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超
(阿壩師范學院,四川汶川637002)
探析西部民族地區師范生多元文化素養的培養策略
李艷超
(阿壩師范學院,四川汶川637002)
我國西部地區地域范圍廣闊,少數民族眾多,每個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個性鮮明的文化。因此,西部民族地區高校的師范生多元文化教育培養策略研究價值高,筆者在本文分析了該地區師范生多元文化教育培養現狀,針對調查中發現的不足之處,提出了相應的改進措施,力求實現提升西部地區高師院校師范生多元文化素養整體水平。
西部地區;多元文化教育;師范生素養
就目前國內外學者關于多元文化對教師素養的影響角度研究成果來看,觀點主要集中在作為一名優秀教師需要在多元文化的知識認同、能力以及情感價值態度這三方面的多元文化素養調研分析。而本文中提出了培養民族地區師范生多元文化素養途徑的不同觀點。
1.多元文化教育的知識基礎
多元文化素養教育具有復雜性,因為教育的對象長期以來受到不同民族文化的熏陶,導致了學生之間形成了截然不同的知識結構,有著不同的宗教信仰。實質上,多元文化素養教育就是使不同意識形態的文化相互融合,達到融會貫通的目的。這就對師范生在知識基礎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儲備相當豐富的各種知識,才能對多種文化進行認知,從而認識到教育對象文化多樣性、特殊性。具備多元文化知識是師范生今后走向教育崗位,踐行多元文化教學最基礎、最堅實的基礎。
2.多元文化教育的能力保障
教學是學校工作的中心,而上課又是教學工作的中心,當然在多元文化教育中同樣適用。師范生是教師團隊的后備力量,所以西部地區師范生多元文化素養就必須包括掌握制作、研發多元文化課程的能力,這也是關系到多元文化教育成功與否的關鍵環節。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教師除了扮演課程實施者的身份之外,同時也肩負著課程研發者的重任。多元文化素養教育背景下,強調教師課程的研究開發能力已經成為趨勢,作為師范生更要提前做好能力儲備,對即將執教地區的文化有所了解,將民族文化運用到當地學校的課程中。要求師范生端正對待多元文化的態度,自主投身到多元文化教育,努力開拓符合實際的多元文化課程,助力多元文化教育結構變革。
3.多元文化教育的情感價值態度
在當前全球文化一體化的發展進程中,應當妥善處理外來文化與民族文化在融合過程中的碰撞。雖各民族地區的文化都是經過數百上千年的文化沿襲而來,具有鮮明的特色,但多元文化的最終目的就是去除民族文化之間的對立和偏見,形成和諧融合的局面。然而,師范生對于多元文化的價值態度,會直接帶到教學活動當中,耳濡目染地傳授給教育對象,造成學生對多元文化的誤解。所以,師范生首先要端正對多元文化的認識,在學習的過程中努力踐行落實多元文化整合,實現文化公平。
1.普遍認同提高多元文化教育相關知識
在以往的教育當中,單一的主流文化占據主導地位,多種文化并存的局面并不多見,特別是少數民族文化中存在著排除異己、文化征服的思想,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多元化發展,教師的角色也應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有一定的進步。師范生擔負著教育傳承的重任,所以其“單一文化代言人”的角色也必將向多元文化教育者角色轉變,那么就必須要求師范生具備對不同民族地區文化的高度認同與從事多元文化教育的能力。筆者在對西南民族大學、四川民族學院、阿壩師專師范學院等高校的師范生進行問卷調查發現,目前西部地區師范生對掌握多元文化教育知識的認同程度如表1所示:

表1 西部地區師范生對多元化教育知識的認知程度(%)
2.肯定多元文化的教育思想
多元文化教育有其特殊性,需要對各民族文化以融合的方式進行整合來達到協調的目的,因而對師范生提出的要求也趨向于多樣化和全面化。西部地區高師院校的師范生占據地域優勢,得天獨厚的文化底蘊和文化背景很容易受到文化融合的熏陶和影響,師范生對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認同度高低直接決定了教育質量,特別是對多元文化教育的情感價值態度。表2中列出的數據顯示的是西部地區民族師范生對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的認同態度分析。

表2 多元文化教育理念態度情況調查(%)
3.課程設置中缺乏對多元文化的關照
在對師范生的多元文化課程進行編制過程中,發現當前的課程沒能真正體現出文化多樣性特征,沒能承擔起多元文化傳承的責任。課程作為文化的載體,而文化的精髓應當通過課程傳遞給學生。表3所示的是師范生反應的多元文化課程設置情況。

表3 西部地區多元文化課程設置情況(%)
從表3的統計結果不難發現,有近50%的師范生表示學校已經開設了一些少數民族文化的選修課,增加學生對多元文化的了解,顯然這部分的學校已經將多元文化教育擺在重要地位。同時也說明了還有半數的學校尚未對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將多元文化納入課程設置中,直接導致學生對不同民族文化的了解程度不足及跨文化整合能力偏低的現象。
1.端正多元文化繼承和發揚的態度
費孝通先生提出了“多元并存,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無論對于外來文化還是本民族文化都要采取“去粗取精”的態度。從學校的角度來說,積極引導師范生對多元文化的理性認識,不能盲目地去吸收,在此基礎上加強學生對異文化的了解。民族地區高校應堅持學生多元文化素養培養不放松,加大多元文化教育的投入力度,還可以廣泛為學生開展有關多元文化教育的活動,使多元文化的理念深入人心。
2.提高民族地區高校教師的多元文化素養
正如上文內容所述,師范生是未來多元化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他們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必然會受到老師關于多元文化教育理念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西部民族地區師范院校的教師除了要具備最基礎的多元文化教育知識儲備之外,還要加強對師范生多元文化教育意識的培養和引導。以民族地區師范院校為主體,定期為教師組織專門的培訓,豐富其對多元文化教育理論、知識的認識。在眾多師范生中,有來自全國各地的生源,這對該地區高校教師提出了挑戰,同時也為教師提供了與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溝通、交流,教學相長的機會。
3.加強師范生實習過程監管,確保實習效果
實習對于即將走上教師崗位的師范生而言,是一段將自己所學理論知識與實踐教學相結合、檢驗的關鍵時期,是一個將理論知識靈活運用的過程。但是在現實當中,很多學校組織的實習僅僅是一種學生應付畢業的“形式工程”,要想在短暫的時間內提高實習的效度存在很大難度。為此,西部民族地區高校需要定期做好師范生實習效果監管、抽查工作,確保師范生真正投身到少數民族地區中小學多元文化教學前線,嚴格審核師范生實習匯報成果,要求其上交詳細的實習經過記錄、教學視頻等。另外,實習學校要將實習生在處理主流文化與多元文化沖突的能力、多元文化教授能力以文化認同水平等情況,及時、準確地反應給該地區師范院校,從而不斷改進師范生的培養方式。
4.結合地區學校、家庭文化資源,參與特色校本課程研究
眾所周知,課程內容與多元文化理念不符,難免會在教學過程中產生誤會。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教和學已不再被視為囿于學校之內的活動,將學校所處地區和學生所在家庭的文化資源整合起來,使師范生有機會實踐參與校本三級課程的編寫制作工作。通過多種培養途徑來提升自身的多元文化課程意識與課程開發能力,民族地區高師院??蓜訂T、鼓勵師范生參與到民族地區中小學校本課程構思、編寫、教授環節,把民族文化課程開發作為提高師范生多元文化素養的有效途徑,依據不同民族學生的文化背景和學習風格,將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素材融入教材當中,突出民族歷史和民族藝術。
[1]鄧志偉.多元文化課程發展[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8.
[2]馮增俊,陳時見.當代比較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3]白亮.多元文化視野中的教師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 2008(5):136.
[4]李純.論多元文化背景中教師文化的轉向[J].教學與管理,2010(1):55-57.
[5]王海瑩,譚菲.多元文化視域中的教師培訓路徑[J].中國民族教育,2010(5):39.
G64
A
1673-0046(2015)4-015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