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虹+閆丹丹
?眼提 要?演 對企業社會價值理論的認知不同,企業管理的理論與實踐也會產生很大差別。基于社會責任理念的視角探討新時代的企業管理模式,對企業管理的范圍和內容,以及管理體系的創新和融合都將有新的認識和改進。社會責任理念的形成源于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需要,使得傳統的企業管理面臨著巨大挑戰,同時將迎來企業管理的新時代。
?眼關鍵詞?演 社會責任;企業管理;可持續發展
?眼作者簡介?演夏 虹(1965—),女,東華理工大學地質資源經濟與研究中心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技術經濟學;閆丹丹(1990—),女,東華理工大學企業管理在讀研究生。(江西撫州 344000)
?眼基金項目?演江西省社科規劃項目“我國礦業企業社會責任評價機制研究”(項目編號:11YJ07),江西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我國礦業企業社會責任研究”(項目編號:GL1201)階段性成果。
在資本經濟的驅動下,大部分企業更重視賺取高額利潤、擴張企業規模及加快發展速度,卻嚴重的忽略了法律制約之外的道德約束。之前,三鹿事件使得國內奶粉的市場占有率逐漸下降,高端進口奶粉占有率達到90%。最近又發生的臺灣強冠公司回收地溝油加工食品油事件,中國旺旺和康師傅控股這些知名企業的下游品牌商也卷入其中。利益驅動使得部分企業喪失了道德底線,不僅嚴重損壞了自身利益也給消費者和廣大的社會公眾帶來了不利的影響。由此可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對我國經濟和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十分重要。
一、社會責任理念在社會各界的發展
學術界一直都在進行社會責任概念理論創新的研究,雖然學者們對企業社會責任所持觀點不一,但是大部分對企業社會責任的承擔有利于企業長遠發展的觀點都持有肯定的態度。學者林毅夫指出由于存在外部性和信息不對稱等問題,企業應加強自身社會責任感并使外部影響內部化,且成功的企業積累了更多的社會財富,其應該去幫助社會上的弱勢群體。學者胡鴻高說,企業對社會責任的承擔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同時也是企業、政府及其他利益相關者的相互博弈,協調利害沖突的必然選擇,這些利益相關者包括債權人、員工、消費者、政府以及整個社會公眾等。當然不可否認的是為了使得政企分明,以免政府借“社會責任”之名將公共物品的供給職責轉嫁給企業,這里仍要強調公司的營利性目標。
政府一直完善相關法律制度,積極推動企業社會責任機制的實踐和落實。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初步形成了以公司法為核心的市場主體法律制度,2005年在修訂的公司法中規定公司應當接受政府和社會公眾的監督,承擔社會責任,這是一項重大的立法創新。2007年在國務院國資委發布的《關于中央企業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指導意見》中,明確企業社會責任為國有企業提高綜合競爭力和現代企業制度的重點。此后,也鼓勵上市公司積極發布社會責任報告并承擔社會責任。
企業也積極地采取各項措施來履行其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例如在紐交所上市程序中,阿里巴巴集團的高層把敲上市鐘的機會讓給了八位阿里巴巴生態系統的參與客戶。阿里巴巴的使命不是使公司成為一家商業帝國,而是堅信21世紀的企業要通過持續不斷地解決社會問題和承擔社會責任來實現其使命,打造一個健康繁榮的商業生態系統。阿里巴巴通過設立“六脈神劍”考核激勵制度引導員工不斷增強其社會責任感,設置“阿里公益金會”用于資助水環境保護、環保類的公益事業當中,且其“天天正能量”公益傳播平臺每年投入500-1000萬元的預算來傳播和弘揚社會上的正能量。
二、社會責任理念引發企業管理變革
當前國內企業社會責任的缺失現象仍大量存在且對產業安全有著廣泛的影響。由于社會問題越來越嚴重,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問題的提出亦得到政府和企業的高度重視。企業社會責任的理念已逐漸成為我國企業管理實踐當中不可或缺的一個方面。
社會責任缺失的現象充分說明了企業無法將社會責任的理念和企業管理相融合,而部分企業將承擔社會責任與企業營利視為相悖的。管理學中認為企業管理的最終目標是為了給企業創造財富,而承擔社會責任則會加大成本支出進而減少企業財富。若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承擔企業社會責任的目的則是為了給企業持續的創造價值或者未來創造更多的價值,只有將兩者相結合才能達到最大的協同效應。“全面的社會責任管理有望引發根本性的管理理論變革和實踐革命”的觀點,創造性地將社會責任理念提升到管理學的高度。因此,對企業社會責任的探究引起了企業管理理論的創新,引領企業管理進入一個理論和實踐創新的新時代。
三、社會責任理念下的企業管理
(一)基于社會責任理念的企業價值理論
社會責任理念的引入使得企業目標由股東價值最大化轉向利益相關者價值最大化,管理的目標從傳統的追求利潤轉變為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社會責任理念下的企業管理要求企業充分考慮影響企業發展的種種因素,實施多層次多視角的多邊治理模式,從而將企業道德層面的社會責任理念上升到企業經營層面的企業管理戰略。這些演變促使企業管理戰略變得更加的全面和系統,作為企業核心價值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履行社會責任同企業原有的發展戰略相結合便形成了企業最終的目標和使命。
(二)基于社會責任理念的組織結構框架
只有建立健全、科學、完整的企業組織結構,企業戰略才能得到有效地實施,企業社會責任理念的引入催生了企業組織結構的創新。首先在組織體系的建設中,需要增設獨立的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部門,使其與內部審計部門、風險管理部門等對董事會和股東大會負責的部門職責分離開來。然后對社會責任部門的崗位設置要合理有效,做到職責明確,形成有效的溝通和反饋的治理體系。傳統的治理結構是以股東為主體地位的一元主導模式,而如今應實現對利益關聯方決策權力配置的多元共享模式。
(三)基于社會責任理念的運營流程體系
在波特提出的價值鏈活動中,企業社會責任作為一項支持性活動融入到企業運營流程當中,體現了運營流程的改革。首先,社會責任理念促使企業從注重其內部的人、財、物轉向內外利益相關者的全面資源和信息。在日常管理制度當中,企業需要重新修訂其運營制度,使其與社會責任理念相適應,既要從社會責任理念的角度審度企業的研發、生產、營銷、財務、服務等管理的全過程,同時也要考慮到運營流程對利益相關主體的影響,使得綜合價值最大化。
(四)基于社會責任理念的財務核算系統
在財務管理中,資源配置、資本的投融資、營運資金以及利潤分配是財務核算系統的核心。社會責任理念的引入使得經濟活動帶來的環境成本和社會影響成本的核算變得更加重要,這在一定程度體現在國家征收的各種稅收上。在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承擔社會責任會增加企業的未來價值,雖然這是不可預見且難以衡量的,但其對企業的長遠發展卻起到了決定性因素。企業應當根據自身情況,制定行之有效的財務核算方法,尤其是在會計記賬、固定資產的管理和折舊中,使用適合具體情況的方法進行分析核算,在必要時與非財務信息相結合。其中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是企業向公眾發布社會責任履行狀況的一個重要平臺,應該得到更大的推廣和完善。
(五)基于社會責任理念的企業績效評價
傳統的企業績效評價的重點在于財務價值,社會責任理念的引入促使企業更加關注企業的環境價值、社會價值和文化價值等可持續增長因素。融合社會責任理念的企業績效評價能夠幫助企業明確在經濟利益和社會利益、自身利益和相關者利益、短期價值和長期價值等多重價值博弈的均衡點。同時,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程度也成為了社會公眾評價企業聲譽及其員工素質的指標,這也為企業贏得品牌榮譽和社會認可以及縱向企業的合作提供了合理的途徑。企業社會責任績效的考核就是為了落實企業應承擔的社會責任,推動全員轉變價值觀及行為理念,加強全員的社會責任意識。
?眼參考文獻?演
?眼1?演殷格非.中國企業管理新機遇?眼J?演.WTO經濟導刊,2013,?穴1?雪.?眼2?演李偉陽. 基于管理模式變革的企業社會責任認識?眼J?演.WTO經濟導刊,2011,?穴9?雪.?眼3?演陳燕霞.論企業管理模式與企業管理現代化?眼J?演.現代商業,2011,?穴8?雪.?眼4?演李偉陽,肖紅軍.企業全面社會責任管理的“三全”實施體系?眼J?演.企業管理,2010,?穴9?雪.?眼5?演王麗麗.企業社會責任: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眼J?演.世界標準化與質量管理,2006,?穴9?雪.
?眼責任編輯:劉忠林?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