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斌斌
(1.浙江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2.東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6)
基于產業鏈與技術鏈融合的浙江紡織產業升級
于斌斌1,2
(1.浙江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2.東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6)
基于浙江紡織產業發展的特征事實,構建了產業鏈與技術鏈融合度的計量模型并對浙江紡織產業分階段進行了測算。結果顯示,在2005—2008年和2009—2012年的2個階段,浙江紡織產業鏈與技術鏈之間的融合程度都處于中級融合水平,技術鏈明顯落后于產業鏈,屬于典型的技術鏈滯后型產業。這意味著產業鏈與技術鏈的深度融合是解決浙江紡織產業連與技術鏈失衡問題的重要方式。浙江紡織業應充分利用產業鏈相對完善的比較優勢,從產業鏈的上游、中游、下游和全鏈4個層面進行技術創新、組織創新、市場創新和集成創新,從而構建起與產業鏈相匹配的技術鏈。
產業鏈;技術鏈;融合度;浙江紡織
紡織產業是浙江國際競爭力優勢明顯的傳統產業和重要的民生產業,在擴大出口、吸納就業、繁榮市場、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全省的出口貿易和工業生產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據統計數據顯示,在2013年,浙江紡織服裝的出口總額達672.6億美元,同比增長12.5%,高于全省經濟平均增速的1.7%,拉動全省出口增長3.1%,占全國紡織服裝出口總額的 22.7%,居全國首位,遠超廣東(15.8%)、江蘇(15.4%)、福建(8.1%)和山東(7.6%)等紡織大省。近年來紡織產業發展出現了“基于紡織又超越紡織,基于產業鏈又超越產業鏈”的新趨勢:天然元素融入紡織纖維,功能性纖維、新型環保材料、新型紡織面料等陸續問世,市場潛力巨大;產業用紡織品的許多新技術、新材料不斷涌現,廣泛應用于建筑工程、生命科學、航空航天、醫療行業、節能環保、清潔能源等各個行業,發展前景廣闊;紡織產業鏈從PTA、化纖、織布、印染、家紡、服裝、紡機等制造型產業向創意設計、品牌經營、科技創新、中介服務、現代物流、會展經濟、電子商務等服務型產業不斷延伸、創新和重構。
然而,在國際金融危機以后,隨著原材料價格飆升、勞動力成本增長、人民幣匯率升值、國際需求緊縮等多種因素,使浙江紡織產業陷入悲情增長的境地[1]。究其原因,這正是由于浙江在紡織產業發展過程中一直注重產業鏈的延伸與完善,忽略了產業鏈環節尤其是關鍵環節的技術創新,即產業鏈與技術鏈之間存在嚴重失衡,從而使紡織產業價值鏈的高附加值環節易被跨國采購商俘獲或鎖定。一方面,產業鏈與技術鏈存在斷裂現象,尤其是紡織產業鏈中關鍵共性技術的研發不足[2];另一方面,產業鏈與技術鏈相互脫離,紡織科技成果轉化率低或科技成果應用到其他產業。鑒于此,產業鏈與技術鏈的有效融合就成為浙江紡織產業升級的關鍵。不僅如此,產業鏈與技術鏈的融合使紡織產業創新催生出了很多新興產業,且這些新興產業逐漸成長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尤其是在新材料(如多功能型紡織纖維)、節能環保(如環保型印染助劑)、高端裝備制造業(如高端紡織機械)等產業領域,為紡織產業擺脫“保也難,轉也難”的兩難困境并實現升級提供了一種新思路。
假設 X(x1,x2,…,xn)和 Y(y1,y2,…,yn)分別表示產業鏈和技術鏈的發展水平,其中,(x1,x2,…,xn)和(y1,y2,…,yn)代表產業鏈和技術鏈的評價指標。X和Y的相對離差系數反映了產業鏈與技術鏈的融合程度,可用C來表示,即C越小,產業鏈與技術鏈的融合程度越高,計算公式為:

令C1=2表示紡織產業鏈與技術鏈的融合系數。當X=Y時(其多表示經濟意義上的產業鏈與技術鏈處于相同發展水平,而非絕對相等),C1=1,C=0,即紡織產業鏈與技術鏈處于完全融合狀態。進一步對C1=(0≤C1≤1)的兩邊開平方得到 C'=2(0≤C'≤1)。與C1相比,C'取值范圍縮小且更有利于評價產業鏈與技術鏈的融合度。
雖然采用相對離差方法可計算出紡織產業鏈與技術鏈的融合度,但是不能反映出紡織產業鏈與技術鏈各自的發展水平。考慮到產業鏈與技術鏈具有交錯、動態和非均衡的特征,在產業鏈與技術鏈發展水平相近且都不高的情況下,二者的融合度可能較高,但這并不能表示二者的融合達到了最佳狀態。因此,紡織產業鏈與技術鏈融合模型的構建不僅應能評價二者的融合程度,還要能代表各自的實際發展水平。本文將借鑒物理學中的系統耦合度函數[3-4],構建如下融合模型:

式中:K表示紡織產業鏈與技術鏈的總融合度;C'為融合系數;T代表紡織產業鏈與技術鏈融合效應的總體評價指數;X和 Y同上。總融合度K∈[0,1],當K=1時,產業鏈與技術鏈達到完全融合狀態;當K=0時,表示產業鏈與技術鏈處于無融合狀態。另外,當X>Y時,表示紡織產業為技術鏈滯后型產業;當X<Y時,代表紡織產業為產業鏈滯后型產業。評價標準見表1。

表1 產業鏈與技術鏈融合度的評價標準Tab.1 Evaluation criteria of integration degree of industry chain and technology chain
紡織企業之間的競爭已逐步從單純的產品競爭演化為產業鏈競爭,而物化在產業鏈中的各類技術則依托上下游產品或服務的鏈接關系形成技術鏈。在模型中,對于紡織產業鏈X(x1,x2,…,xn)和紡織技術鏈Y(y1,y2,…,yn)的確定,本文主要借鑒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來評價產業鏈和技術鏈的發展水平。通過梳理浙江紡織產業發展與技術創新的相對比較優勢[5-7],本文將從市場優勢、要素優勢、環境優勢、技術優勢以及設備優勢等5個方面對浙江紡織產業鏈和技術鏈的發展水平進行評價,見表2。其中,在浙江紡織產業鏈的評價體系中,市場優勢主要包括市場占有率(紡織業產值占全國紡織業總產值的比重)和出口增長率(主要指紡織品服裝的出口增長率)2個子指標;要素優勢包括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就業吸納率(紡織行業從業人數占全省從業人數的比重)和產業利潤率3個子指標;環境優勢包括市場化率(紡織企業中民營企業的比重)和產業勞動生產率2個子指標。對于浙江紡織技術鏈的評價,技術優勢包括R&D投入比重、專利申請率(紡織行業專利申請數占全省專利申請數的比重)和產品更新率3個子指標;設備優勢包括信息化指數(用浙江整體的信息化指數來表征)和紡織裝備先進化率(用紡織機械進出口額占全國紡織機械進出口總額的比重來表示)。

表2 紡織產業鏈與技術鏈的指標評價體系Tab.2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extile industry chain and technology chain
由于2005年以前的相關數據缺乏,本文將浙江紡織產業的發展分為 2005—2008年和 2009—2012年2個階段進行測算,以比較浙江紡織產業鏈與技術鏈融合度的變化。本文數據主要來源于歷年的《浙江統計年鑒》《浙江科技統計年鑒》《中國紡織工業發展報告》和中國紡織經濟信息網。由于各子指標受數量級和量綱的影響,需要對各指標進行標準化處理,所采用的方法為

式中:Ii表示產業鏈的各二級指標,Imin、Imax分別表示產業鏈各二級指標的最小值和最大值;Ti表示技術鏈的各二級指標,Tmin、Tmax分別表示技術鏈各二級指標的最小值和最大值。
然后,利用 SPSS19.0統計軟件分別對2005—2008年和2009—2012年2個階段的浙江紡織產業鏈與技術鏈的指標體系進行主成分因子分析,因子旋轉方法采用最大旋轉法,結果見表3、4。從X、Y指標體系中KMO和Bartlett的檢驗結果可知,KMO都大于0.7,且Bartlett球體檢驗的x2統計值的顯著性概率都為0.000。這表明,本文選取的指標體系在2005—2008年和2009—2012年2個階段都比較適合作因子分析。同時,各二級指標對公因子的累積貢獻率在2個階段都超過了75%,說明指標間的集聚性較好。另外,指標權重以主成分的方差貢獻率為權重,對該指標在各主成分線性組合中的系數進行加權平均的歸一化,因此,采用線性加權方法可得到2005—2008年浙江紡織產業鏈發展水平的表達式為X=0.26832x1+0.30726x2+0.23085x3,而x1、x2、x3同樣可通過各二級指標因子載荷的線性加權方法求出,最終得到浙江紡織產業鏈發展水平的綜合得分為0.582。同理,可得到2005—2008年浙江紡織技術鏈發展水平的綜合得分為0.367,2009—2012年浙江紡織產業鏈和技術鏈發展水平的綜合得分分別為0.643和0.355。

表4 旋轉后的因子載荷及各因子對方差的解釋(2009—2012年)Tab.4 Rotated factor loadings and factor interpretation for variance(2009—2012)
通過比較浙江紡織產業連與技術鏈的發展水平發現,浙江紡織產業鏈的比較優勢明顯高于技術鏈。需要指出的是,浙江紡織產業鏈的發展水平在第2階段有了顯著提高,而技術鏈發展水平卻呈現下降趨勢。接下來,將浙江紡織產業鏈與技術鏈的發展水平在2個階段的綜合得分代入融合模型。其中,本文結合浙江紡織產業的發展現狀,對待定系數α和β的取值都設定為0.5。通過計算得出,K2005-2008=0.679,K2009-2012=0.691 。根據產業鏈與技術鏈融合度的評價標準可發現,浙江紡織產業鏈與技術鏈正處于中度融合的發展水平,融合水平相對較低。究其原因是由于浙江紡織產業存在產業鏈與技術鏈的失衡現象所致,即屬于技術鏈滯后型產業。
雖然相對完善的產業鏈是浙江紡織產業的比較優勢,但是大多數紡織服裝企業仍以OEM(原始設備制造商)的方式生存,產業價值鏈呈現“橄欖球形”,競爭優勢集中在中間的生產和制造環節,而兩端的研發設計、品牌營銷等價值環節則相對薄弱。根據技術鏈與產業鏈之間的失衡程度,基于產業鏈的比較優勢來完善技術鏈將成為浙江紡織產業升級的主要模式。
浙江紡織產業經過多年的發展,整體技術層次居國內先進水平,但技術鏈比較狹窄,主要集中在以聚酯、滌綸為主的上游產業鏈,而且織造、印染也是圍繞滌綸材料開展的。雖然浙江紡織產業在技術上取得了一些成果,先進生產線和高端設備的引進縮短了與韓國、中國臺灣等新興國家或地區的差距,但與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的差距依然明顯[8]。在紡織技術發展水平上,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主要從事“紡織革新技術”,其主要特點是以傳統紡織技術為基礎,引入現代高新技術對傳統工藝技術進行更新與改造,通過高速(如自動化、單機高速化等)、高效來降低勞動成本和提高勞動生產率。而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則主要從事“紡織創新技術”,其主要包括新型纖維技術和以生態環保為目標的創新技術[9]。與傳統纖維技術相比,新型纖維和紡織材料在滿足多樣化、功能化方面具有明顯優勢,而以生態環保為目標的紡織技術創新則主要集中在印染及后整理方面。由于浙江紡織產業的技術水平本身處于全國前列,因此其紡織技術創新方向應以發達國家為標準。當前,浙江紡織產業的技術水平還處于以合成纖維技術改造為主的常規纖維發展階段,需要加大對新型纖維技術的投入與研發。具體而言,一方面,浙江紡織產業應在繼續對聚酯、滌綸等生產技術進行改造提升的基礎上,拓展以其他紡織原料為基礎的紡織技術;另一方面,浙江要大力借鑒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的紡織技術經驗,加強對新型合成纖維的研發(見表5)。
處于產業鏈中游生產制造環節的浙江紡織企業只有實現從OEM向ODM(原始設計制造商)轉型,才能真正實現升級。ODM模式的紡織企業通過研發與設計方面的優勢獲得了與采購商、品牌商進行博弈的資本和能力,這是OEM模式的紡織企業所無法企及的。面對發達國家對高附加值環節的“凝固式”鎖定[10],浙江紡織企業唯有通過與技術創新、市場創新相匹配的組織創新才能突破這一鎖鏈。對于浙江紡織企業而言,與技術創新相匹配的組織創新是指要創建研發設計型的企業組織結構。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紡織企業的研發費用占銷售收入的比重在3%~5%之間,而浙江紡織企業的研發投入還不到1%[11],因此,浙江紡織企業應逐步加強對研發設計的投入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有實力的紡織企業可到境外設立研發中心,充分利用發達國家的技術、人才和信息資源,以掌握發達國家的技術創新標準、市場準入制度和產業發展動態。另外,與市場創新相匹配的組織創新是商業模式創新。隨著全球競爭的加劇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企業組織結構的網絡化和柔性化特征日益突出,尤其是電子商務的應用逐漸成為紡織企業的主流營銷模式,并推動了浙江紡織產業從外銷向內銷、批發向零售的轉變。尤其是自2009年以來,中國服裝電子商務市場交易規模呈指數級增長趨勢,《2012年度中國B2C電子商務市場調查報告》顯示,2012年中國B2C服裝市場交易規模達3050億元,同比增長49.9%,比2009年(626億元)增長4.9倍。不僅如此,由于電子商務在擴大市場輻射范圍、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的方面具有明顯優勢,雅戈爾、七匹狼、利郎、才子、九牧王、匹克、李寧、361度等大批國內服裝品牌都在網店商城設立官方旗艦店,而且Energie、阿瑪尼、DIESEL等數十個國際知名品牌也加入了以一線品牌為主的網絡營銷平臺YouS-tars,因此,浙江紡織企業應該充分利用本省的電子商務資源,通過網上市場與實體市場的有效互動構建比較優勢。

表5 浙江紡織產業技術創新的現狀、差距與方向Tab.5 Status quo,gap and direction of Zhejiang textile industry technology innovation
浙江是紡織品服裝制造和出口的大省,雖然企業出口規模在不斷擴大,但其利潤卻持續縮減。這正是由于紡織產業鏈下游企業的產品附加值過低所致,從而只能賺取微薄的加工費。同時,印度、越南等周邊國家的紡織產業日益壯大,使浙江很多紡織企業面臨生存危機[12]。由此可見,加大市場創新力度,提升產品附加值才是浙江紡織品服裝企業擺脫困境的唯一出路。對于大型紡織企業尤其是服裝集團而言,市場創新的主要方式是要改變依附國際采購商、品牌商的生存方式,創建自有品牌并向原始品牌制造商(OBM)模式轉型[13]。有條件的企業可充分利用自身優勢,通過在海外建立品牌專賣店或與大型超市簽署合作協議等方式構建海外營銷網絡,或者可選擇能力強、信譽好、效率高并具有一定市場勢力的中間商合作。然而,浙江紡織品服裝企業仍以民營企業為主,規模普遍較小。對于這些企業而言,應改變傳統“采購商→制造商”模式的單向信息傳遞,主動向采購商了解市場信息和技術需求,并針對市場變化提供新型面料和服裝的款式、工藝、配飾等以滿足采購商和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即通過積極降低采購商成本和提供增值性服務來提高產品附加值。中小紡織品服裝企業通過服務升級可與國際采購商結成命運共同體,以形成與采購商之間的戰略聯盟關系。當這些中小企業成長為大型企業或具有一定規模時,就可向OBM模型轉型升級。
對于有條件和實力的紡織企業,也可向產業鏈的上下游進行拓展,爭取占據多個行業領域的制高點。這些紡織企業在延伸產業鏈的同時,需要構建與之相匹配的技術鏈,即要進行原材料研發、自主設計、品牌培育、營銷創新于一體的集成創新。例如,浙江雅戈爾集團通過30多年的持續創新,實現了從1979年的單一生產加工型企業到紡織產業鏈的全面拓展,已形成以品牌服裝為主的紡織垂直產業鏈[14]。在產業鏈上游,雅戈爾在新疆培育的新吳棉的纖維長度超過埃及長絨棉,不僅使得制造高檔面料的質量得到保證,還降低了企業的原料采購成本。雅戈爾正是由于在紡織原料方面的技術創新,逐漸成為國際大品牌無可替代的合作伙伴,而且在紡織原料的銷售上也給企業帶來了巨大的利潤空間。在產業鏈中游,雅戈爾專注于研發設計,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維持在3%以上,研發人員占員工總人數在4%以上,先后開發出了DP純棉免熨精品襯衫、VP襯衫等中高檔系列襯衫,其中已成功申請與免熨技術相關的技術專利8項,極大地提升了雅戈爾集團的自主創新能力。在產業鏈下游,雅戈爾非常注重自主品牌和營銷渠道的培育與建設。金融危機以后,雅戈爾逐漸向內銷型企業、品牌運營商轉型,加大投入創建和整合營銷渠道,并在2008年成功并購了美國KELLWOOD公司旗下以男裝為主的香港新馬集團,這不僅增強了企業的國際經營管理能力,還整合了遍布美國的分銷網絡。目前,雅戈爾已在國內擁有自營專賣店800余家,品牌商業網點近3000家,連續17年位居襯衫市場綜合占有率第一位,連續12年保持西服市場綜合占有率第一位。雅戈爾通過拓展產業鏈和完善技術鏈,充分發揮了集成創新的優勢,從而增強了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紡織產業為浙江國民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然而在金融危機以后卻一度面臨發展危機。同時,全國各地為響應中央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號召,紛紛提出發展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并對以紡織產業為主的傳統產業進行“騰龍換鳥”,這進一步加劇了浙江紡織產業的發展困境。本文的研究結論發現,紡織產業依然是浙江的主導產業和優勢產業,使浙江紡織產業面臨生存危機的并不是紡織產業本身,而是由于紡織產業鏈與技術鏈之間存在嚴重失衡。通過對浙江紡織產業鏈與技術鏈融合度的測算發現,浙江紡織產業屬于典型的技術鏈滯后型產業,技術鏈與完善的產業鏈不匹配是影響浙江紡織產業升級的主要因素。因此,基于產業鏈來不斷完善技術鏈就成為浙江紡織產業升級的主要方式。鑒于此,本文從產業鏈與技術鏈融合的視角提出了4條升級路徑:在產業鏈上游,應重點增強化纖、織造、印染和紡機等方面的技術創新,逐步縮小與發達國家之間的技術差距;在產業鏈中游,要借助浙江在生產制造方面的優勢,不斷加大研發設計的投入以及充分運用互聯網技術、電子商務技術進行商業模式創新;在產業鏈下游,大型紡織品服裝企業應積極創建自有品牌并向OBM模式轉型升級,而中小型紡織品服裝企業則可以通過服務升級或為國際采購商提供增值性服務以提高產品附加值;對于向產業鏈上下游不斷延伸的大型紡織企業而言,應該加強從原材料開發、研發設計、營銷網絡到自主品牌等環節進行整合的集成創新,以構建與紡織產業鏈升級相匹配的技術鏈。
[1] 于斌斌,陸瑤.基于全球價值鏈的紹興紡織產業集群升級模式探析[J].紡織學報,2011(12):134-141.YU Binbin,LU Yao.Discussion on upgrading mode for Shaoxing textile industrial cluster based on global value chain[J].Journal of Textile Research,2011(12):134-141.
[2] 于斌斌,陸立軍.產業集群共性技術供給機理研究:以紹興紡織產業集群為例[J].科研管理,2012(5):132-138.YU Binbin,LU Lijun.The supply mechanism of cluster generic technology[J].Science Research Management,2012(5):132-138.
[3] 張沛東.區域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耦合協調度分析一基于中國29個省級區域的實證研究[J].開發研究,2010(2):46-49.ZHANG Peidong.Analysison degree of coupling coordination between regional manufacturing and producer service:an empirical study of Chinese 29 provincial regions[J]. Research on Development,2010(2):46-49.
[4] 杜傳忠,王鑫,劉忠京.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耦合協同能提高經濟圈競爭力嗎:基于京津冀與長三角兩大經濟圈的比較[J].產業經濟研究,2013(6):19-28.DU Chuanzhong,WANG Xin,LIU Zhongjing.Can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between manufacturing and producer services 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economic circle?:based on the comparison of Jing-Jin-Ji economic circle and Yangtze River Delta Economic circle[J].Industrial Economics Research,2013(6):19-28.
[5] 中國紹興市委黨校課題組.浙江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實證研究:以紹興市紡織工業為例[J].浙江社會科學,2010(9):28-33.Task Force of the Party School of Shaoxing Municipal CPC.An empiricalstudy of traditional industries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in Zhejiang province:the textile industry as an example of Shaoxing Municipality[J].Zhejiang Social Sciences,2010(9):28-33.
[6] 陸立軍,鄭小碧.全球價值鏈下地方化產業升級路徑研究:以浙江紡織服裝業為例[J].商業經濟與管理,2010(10):78-84.LU Lijun,ZHENG Xiaobi. How toupgradelocal industries under the GVC?:a case of textile industry in Zhejiang province[J].Journal of Business Economics,2010(10):78-84.
[7] 于斌斌.基于自主創新的紡織業國際市場勢力提升研究:來自浙江省紹興市萬份調查問卷的測度分析[J].華東經濟管理,2013(3):166-172.YU Binbin.Research on the improvement of International market power of China's textile industry based on independent Innovation:the measurement from million copies of the questionnaire in Shaoxing city of Zhejiang province[J]. East China Economics Management,2013(3):166 -172.
[8] 李陵申,顧慶良,祝秀森.中國紡織業的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J].紡織學報,2007(5):125-128.LI Lingshen,GU Qingliang,ZHU Xiusen.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upgrading of China's industry[J].Journal of Textile Research,2007(5):125 -128.
[9] 龐金玲,李瑞洲.紡織產業轉型與技術創新:國際借鑒與啟示[J].改革,2010(2):29-35.PANG Jinling,LI Ruizhou.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textile industry: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and reference[J].Reform,2010(2):29 -35.
[10] KAPLINSKY,R.Globalization and unequal is ation:what can be learned from value chain analysis[J].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2000,37(2):117 -146.
[11] 楊志文.理清浙江紡織工業的優勢與瓶頸[J].浙江經濟,2009(13):46-47.YANG Zhiwen.Clarify the advantages and bottlenecks of Zhejiang textile industry[J].Zhejiang Economy,2009(13):46-47.
[12] 葉茂升,肖德.我國東部地區紡織業轉移的區位選擇:基于超效率DEA模型的解析[J].國際貿易問題,2013(8):84-94.YE Maosheng,XIAO De.A Super-DEA analysis of location choices of textile industry transfer for China's coastal Regions:central and western China or abroad[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Trade,2013(8):84-94.
[13] 卓越,張珉.全球價值鏈中的收益分配與“悲慘增長”:基于中國紡織服裝業的分析[J].中國工業經濟,2008(7):133-142.ZHUO Yue,ZHANG Min.On distribution of gains in GVC and immiserizing growth:an analysis based on China's apparelindustry[J]. China Industrial Economics,2008(7):133 -142.
[14] 姚錚,金列.多元化動機影響企業財務績效機理研究:以浙江民營企業雅戈爾為例[J].管理世界,2009(12):137-149.YAO Zheng, JIN Lie. Mechanism of corporate diversification motives affect financial performance[J].Management World,2009(12):137 -149.
Zhejiang textile industry upgrading on industry chain and technology chain integration
YU Binbin1,2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 310018,China;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Southeast China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210096,China)
Based on the fact that Zhejiang textile industry characteristics,a measurement model about the integration of the industry chain and the technology chain is constructed for calculating Zhejiang textile industry in stage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the stages of 2005—2008 and 2009—2012,the degree of integration of the Zhejiang textile industry chain and the technology chain are in the integration of intermediate level.And the technology chain significantly lags behind the industry chain,and Zhejiang textile industry is a typical lagging technology-based industries.This means that the depth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e industry chain and the technology chain is an important way to solve imbalances between industry chain and technology chain of Zhejiang textile industry.Zhejiang textile industry should utilize a relatively complete industrial chain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adopt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market innovation and integrated innovation from upstream,midstream,downstream,and the whole chain of the industry chain in order to built up the technology chain matching with the industry chain.
industrial chain;technology chain;degree of integration;Zhejiang textile industry
F 768.3
A
10.13475/j.fzxb.20140407007
2014-04-28
2014-10-08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71173196);浙江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浙江理工大學應用經濟學基地重點項目(2013YJZD01)
于斌斌(1986—),男,講師,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為紡織經濟學。E-mail:bxybb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