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張 允(新疆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46)
《人民日報·共享絲綢之路特刊》報道框架研究
路.張 允
(新疆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46)
摘 要:本文以《人民日報》共享絲綢之路特刊為研究對象,運用框架理論,從“說什么”和“如何說”兩方面出發,圍繞主題類目、主角類目、來源類目、報道類型類目、強度類目5個類目,對“共享絲綢之路”特刊的報道框架進行解析, 總結其報道的具體特征和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人民日報·共享絲綢之路特刊》;報道框架研究;說什么;如何說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14年度國家社科項目(14BXW038)
“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2013年9月和10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分別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2014年6月5日習主席在中阿合作論壇第六屆部長級會議開幕式正式提出了“一帶一路”。媒體是時代前進的瞭望哨,理應擔當盛事的記錄者、參與者、推動者。
2014年7月2日,《人民日報·共享絲綢之路特刊》正式開刊,其對“一帶一路”戰略沿線的重要城市、國家的“一帶一路”建設情況進行了分析報道,截至3月31日,共刊發47期。在前三期即2014年7月2日、7月3日、7月4日主要圍繞絲綢之路經濟帶媒體合作論壇展開報道,從第4期開始以“一帶一路”沿線城市及國家展開報道,所以本研究的主要樣本從第4期開始,選取《人民日報》2014年7月16日到2015年3月31日“共享絲綢之路”特刊上的所有報道為研究對象,涉及研究樣本44期,報道總量111篇。
王石番教授在《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一書中,將新聞框架建構類目分為“說什么”和“如何說”兩部分來進行框架分析。其中“說什么”類目,分為“主題類目”、“方法類目”、“特性類目”、“主角類目”、“權威類目”、“來源類目”、“目標類目”、“標準類目”、“方向類目”與“價值類目”十種類目?!叭绾握f”類目中可分為“主題類目”、“主角類目”、“來源類目”、“方向類目”四種類目。[1]本文參照以上兩個維度,在“說什么”類目選取“主題類目”“主角類目”“來源類目”三個類目進行分析。在“如何說”類目選擇“報道類型類目”和“強度類目”進行分析。對《人民日報·共享絲綢之路特刊》的新聞框架進行研究,總結其報道的具體特征和存在的問題。
麥庫姆斯和唐納德·肖在議程設置理論中提出新聞媒體的報道數量能夠體現新聞媒體對該議題的重視程度,并且直接影響受眾對該議題的重視程度。對報道數量的分析,不僅能夠看出新聞媒體的重視程度,同時有利于從宏觀上對議題的新聞框架的建構進行分析。本研究以月為單位,對此次《人民日報·共享絲綢之路特刊》的報道數量進行了統計分析,其變化趨勢如下表所示。

如上表所示,《人民日報·共享絲綢之路特刊》在2014 年9月至11月報道數量較為集中,12月至2015年2月報道數量有所減少,但是報道數量較為平穩??傮w來看,《人民日報·共享絲綢之路特刊》基本為每周一期,或兩期,一般在周二、周四出版,且各期都出現在第13版,具有一定的連續性和穩定性,便于受眾形成閱讀習慣。
(一)“說什么”類目分析
結合本特刊的實際情況,本研究主要從主題類目、主角類目、來源類目三個類目出發具體分析《人民日報·共享絲綢之路特刊》“說什么”的報道框架建構。
(1)主題類目:是指建構類目時,依據傳播內容的主題加以分類。本研究根據《人民日報·共享絲綢之路特刊》的實際情況分為“一帶一路”沿線城市的現實發展情況、“一帶一路”沿線城市的未來規劃、“一帶一路”沿線城市的絲路故事、對“一帶一路”建設的看法四大主題進行分類。從各個主題的報道量來看,“共享絲綢之路”特刊對“一帶一路”沿線城市的現實發展情況最為關注,共44篇,占到了總報道量的44.4%。其次是關于“一帶一路”沿線城市未來規劃的報道,共33篇,占到了總報道量的33.3%。關于“一帶一路”沿線城市絲路故事的報道為25篇,關于“一帶一路”建設的看法的報道有9篇。通過對報道主題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在“共享絲綢之路”特刊的報道中,讓受眾了解“一帶一路”沿線城市的現實發展情況是報道的主要議題,其次為對“一帶一路”的未來的規劃議題,了解絲路故事及對“一帶一路”戰略的看法為次要議題。
(2)主角類目:主角類目是根據報道對象和區域的不同進行分類的,本研究依據研究對象的實際情況將報道對象轉化為采訪對象,對特稿中涉及采訪對象的報道進行分析。將采訪對象分為政府官員、普通百姓兩大類,報道區域分為國內城市和國外城市兩類。從采訪對象的選擇上來看,在“共享絲綢之路”特刊中,涉及政府官員的采訪報道數量為74篇,涉及普通百姓的采訪報道數量42篇??梢钥闯?,在特刊的報道中,采訪對象主要為政府官員,以政府官員為代表的官方權威話語體系能夠使“一帶一路”的報道更加具有權威性、可信性。而適量的以普通百姓為代表的非權威話語體系則能夠使特刊更加具有貼近性和親近性,更能夠為普通百姓所理解和接受。從報道區域來看,對國內城市的報道為32期,共79篇報道,對國外城市的報道為12期,共32篇,兩報道區域報道數量相差較大。由此可見,“共享絲綢之路”特刊更加注重對國內城市的報道。
(3)來源類目:來源類目包括新聞來源和消息來源。本研究主要從消息來源層面進行分析,分為本報記者、駐外記者、本報記者國外記者亦有貢獻、官方稿件、采訪稿整理五大新聞來源。
在“共享絲綢之路”特刊中,本報記者所寫稿件為58篇,駐外記者所寫稿件為4篇,本報記者駐外記者也有貢獻為7篇,官方稿件為33篇,采訪稿整理為9篇。通過整理,我們可以看出,在“共享絲綢之路”特刊中,不僅有本報記者的相關報道,同時也有官方稿件,即沿線城市市長或市委書記所寫的政論,可以看出對該特刊的重視程度。和新聞議題相結合,官方稿件主要集中在對“一帶一路”未來建設的議題中,他們代表當地政府對“一帶一路”的建設發言,使報道更具權威性和可信性。
(二)“如何說”類目
(1)“報道類型”類目?!皥蟮李愋汀鳖惸恐饕疾煨侣勼w裁,本類目分為特稿、政論、采訪稿集納四類,在“共享絲綢之路”特刊中,特稿有69篇,政論33篇,采訪稿集納有9篇,和新聞議題相結合進行分析,可以看出特稿主要集中在“一帶一路”沿線城市的現實發展狀況和沿線故事議題中,政論主要為相關城市的市委書記、副書記等圍繞一帶一路所做的未來規劃與展望。采訪稿集納則是對“一帶一路”沿線城市政要的采訪片斷的整理,是一種觀點性的集納。和報道區域相結合,可以發現,這種集納類型主要集中在對國外情況的報道中。值得注意的是在絲綢之路特刊中,沒有使用消息類新聞題材,這一方面說明,絲綢之路特刊的報道具有深度性;另一方面也說明了絲綢之路特刊的內容缺乏一定的新聞性。
(2)強度類目:所謂“強度類目”,主要考察編輯手段。經過數據的搜集和整理,本研究發現“共享絲綢之路”特刊具有一定的連續性和穩定性。
第一,字符運用的穩定性。在“共享絲綢之路”特刊中,“一帶一路”沿線城市的現實發展情況議題的標題用加粗一號字形成強勢,強調本欄目的重要性。其他議題相較“一帶一路”沿線城市發展的報道字體較小,安排在欄目的右側,強勢較小。
第二,圖片運用的穩定性。在共享絲綢之路特刊中,每一期都有所報道城市或國際區域的4~5幅圖片,其中有兩幅圖片位置基本固定,一幅會出現在報眉的位置,和其他要素共同作為報眉的組成部分;另一幅則出現在大標題的下方,成為標題的一部分。其他圖片則穿插在欄目和欄目之間,使“一帶一路”的報道更加形象生動。在圖片運用中,有一個特別的組成部分,即每期出現在版面中間或版面底部的二維碼圖標,該圖標是特刊該期所報道城市的視頻延伸,介紹了此城市政治、經濟、文化、人文等方面的發展情況、與特刊所報道內容相互照應。該圖標的出現實現了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有機結合,突破了報紙只能夠承載文字符號和圖片符號的局限性,達到了聲音、畫面、文字的統一。
第三,版面布局的穩定性。在“共享絲綢之路”特刊中,關于“一帶一路”沿線城市現實發展情況的議題始終出現在版面布局的上左區,占據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的版面,其他議題則出現在版面的右側或下方。說明該特刊的主要目的是讓讀者對“一帶一路”沿線城市有一個宏觀的認識,從而對“一帶一路”整個路線圖進行全方位的解讀。
第四,報道篇幅的穩定性:本研究對報道篇幅進行了統計分析后,發現有關“一帶一路”沿線城市的現實發展情況的議題報道篇幅為3500~4000字,有關“一帶一路”沿線城市未來發展情況的議題報道篇幅為1000字左右,對“一帶一路”沿線城市絲路故事的報道篇幅為700字左右,對“一帶一路”的看法的議題報道篇幅為800字左右。其報道篇幅的穩定性有利于整個版面的版面編排,為特刊之特提供了基本保障。
綜合以上對《人民日報·絲綢之路特刊》的框架研究分析,可以看出,《人民日報·共享絲綢之路特刊》仍存在一些問題,在“說什么”類目主要包括以下幾個問題:
(一)新聞性不足,可適度增加“一帶一路”最新進展的整合消息報道,保證特刊延伸性和新聞性的平衡。
特刊同新聞版相比具有一定的延伸性,同雜志比,則要求具有一定的新聞性,[2]通過以上評析,可以看出,《人民日報·共享絲綢之路特刊》的報道議題具有一定的延伸性,但在新聞性上卻有所不足,其對“一帶一路”戰略的最新發展情況沒有做及時有效的整理和報道,使讀者通過特刊無法了解到“一帶一路”戰略的最新進展。針對此問題,特刊可以對“一帶一路”戰略的最新進展以消息集納的方式進行整合,既有利于讀者及時掌握“一帶一路”戰略的最新進展,又使特刊的新聞性有所增強,使特刊的延伸性和新聞性得以平衡。
(二)對國際城市的報道相對較少,可適度增加國際區域的報道量,保證國內報道與國際報道的相對平衡。
在報道區域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對國際城市的報道與對國內城市的報道數量相差較大,以區域為單位進行介紹,不利于讀者進一步了解絲綢之路沿線各個國家的具體情況及其政策導向,不利于讀者依時而動開展具體的國際合作與交流?!耙粠б宦贰睉鹇缘捻樌麑崿F,需要國際國內城市的共同努力,加大國際國內的交流與合作具有重要意義,開展交流與合作的重要前提是對國際城市的具體情況有所了解,《人民日報·絲綢之路特刊》應當適當增加對國外絲綢之路的報道量,發揮讀者了解世界的窗口作用。
(三)對普通民眾的報道量相對較少,適度增加對普通民眾的報道量,使民主主體性得以保證
在特刊中,既有官方權威話語的報道,又有對普通百姓的報道,但是和新聞議題相結合,我們可以發現對普通百姓的采訪報道主要集中在絲路故事中,在對“一帶一路”的建設的看法議題中僅有三篇提到了普通民眾,普通民眾是“一帶一路”戰略得以實現的重要參與者,及時了解他們的觀點和看法很有必要。
對此,一方面,特刊可在“一帶一路”沿線城市現實發展情況的議題中,增加普通民眾的采訪報道量,是普通民眾的話語權得以保證;另一方面,特刊可在“一帶一路”觀點類議題中,增加普通民眾對“一帶一路”沿線城市普通民眾對“一帶一路”戰略的看法和展望,使特刊更具貼近性和親近性。
《人民日報·共享絲綢之路》特刊在“如何說”類目較為完善,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首先,特刊的報道類型較為多樣,但是消息類新聞體裁的缺乏,削弱了特刊的新聞性,讀者無法通過特刊了解到一帶一路戰略的最新進展,應當適度增加消息類的新聞體裁。其次,共享絲綢之路特刊每期都會刊載4~5幅圖片,這些圖片的出現使得版面得以美化,營造出一種意境美,但是部分圖片與稿件的相關性較弱,缺少了新聞內核,[3]特刊應當在圖片的選用上加大與報道主題的契合度,使其形式與內容相統一。
參考文獻:
[1]王石番.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M].幼獅文化出版社,1996.
[2]周立.報紙重大事件特刊的概念與起源[J].編輯之友,2008.
[3]彭廣余.報紙特刊應避免雜志華傾向[J].傳媒觀察,2009.
[4]戴春陽.中國青年報大學生就業報道研究——以框架理論為視角[D]. 2011.
作者簡介:路蓓,新疆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廣播電視。張允,教授,新疆大學學報編輯部主任。
中圖分類號:G216.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5)16-002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