和發揚了群眾路線。并把群眾路線概括為:“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面對新的形勢,對群眾路線進行了新的探索。他提出:“為了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國共產黨人必須“尊重人民群眾的創造,傾聽人民群眾的呼聲,反映人民群眾的意愿,集中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力量。”?眼6?演
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群眾路線做出了新的概括。他提出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黨的一切工作的出發點。習近平認為:“如果失去人民群眾,黨就失去了根基、血脈”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在全國轟轟烈烈的展開。
歷代中國共產黨人,在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的領導下,首創了屬于中國獨有的政策,并一直傳承,沿用至今。
三、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中國化的現實意義
堅持群眾路線有利于我國進一步深化改革。當前我國正處于重要的社會轉型時期,要想社會和諧、發展、進步,人民更加的富裕、幸福。一定要依靠人民群眾,把人民最關心的問題維護好,處理好,保障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充分發揮人民的主人翁精神。為中國的改革增添堅實的力量。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的中國化,對我們黨制定路線、方針、政策更加的科學化、民主化,更有利于人民。群眾觀點在中國人民根深蒂固,更有利于密切黨同人民群眾血肉相連的關系。有效克服黨內外腐敗現象,防止不良思想的萌發。我黨堅持依靠群眾觀點,以此為指導,制定有利于人民生產、生活的政策,得到了人民的擁護和支持,更有利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因此,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的中國化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是實現中華民族宏偉目標的有力保證。
綜上所述,群眾觀點是馬克思主義一個非常重要的理論思想,中國共產黨歷代領導集體對其形成和發展的歷史軌跡進行深度闡釋,在新的環境下不斷傳承和發展,有利于全黨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群眾史觀,增強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實效性,更好的貫徹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理念。
?眼參考文獻?演
?眼1?演李小輝,羅春梅.從十八大報告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民群眾觀?眼J?演.寧夏黨校學報,2013.?眼2?演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穴第一卷?雪?眼M?演.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6.?眼3?演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穴第二卷?雪?眼M?演.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6.?眼4?演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穴第一卷?雪 ?眼M?演.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1.?眼5?演《毛澤東選集》(第三卷)?眼M?演.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眼6?演江澤民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專題摘編)?眼M?演.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
?眼責任編輯:李佳佳?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