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樹偉 張海燕
(1.徐州工程學院數理學院 江蘇徐州 221111;2.江蘇師范大學商學院 江蘇徐州 221116)
人力資源流動與經濟發展協調度測量模型研究
孫樹偉1張海燕2
(1.徐州工程學院數理學院 江蘇徐州 221111;2.江蘇師范大學商學院 江蘇徐州 221116)
人力資源流動與經濟發展之間是一種復雜的關系。要了解人力資源流動是否與經濟發展相協調,就必須對二者之間的協調度進行測量。這就需要構建科學合理的人力資源流動與經濟發展協調度測量模型。為此文章借助灰色系統理論構建了人力資源流動存量與經濟發展動態協調度測量模型,基于塞爾奎因-錢納里結構變動模式理論構建了人力資源流動存量產業分布結構與經濟發展偏離度測量模型,借鑒適合度景觀理論和NK模型的基本思想構建了人力資源流動與經濟發展總協調度測量模型。希望這些測量模型對衡量人力資源流動與經濟發展協調度值、促進人力資源流動與經濟協調發展有所裨益。
人力資源流動;協調發展;人力資源流動與經濟發展協調度
人力資源流動對于經濟發展而言,并非簡單的線性相關關系,而是一種復雜的關系。所謂協調,是指人力資源流動系統與經濟發展系統及要素之間具有配合得當、和諧一致、良性循環的關系。人力資源流動若能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則二者表現為協調;若不能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則表現為不協調。對于后一種情形,如果不協調狀態持續時間較長,則勢必會阻礙經濟發展,經濟發展受阻則直接影響國民收入水平及科教文衛支出水平,進一步制約人力資源的開發,如此反復,二者之間就形成了惡性循環。因此,從一個國家或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角度而言,人力資源流動系統與經濟發展系統及各要素之間應協調發展。
對如何界定和測量一個國家或區域人力資源流動與經濟發展之間的協調度值,如何根據協調度值來作出評價并提出促進人力資源流動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對策等問題的探討和研究,既有利于豐富和完善現有人力資源流動與經濟發展關系理論,同時對于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實現以人力資源為根本的跨越式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人力資源
人力資源是指一國或區域范圍內能夠推動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具有智力勞動和體力勞動能力的人的總稱,從范圍來講,劃分為宏觀人力資源和微觀人力資源。本文主要探討宏觀人力資源。宏觀人力資源在數量上包括由適齡就業人口、未成年就業人口、老年就業人口所構成的現實人力資源數量和由適齡待業人口、適齡就學人口、從事家務勞動人口、正在軍隊服役的人口和適齡其他人口所組成的潛在人力資源數量。本文測量模型僅考慮現實人力資源。考慮到數據的可獲得性,模型所涉及的一個區域內的人力資源數量等同于該區域內從業人數。
(二)人力資源流動
人力資源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主要體現在以其作為載體所承載的人力資本含量。人力資本是人力資源身上的智力、知識和技能的總和,是資本的一種重要形態,與其他資本一樣在市場上具有流動性。依據美國心理學家勒溫的場論,人力資本的有效發揮取決于周圍的環境。如果個體處于一個不利的環境之中,則很難發揮其聰明才智,也很難取得應有的成績,而且一般而言,個體對環境往往無能為力,改變的方法就是離開這個環境,轉到一個更舒適的環境去工作,這就是人力資本流動。而眾多人力資本流動的趨向就構成了人力資源流動。人力資源流動是一個系統,包括諸多要素,從時間上可以劃分為靜態要素和動態要素兩類。所謂人力資源流動系統靜態要素即人力資源流動存量(在統計上即人力資源數量)、人力資源流動存量產業分布結構和人力資源能力;所謂人力資源流動動態要素即人力資源凈流動數量。
(三)人力資源流動與經濟協調發展
協調是指兩種或兩種以上系統或系統要素之間配合得當、和諧一致、良性循環的關系[1]。發展是指系統或系統組成要素本身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從無序到有序的變化過程。協調發展是協調與發展的交集,是系統或系統內要素之間在和諧一致、配合得當、良性循環的基礎上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由無序到有序的總體演化過程。人力資源流動系統包括人力資源流動存量、存量產業分布結構、能力和凈流動數量等四個要素,經濟發展系統包括人均GDP、經濟增長率、三大產業GDP占比等三個要素,因此,人力資源流動與經濟協調發展是指人力資源流動系統及其四要素與經濟發展系統及其三要素在發展演化過程中彼此充分利用并形成積極作用關系,兩系統及其要素之間達到和諧一致、有序、良性循環的狀態。
(四)人力資源流動與經濟發展協調度
系統之間或系統組成要素之間在發展演化過程中彼此和諧一致的程度為協調度。我們把人力資源流動與經濟發展協調度界定為——在某一確定的時間、空間范圍內,人力資源流動與經濟發展兩大系統及系統組成要素距離良性有序狀態(理想狀態)的接近程度。人力資源流動與經濟發展的協調度是判斷人力資源流動與經濟發展是否處于協調狀態的定量指標。
(一)模型構建思路
人力資源流動與經濟發展協調度是對一定空間和時間范圍內人力資源流動與經濟發展兩大系統及系統組成要素距離良性有序狀態接近程度的衡量。考慮到人力資源流動和經濟發展的協調關系是一個動態與靜態的相互過程,因此,人力資源流動與經濟發展協調度也應包含靜態協調度和動態協調度。所謂靜態協調度是指在某一具體時間點上某一國家或區域人力資源流動與經濟發展之間的協調狀態;所謂動態協調度是指在某一較長時間段內某一國家或區域人力資源流動與經濟發展之間的變化的協調狀態。由于人才資源流動系統與經濟發展系統具有上述動態協調關系和靜態協調關系,本文試圖先從這兩個方面對兩大系統間的協調度進行測量。人力資源流動與經濟發展協調度測量模型構建思路如圖1所示。

圖1 人力資源流動與經濟發展協調度測量模型構建思路
在動態協調度測量中,將依據鄧聚龍的灰色系統理論并采納基于該理論提出的現有相關協調度模型;在靜態協調度測量中,將根據塞爾奎因-錢納里結構變動模式的基本思想及基于該思想提出的現有相關結構偏離度模式來測量人力資源流動存量產業分布結構與經濟發展的偏離度。以上兩方面僅僅是從人力資源流動的靜態衡量指標(人力資源流動靜態數量及產業分布結構)出發,并不能對人力資源流動系統(人力資源流動靜態數量、產業分布結構、人力資源能力及流動比率等)與經濟發展系統的總體協調度進行評價與分析,因此,還需要結合適合度景觀理論和NK模型從人力資源流動存量、人力資源流動存量產業分布結構、人力資源能力和人力資源凈流動四個要素對人力資源流動系統與經濟發展的總協調度進行測量。
(二)灰色系統理論與人力資源流動存量與經濟發展動態協調度測量模型
灰色系統理論是以“灰色系統”表示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小樣本、貧信息不確定性系統,以灰色系統為研究對象,通過對部分已知信息的生成、開發,提取有價值信息,從而實現對灰色系統運行行為、演化規律的正確描述和有效監控[2]。該理論是鄧聚龍教授于1982年創立的。盡管我們在前述部分描述人力資源流動系統包含4個要素、經濟發展系統包括3個要素,事實上,這兩大系統的要素類型和數量均很多,衡量這些要素的指標就更多,要素和指標的不可定量性等特點,使人力資源流動系統和經濟發展系統存在許多信息未知領域。而我們前述部分所選取的人力資源流動系統4個要素、經濟發展系統3個要素則可以通過相關渠道獲取定量的、明確的信息。因此,人力資源流動系統與經濟發展系統有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是典型的灰色系統。我們可通過對部分已知信息(即人力資源流動系統的4個要素及其評價指標、經濟發展系統的3個要素及其評價指標)的生成、開發,提取有價值的信息,實現對人力資源流動系統與經濟發展系統協調度的正確測量與評價。
依據灰色系統理論,張曉東等提出了動態協調度指標[3],李春平等將該動態協調度指標運用于人力資源與經濟系統的協調性分析[4]。因此,我們借鑒他們的成果構建人力資源流動存量與經濟發展動態協調度測量模型,計算公式為
該公式中,Cxy為人力資源流動存量與經濟發展的動態協調度,x為人力資源流動存量的增長速度,y為經濟的增長速度。Cxy取值范圍為[-1.414,1.414]。結合經濟發展的階段,我們對人力資源流動存量與經濟發展動態協調度分級標準進行總結,如表1所示。

表1 人力資源流動存量與經濟發展動態協調度分級標準
(三)基于塞爾奎因-錢納里結構變動模式理論的人力資源流動存量產業分布結構與經濟發展偏離度測量模型
一個國家或區域,其產業結構調整與優化升級與其人力資源的產業分布結構及流動密切相關。1989年塞爾奎因-錢納里提出就業結構轉換滯后理論。該理論認為,由于現代工業對勞動力的需求彈性較低,農業剩余勞動力首先被吸引到勞動比較密集、技術不太先進的工業部門;當達到劉易斯拐點時,盡管工業比重已經占據主導地位,但因農業生產技術水平和勞動生產率并沒有達到相應的水平,所以就會出現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不對稱。據此,他們提出產業結構偏離度概念。各產業結構偏離度等于各產業就業比重減去各產業產值比重,總偏離度則為各產業結構偏離度絕對值之和。
國內學者楊益民借鑒就業結構偏離度系數原理,提出產業專業人才結構偏離度公式,并對江蘇省人才結構與經濟發展的協調狀況進行了分析,取得了一定成果[5]。基于塞爾奎因-錢納里結構變動模式基本思想和楊益民等提出的產業結構偏離度思想,人力資源流動存量產業分布結構與經濟發展偏離度計算公式為
公式中,GDP產業構成比是指某產業GDP占三次產業全部GDP的比例,人力資源流動存量產業構成比是指某產業人力資源流動存量占三次產業全部人力資源流動存量的比例。偏離度評價標準如表2所示。

表2 人力資源流動存量產業分布結構與經濟發展偏離度
(四)基于適合度景觀理論、NK模型的人力資源流動與經濟發展總協調度測量模型
1.人力資源流動與經濟發展總協調度。適合度景觀是一種山谷和高峰相間的崎嶇地貌。1932年,Wright首次提出適合度景觀概念,并把它引入生物基因的研究過程:每一種基因組合對應于景觀中的一個點,這個點即基因型的適合度值。基因型的適合度值高,點的高度就高,對應著景觀中的高峰;基因型的適合度值低,點的高度就低,對應著景觀中的山谷。進化過程就是物種為了達到高的適合度值,在景觀中適應性行走或適應性跳躍的過程[6]。在Wright的基礎上,1993年Kauffman提出了NK模型。在NK模型中,適合度景觀被描述成不同系統的適合度,通過研究系統中不同要素間的相互關系及其對該系統適合度的影響,尋找更高適合度的系統構成。繼生物學研究之后,適合度景觀理論被用于物理學領域,并逐步推廣到其他復雜系統領域。20世紀90年代以來,適合度景觀理論開始應用于管理學和經濟學領域,得到了經濟學家和管理學家的認可。
依據適合度景觀理論,我們將經濟發展與物種進化過程相類比,將人力資源流動要素視為物種基因,經濟發展水平比擬為基因的適合度,因此,人力資源流動系統與經濟發展系統景觀就是基于現有的人力資源流動要素組合尋找另一種與其更協調的經濟發展狀態的人力資源流動要素組合的過程。具體來講,某一種人力資源流動要素組合的“適合度”即該種人力資源流動要素組合中各要素經過彼此之間的相互作用帶動經濟發展的水平。當然,在本文中,我們將這種人力資源流動要素組合對經濟發展的“適合度”稱為“人力資源流動與經濟發展總協調度”。
2.人力資源流動與經濟發展總協調度測量模型。如圖2所示,依據前文對人力資源流動與經濟發展總協調度的界定,總協調度測量模型涉及4個人力資源流動要素(要素名稱及測量指標見圖2)及1個經濟發展水平要素(測量指標為人均GDP)。通過一定途徑搜集擬研究區域相關指標數據,對搜集到的數據依次經過圖2中STEP1、STEP2、STEP3,分別計算出人力資源流動4個要素在狀態1和狀態0時對應的對總協調度值的貢獻值。

圖2 人力資源流動與經濟發展總協調度測量模型思路
人力資源流動系統共有4個要素,每種要素2種狀態,所以人力資源流動要素組合狀態從理論上講有16種,而某區域一定時間人力資源流動要素組合狀態只能是這16種中的一種。因此,針對該區域人力資源流動要素組合狀態,運用公式

求得該區域人力資源流動與經濟發展總協調度值。其中,Fj代表人力資源流動系統組合狀態j與經濟發展系統的協調度值,J代表人力資源流動系統組合狀態,N代表人力資源流動系統要素數量(N=4),A表示人力資源流動要素的狀態數(A=2),Xij代表人力資源流動要素i對人力資源流動系統組合狀態j的總協調度值的貢獻。
人力資源作為知識經濟時代的第一資源,對一個國家或區域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人力資源流動作為人力資源實現優化配置的必然途徑,任何一個國家或區域都無法阻擋,只能對以市場經濟為主導的人力資源自由流動模式加以引導和優化。對于一個國家或區域來講,必須明確國家或區域人力資源流動與經濟發展的協調程度,解決這個問題則需要一個能夠衡量國家或區域人力資源流動與經濟發展協調度的測量模型。本文在界定人力資源、人力資源流動、人力資源流動與經濟協調發展、人力資源流動與經濟發展協調度等基本概念的基礎上,借助灰色系統理論構建人力資源流動存量與經濟發展動態協調度測量模型,基于塞爾奎因-錢納里結構變動模式理論構建人力資源流動存量與經濟發展偏離度測量模型,借鑒適合度景觀理論和NK模型的基本思想構建人力資源流動與經濟發展總協調度測量模型。希望上述研究能夠對促進國家或區域人力資源流動與經濟協調發展有所裨益。
[1] 楊士弘,等.關于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研究方法的探討[J].廣東環境監測,1992(4):2-6.
[2] 鄧聚龍.灰色系統理論與應用進展的若干問題[M].武漢: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6:1-10.
[3] 張曉東,朱德海.中國區域經濟與環境協調度預測分析[J].資源科學,2003(2):1-6.
[4] 李春平.江蘇人才結構與經濟發展協調性分析[D].南京財經大學碩士論文,2006.
[5] 楊益民.人才結構與經濟發展協調性分析的指標及應用[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1).
[6] Wright, S. The Roles of Mutation. Inbreeding , Crossbreeding and Selection in Evolution, in Proceedings of the Six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Genetics, 1932:356-366.
[責任編輯 楊 瑜]
2015-01-06
徐州工程學院科研課題(XKY2012303);江蘇省社科應用研究精品工程課題(14SWC-104);教育部重點課題(DIA130325)。
孫樹偉(1985—),男,講師,研究方向為應用統計。
F240
A
2095-1124(2015)03-006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