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虎
摘 要: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態勢正逐步走向新常態,整個國民經濟結構需要尊尋經濟發展規律不斷調整、優化,以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而做為國民經濟重要組成部分的工業,其結構調整可謂是首當其沖,本文是在選取某個典型工業城市進行調研的基礎上,談一談對如何進行地區工業結構調整的一點思考。
關鍵詞:轉型升級;地區工業;結構調整
工業結構調整對整個地區經濟結構調整的作用舉足輕重,必須對本地區工業結構的基本狀況、具備優勢、存在問題有全面深入的認識,立足長遠,從內部、外部共同著眼才能獲得長遠效益。
一、工業發展基本情況
該市作為一個依托資源建立起來的老工業基地,已經形成地方特色突出,具備相當規模并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目前,該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021家,其中,資產總規模達5900億元,從業人員64.5萬人。在《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中,工業分41個行業大類,該市有39個,工業行業門類齊全;并形成了多種經濟成份共同發展的格局,其中公有制經濟占49.8%,非公有制經濟占50.2%。
從該市工業特點看,化工、機械、建材、冶金行業為支柱產業,經濟總量占比達75%以上,特點如下。
化工行業是是該市第一大支柱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占規上工業的比重為38.5%。從行業內部看,高新技術產業比重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比重分別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1.7和14.1個百分點,且這2項指標近三年來逐年提高。但是,行業整體的技術水平、生產工藝與先進地區還有較大差距,大多數產品都處在產業鏈的前端,附加值高的產品比重較小,產品的升級、技術創新仍有較大潛力。
機械行業是最顯著的特點是企業規模整體較小,行業戶均資產僅占全市規上工業平均水平的41%。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新興產業比重近3年來逐年提高。目前,高新技術產業比重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7個百分點;戰略性新興產業比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5個百分點(總體水平比較低);但與三年前相比,占比提高5.1個百分點(提高幅度比較大)。總體來說產品的同質性現象嚴重,存在惡性競爭,主要以生產通用設備和零部件為主,缺少生產成套精密裝備的技術能力。
建材工業通過采取系列措施,包括關停小水泥、小建陶企業,淘汰立窯水泥生產線等,淘汰落后產能,推進建陶企業技術改造,加強品牌建設等,使該市建陶產品質量得到提升,并形成了地方特色品牌。但全行業的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新興產業的比重較低。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一是資源有待進一步整合,進一步提高行業集中度;二是產品有待升級,產品結構有待進一步優化。
冶金行業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新興產業比重僅為17%和 4%,面臨的形勢不容樂觀。鋼鐵產品結構以中低端產品主,面臨全國性的產能過剩,市場需求疲軟,以及轉型升級成本高,資金占用大等一系列困難因素,近幾年來生產、效益均出現較大幅度下滑,行業經濟前景亦不樂觀,面臨較大轉型升級壓力。
二、工業產業結構調整成效
近幾年來該市工業結構調整的成效主要表現在:一是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新興產業發展勢頭較快,比重四年來逐年提高,運行質量和經濟效益均穩步提升;二是工業投資結構不斷優化,高新技術產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始終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且比重近四年逐年提高;三是全員勞動生產率逐年提高,耗能水平持續下降,全員勞動生產率達35萬元/人,較四年前提高10萬元/人。從能耗水平看,工業耗能水平持續下降,近三年萬元工業增加值耗能分別下降7.9%、9.25%、8.99%。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1.從輕重工業比例結構來看,重工業比重過高,輕工業比重太低,輕重比例嚴重失調。輕重工業比為16:84,表現出偏離常態的過度重工業化傾向。
2.工業盈利能力偏低,消弱可持續發展能力。雖然該市規上工業利潤總額不斷攀升,但從主營業務利潤率來看,盈利能力仍然偏低,且呈逐年下降趨勢。生產模式不盡合理、物流成本長期偏高,和技術附加值低下、產品利潤率持續走低是兩個重要原因。
3.工業產品大多數都是原材料產品、中間產品,技術含量不高,競爭力較低,缺乏技術含量高的最終產品。工業產品更新換代慢,在品種、質量、檔次、價格等方面不適應市場要求,部分產品存在積壓和低水平過度競爭。
四、推進地區工業結構轉型升級的幾點思考
從該市的情況盾,工業增速近年來逐年下降,原因雖有國際、國內經濟形勢變化的影響因素,但自身的結構性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1.工業結構轉型升級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進程。工業重化結構是長期形成的,要改變這種重化結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是一朝一夕事情,需要一個較長的歷史發展過程。在我國經濟發展逐步進入新常態的過程中,需要結合本地實際,和工業結構特點,積極推動改革、創新,最終實現工業結構轉型升級。
2.實現工業的轉型升級需要從行業內部轉型升級入手,進而優化產業結構。工業結構雖然過重,但并不是只有缺點而沒有優點。從行業分類看,除紡織行業沒有高新技術產業、冶金行業無戰略性新興產業外,其他行業中都有高新技術、戰略性新興產業,首先要發揮該市人才、技術優勢,在現有行業中發展高新技術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加速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集群化,顯著提高最終產品、綠色產品、高端產品比重,實現現有行業內部轉型升級,進而優化我們的產業結構,最終實現新型工業化。
3.大力發展生產型服務業,提高三產在經濟中的比重。要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尤其是信息服務、電子商務、現代物流、工業設計、融資租賃等生產性服務業,提升其對工業轉型升級的服務支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