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杰



摘要:運用數據包絡分析(DEA)方法,對山東省家庭農場經營效率進行測算,并運用Tobit模型分析影響家庭農場經營效率的主要因素。研究發現:家庭農場的純技術效率及規模效率普遍偏低,家庭農場從業人員素養、技術與管理手段的運用和創新以及經營方式等對家庭農場的經營效率產生顯著影響。建議進一步培育職業農民,注重培育農業儲備人才,合理引導家庭農場經營規模,推進農業科技融入以及支持發展循環農業。
關鍵詞:家庭農場;經營效率;DEA-Tobit模型;山東省;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F323.4文獻標識號:A文章編號:1001-4942(2014)12-0133-05
作為一種新型的農業經營組織形式,家庭農場一經提出便吸引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普遍認為,家庭農場實現了適度規模,從而有效避免了家庭承包分散經營的弊端,在提升農業經營效益方面具有顯著優勢。2014年初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通過提高農民、扶持農民,讓農業經營有效益,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的目標,其中農業經營效益的提升成為重中之重。新興事物家庭農場是否實現了經營效益的提升迫切需要得到求證。
實際上,關于家庭農場的經營效益問題一直吸引著國外研究者的興趣,他們更傾向于通過效率測算來尋找家庭農場的恰當規模。如Sen對印度農業部門進行了實證研究,并以全要素生產率為指標來測算農業生產率[1];Berry等總結了有關農場規模和土地生產率的部分數值,并計量了許多國家小農場對大農場的生產率比值[2];Cornia采集了15 個發展中國家的相關數據,對農場規模、資源投入產出以及農業生產率進行測算,并分析了三者之間的關系,發現在孟加拉、秘魯和泰國,農場規模和農業生產率之間呈正相關關系[3];Hoque對孟加拉農場進行統計分析之后發現,孟加拉的農場最佳規模為7英畝,低于7英畝時農場規模與效率之間呈正相關關系,而高于7英畝時則呈負相關關系[4]。
國內部分學者也試圖尋找家庭農場的適度規模數值。早在1987年,江蘇省就曾進行過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和農業現代化建設試驗,結果表明如一個勞動力有效經營的土地數量為15~20畝時,則該勞動力可以獲得與農村其他行業勞動力相當甚至略高的收入[5]。辛良杰等對吉林省部分農戶的調查結果顯示,農戶土地規模低于30畝時土地規模與生產率間的負向關系不明顯,但超出30畝則呈明顯的負相關,并據此建議20畝以下的農戶通過土地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6]。吳楨培運用數據包絡分析(DEA)法測算出湖南省農戶種植水稻的最佳規模為50~60畝[7]。學者們普遍認為家庭農場的經營規模并非越大越好,并在此基礎上力圖設計出家庭農場的適度規模。但上述觀點多注重外部規模大小對生產效益的影響,對家庭農場經營效率及其影響因素進行評價分析的較少。因此,本文以山東省為例,嘗試運用DEA-Tobit模型測算家庭農場規模經營效率并分析其影響因素。
1研究方法
DEA-Tobit模型是DEA分析中衍生出的一種“兩階段法”(Two-stage Method),首先通過DEA模型評估出各決策單元的效率值,然后對效率值(因變量)與各影響因素(自變量)進行回歸,并由自變量的系數判斷各影響因素對效率值的影響方向和影響強度。
1.1效率測度模型——DEA法
DEA法在多投入、多產出情況下測算決策單元(DMU,Decision Making Units)相對效率方面具備一定的優勢[8]。其原理是通過保持DMU的輸入或者輸出不變,借助于數學規劃和統計數據確定相對有效的前沿效率面,將各個決策單元投影到DEA的前沿效率面上,并通過比較決策單元偏離DEA前沿效率面的程度來評價它們的相對有效性。DEA方法較為常用的模型為CCR模型。
對于任一決策單元,通過線性規劃求解,建立對偶模型并進一步引入松弛變量s+和剩余變量s-,則有:
設上述問題的最優解為λ*、s*-、θ*,則有如下結論與經濟含義:①若θ*=1,且s*+=0,s*-=0,則決策單元DMUj0的生產活動同時滿足技術有效和規模有效;②若θ*<1,決策單元DMUj0不是DEA有效,其生產活動既不是技術效率最佳,也不是規模效率最佳。③λj的最優值可用來判別DMU的規模收益情況。若存在λ*j(j=1,2,…,n) 使∑λ*j=1成立,則DMUj0為規模效益不變;若不存在λ*j(j=1,2,…,n)使∑λ*j=1成立,則若∑λ*j<1,那么DMUj0為規模效益遞增,若∑λ*j>1,那么DMUj0為規模效益遞減。
1.2Tobit回歸模型
通過DEA方法測算決策單元效率值后,為進一步了解影響效率值的因素,引入Tobit回歸模型。該模型是經濟學家Tobin在研究耐用消費品需求時提出的一個線性概率模型,其基本公式表示為[9]:
其中,y*i為潛在的家庭農場經營的技術效率;yi為第i個家庭農場的技術效率值;xi為該家庭農場的技術效率影響因素向量;β為回歸參數向量;εi為獨立的隨機擾動項;i=1,2,…,n。
2實證結果與分析
2.1變量選取及數據來源
運用DEA方法評價規模經營效率主要考慮投入及產出兩個維度,因而本文所構建的家庭農場規模經營效率評價指標體系主要設計投入指標和產出指標兩個部分。全面、準確、合理的指標體系是良好效率評價模型的基石,在比較分析目前國內外規模經營效率測算評價指標體系的基礎上,遵循指標的全面性、可控性及相關數據的可得性、準確性原則,最終選取了以下指標來表示家庭農場生產的投入產出情況。
投入方面的指標主要包括各項生產要素如土地、資金、勞動力等方面的投入。土地投入是指家庭農場進行生產經營的土地面積,農場主家庭承包地以及通過各種渠道(如集體承包租賃、村民間轉讓等)獲得的流轉土地均包含在內,以畝為單位。資金投入主要包括購買或培育種苗、播撒化肥、噴灑農藥的費用及其他費用等,全部費用以2014年價格進行換算。勞動力投入量表明了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程度,主要包括農作物播種收割、田間管理等的用工量,包括家庭勞動力投入以及雇工投入。endprint
產出指標即總收入指標。由于家庭農場經營品種多樣化,不同品種之間產出水平差距較大,僅僅研究單一品種并不能從整體上反映家庭農場經營的綜合效益。因此,本研究將家庭農場多種經營的總收入作為產出指標來測算其整體效率,且不包括勞動力外出務工收入及其他租賃、利息等財產性收入以及政府補貼,這樣更能反映家庭農場的真實經營情況。其中實物收入部分將采取折現方式計入現金性收入。
本研究所用數據均來源于山東財經大學家庭農場規模調研課題組對山東省部分家庭農場進行的抽樣調查。調查時間是2014 年7~9月,采用分層抽樣方法,首先根據不同的地貌類型把山東省17個地市139個縣(鄉)分為低山區、丘陵區、平原區三個層次,共抽取24個縣為樣本;然后針對各縣已登記注冊的家庭農場進行隨機抽樣,每縣抽取10個樣本。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144份,回收并去除無效問卷后,最終獲得有效問卷126份。
2.2家庭農場規模經營效率分析
利用軟件DEAP2.1計算各決策單元的效率,結果如表1所示(由于樣本數據較多,限于篇幅,本文僅將概況的基本結果列出,各家庭農場具體效率值備索),通過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2.2.1總技術效率126個決策單元的總技術效率均值為0.771,其中,總技術效率值、純技術效率值與規模效率值均達到1.000的決策單元只有18個,這表明,在126個家庭農場中,只有18家有效,占所有總數的14.29%。表明家庭農場規模經營效率偏離了生產前沿面,在運行過程中存在投入資源浪費、效率損失的現象。因此,應當提高家庭農場主的素質及管理水平,提高土地利用率和要素產出率,從而提高家庭農場規模經營效率。
2.2.2純技術效率126個決策單元中純技術效率的平均值為0.908,單從純技術效率來看,共有35個家庭農場的經營效率值高于平均值,占樣本總數的27.78%,可見,山東省家庭農場的純技術效率不高,而且家庭農場間個體差異較大,農場運行過程中的資源配置不科學,純技術效率的有效性有待提升。在 126個家庭農場中,純技術有效性系數為1.000的家庭農場共有25個,占所有家庭農場總數的19.84%,表明,只有25個家庭農場達到了純技術效率有效的水平,因而,在目前的產出能力水平上,其他101個家庭農場可以通過引入新技術、加強管理環節等方式,進一步提高家庭農場經營效率的純技術效率水平。
2.2.3規模效率總體來看,山東省家庭農場經營的規模效率不高,規模效率值為1.000的只有21個家庭農場,即只有這21個家庭農場達到了規模有效,僅占樣本總數的16.67%。此外,據測算還有40個家庭農場處于規模報酬遞減狀態,占樣本總數的31.75%;處于規模報酬遞增狀態的家庭農場有29個,占所有家庭農場的23.02%。由此可見,目前山東省家庭農場規模效率不高。
2.3家庭農場規模經營效率影響因素分析
上述分析表明,家庭農場規模經營效率出現明顯差異,為了尋找出現差異的原因所在,本研究在對影響家庭農場規模經營效率的相關因素進行定性分析的基礎上,利用相關數據,構建Tobit回歸模型,對不同類型影響因素進行定量分析,并確定各因素對家庭農場規模經營效率影響的顯著程度。
家庭農場經營效率是一個內生變量,其高低受多種外生性因素變量的綜合影響,本研究參照部分學者的觀點[10,11],將其分為資源因素變量和經營行為變量兩大類型:①資源因素變量。包括:農場主受教育程度X1,農場主年齡X2,是否聘用專業管理人員X3,土地經營規模X4,土地距離縣城遠近X5,土地流轉費用X6,借貸款規模X7,技術可得性X8。本文假設:家庭農場主受教育程度、專業管理人員、家庭農場的適度規模經營、家庭農場距離縣城遠近、土地流轉費用高低會對技術效率產生正效應,技術的運用一般也認為與經營效率存在正效應;而農場主年齡和借貸款規模兩個變量是否對技術效率產生正效應還不明確,需要實證結果檢驗。 ②經營行為變量。包括:經營品種X9和循環農業X10,假設兩者均會對技術效率帶來正效應。
采用Eview5.0分析軟件,以利用DEA方法求出的家庭農場經營效率值為被解釋變量,以上述各因素作為解釋變量,對樣本進行Tobit回歸分析,探究這些因素與經營效率之間的關系。為了保證DEA模型預測的準確性與穩定性,利用TOL與VIF參數對自變量進行多重共線性檢驗分析,結果表明,自變量的TOL值遠遠超出了0.1,VIF值在1.3~2.9之間,遠小于10,表明自變量之間不存在明顯的多重共線性關系。
根據回歸結果,模型的擬合優度較好,由表2可知:
第一,家庭農場主的受教育狀況對綜合效率、純技術效率以及規模效率的影響均通過了顯著性檢驗,并且系數符號為正,這表明農場主的受教育背景對家庭農場的經營效率產生了正面效應。然而,農場主的年齡狀況卻并未通過顯著性檢驗,也就是說,家庭農場主的年齡對家庭農場的經營效率影響不大。一般而言,在農村,年齡較大的農場主受教育年限較少,但隨著社會教育資源的逐步開放,很多農場主通過多種教育途徑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和管理技能,這有助于家庭農場經營效率的提升。
第二,家庭農場有無聘用專業管理人員對總技術效率以及純技術效率的影響均通過了顯著性檢驗,這表明專業管理人員的存在對家庭農場的經營效率產生了正面影響。家庭農場作為一種新型的市場主體,不同于以往的家庭農戶經營模式,更需要專業的管理技能。然而,有無聘用專業管理人員對規模效率的影響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
第三,家庭農場的經營規模對總技術效率、純技術效率及規模效率的影響均未通過顯著性檢驗,這說明家庭農場擁有土地規模的大小與其經營效率關系不大,也即家庭農場的適度規模才能帶來較高的經營效率。與此同時,家庭農場所處位置距離縣城的遠近對總技術效率、純技術效率及規模效率的影響亦均未通過顯著性檢驗,說明隨著物流體系的逐步完善,農產品生產與銷售之間的距離帶來的成本增加或減少并未顯著影響到家庭農場的經營效率。endprint
第四,土地的流轉費用對家庭農場的總技術效率和純技術效率的影響均通過了顯著性檢驗,且系數符號為負。土地流轉是家庭農場得以組建的基礎,土地流轉費用是家庭農場主首先要考慮的成本因素,如果某一地區土地流轉成本過高,則會阻礙家庭農場的規模成長,農場的經營效率就會降低。借貸款規模(包括來自銀行貸款、信用社貸款和私人借款等)對總技術效率、純技術效率及規模效率的影響均通過顯著性檢驗,且達到1%水平的顯著。隨著家庭農場經營的不斷擴大,僅僅依靠農場主自有資金顯然不能滿足家庭農場的發展,大多數家庭農場表現出對借貸資金的需求。農場主的借貸行為表明了其對提高農場經營效率的愿望和管理意識,因而更有利于提高經營效率。
第五,技術可得性對總技術效率、純技術效率及規模效率的影響均通過了顯著性檢驗,表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農場主的技術能力儲備以及向專業人員尋求技術幫助的便捷性對家庭農場的經營效率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第六,家庭農場的經營品種多寡對總技術效率和純技術效率的影響通過了顯著性檢驗。專業性的家庭農場由于受作物生產季節的影響,土地并未得到有效的利用,因而經營效率不高。綜合性的家庭農場包括多種農產品種植及多種經營,充分利用了土地價值及進行農產品的深加工,提高了經營效率。循環農業對總技術效率、純技術效率及規模效率的影響也均通過了顯著性檢驗。作為一種環境友好型農作方式,循環農業具有較好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因而實現了循環農業的家庭農場經營效率較高。
3結論與政策建議
本文運用DEA-Tobit模型對山東省126個家庭農場的經營效率及其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幾點政策建議,以期進一步提高山東省家庭農場的經營效率,充分發揮其在實現農業現代化及農民增收方面的作用。
第一,培育農業人才,提升農業從業人員素質。首先應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職業農民除具備農民的特征外,還應擁有現代化的生產知識和理念,對市場有清醒的認識,具備一定的風險承擔能力[12]。其次應注重培育農業儲備人才,重視農業教育,防止農業人才流失,鼓勵引導大中專畢業生投資創辦家庭農場,切實增強家庭農場發展后勁。
第二,合理引導家庭農場的規模發展。家庭農場是通過規模經營與精細化管理的有機結合來實現效益最大化的目標。為推動家庭農場健康發展,各級政府必須適當控制規模,以發展中小型家庭農場為主。首先應規范土地流轉市場,防止城市資本過度圈占農地、搞大規模的公司化農業;其次應創新土地流轉方式,加強土地流轉的管理和服務,引導土地依法、自愿、有償、平穩地向家庭農場流轉,壯大家庭農場。
第三,提升生產技術水平。這要求整合農業科技資源,構建有利于自主創新的體制機制,全面提升農業科技創新效率和水平;加大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應用力度,鼓勵農業科技人員深入基層,針對農戶需求開展研發;加快構建和完善多元化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加強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建設一批結構合理、業務素質高的農業科技創新隊伍和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隊伍。
第四,發展循環農業。發展生態經濟的重點是發展循環經濟。科學發展觀把重視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作為重要的建設目標和任務。地方政府應當積極探索適合本地區并具有特色的產業鏈,鼓勵家庭農場通過循環經濟變廢為寶,在提高經濟效益的同時,節能減排降耗,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
參考文獻:
[1]Sen A K. An aspect of Indian agriculture [J]. Economic Weekly, 1962, 14:323-326.
[2]Berry R A, Cline W R. Agrarian structure and productivi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M]. Baltimore and London: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79:135-136.
[3]Cornia G A. Farm size, land yields and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function: an analysis for fifteen developing countries [J]. World Development, 1985, 13(4):513-534.
[4]Hoque A. Farm size and economic-allocative efficiency in Bangladesh agriculture[J]. Applied Economics, 1988, 20(10):1353-1368.
[5]江蘇省農業現代化試驗區領導小組. 江蘇省土地適度規模經營試驗與啟示[J].中國農村經濟,1994(11):14-18.
[6]辛良杰,李秀彬,朱會義,等. 農戶土地規模與生產率的關系及其解釋的印證:以吉林省為例[J]. 地理研究,2009(9):1276-1283.
[7]吳楨培. 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理論與實證研究[D]. 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2011:29-40.
[8]魏權齡,龐立永. 鏈式網絡DEA模型[J]. 數學的實踐與認識, 2010(1):213-221.
[9]周華林,李雪松. Tobit模型估計方法與應用[J]. 經濟學動態, 2012(5):105-119.
[10]張揚. 試論我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形成的條件與路徑——基于農業要素集聚的視角分析[J]. 當代經濟科學,2014(3):112-117, 128.
[11]蘇昕,王可山,張淑敏. 我國家庭農場發展及其規模探討——基于資源稟賦視角[J]. 農業經濟問題,2014(5):8-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