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伴隨著“民工荒”現象的出現與蔓延使得社會各界對于中國“人口紅利”是否逐步消失的爭論越來越多,隨之而來的是關于農業剩余勞動力的深入研究。在此背景下,本文從區域省份的角度出發,通過生產資源優化配置方法對我國西部省份現階段農業剩余勞動力進行了重新估算分析,并得出西部存在15.97%的農業剩余勞動力結果。
【關鍵詞】西部地區 ?農業剩余勞動力 ?估算
一、引言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一個傳統農業大國,但是近年來“民工荒”現象不斷出現。研究我國農業剩余勞動力顯得十分必要。本文根據國家統計局關于東、中、西部的劃分標準,通過生產資源優化配置方法對我國西部12個省市目前農業剩余勞動力進行了計算與分析。
二、生產資源優化配置方法估計
生產資源優化配置方法(劉建進首創,王紅玲改進)估計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思想來源于新古典經濟學。根據新古典經濟學派的觀點,不存在劉易斯提出的邊際生產力為零的剩余勞動力,但可能存在邊際生產力大于零的剩余勞動力。這種方法主要是從市場配置勞動力資源的角度上來考察農村勞動力資源的利用狀況。根據這種方法,先求出整個經濟系統達到資源最優配置時所需要的農業勞動力數量,再用農業中實際存在的勞動力數量減去這一數字,便可得到農業剩余勞動力。
根據劉建進的二元經濟模型,假設整個經濟系統由農業部分和非農業部門構成,農戶擁有資本K和勞動L。同時假定兩部門生產都滿足Cobb-Douglas函數,即有:
Q1=A1(t)K1α1L1β1Dγeφd(1)
Q2=A2(t)K2α2L2β2 (2)
Q1、Q2分別為農業部門和非農業部門產出,A1(t)、A2(t)表示農業部門和非農業部門全要素生產率,Li、Ki分別表示投入到兩部門的勞動力和資本,D為耕地面積,d為灌溉率,αi、βi、γ、φ分別表示資本、勞動、耕地和灌溉率的系數。勞動和資本的供給約束為:
L=L1+L2;K=K1+K2 ? (3)
則農戶從事第i(i=1,2)個行業的純收入為:
Ii=PiQi-PiLLi-PiKKi(i=1,2) ?(4)
(4)式中Pi為第i行業的產品價格,PiL、PiK分別為第i行業的勞動力成本和資金成本。農戶在經濟體系中分配勞動和資本,獲得經濟利益最大化,即有:
max(I)=maxΣ(Ii)=maxΣ(PiQi-PiLLi-PiKKi) ?(5)
S.T.L=ΣLi,K=ΣKi
則有拉格朗日函數:
Ф=Σ(PiQi-PiLLi-PiKKi)+λ(L-ΣLi)+η(K-ΣKi) ?(6)
假定(1)、(2)式規模生產不變,則有:
I1/L1-(K1/L1)η-P1(D/L1)(?鄣Q1/?鄣D)=λ,I2/L2-(K2/L2)η=λ(7)
(7)式即為資金和勞動配置均衡下必須滿足的必要條件。此外,由(1)式得土地邊際生產力為?鄣Q1/?鄣D=γ(Q1/D),且Y1=P1Q1為農業毛收入,代入(7)式可得:
I1/L1=I2/L2+γ(Y1/L1)-(K2/L2-K1/L1)η ?(8)
通過(8)式即可判斷是否存在未得到充分利用的多余勞動力,這種未得到充分利用的多余勞動力就是剩余勞動力。令:
H2=(I1/L1)/(I2/L2)
H1=1+γ(Y1/L1)/(I2/L2)-η(K2/L2-K1/L1)/(I2/L2)
根據劉建進的假設,在我國當前農村金融市場下,不存在資金的約束條件,即η=0,則有:
H1=1+γ(Y1/L1)/(I2/L2)
則農戶資源最優配置方式為:
H1=H2
當H1≠H2時,說明農戶的勞動力資源沒有得到最優配置,即存在剩余勞動力。根據王紅玲的研究結論,H1≥H2說明農業中存在剩余勞動力。用a表示經濟中農業勞動力有效需求量占農業勞動力總供給量的比例,則1-a為剩余勞動力比例。由此可得農業剩余勞動力占農業總勞動力的比例為:
R=(1-a)L1/L,其中1-a=H1-H2。
三、國際標準比較法
1975年,錢納里和賽爾昆在《發展的型式:1950~1970》一書中對100多個國家產業結構的演進過程進行了實證研究,得出了與人均GDP水平相對應的各產業的產值和就業比重(如下表),即提出了國際標準法測算剩余勞動力。因此,將我國農業部門勞動力總數與相同GDP水平上的國際標準進行比較,即可算出我國狹義的農業剩余勞動力數量。
表1 國際標準結構中農業部門產值及就業比重
數據來源:錢納里,賽爾昆.《發展的型式:1950~1970》,經濟科學出版社,1988,第32頁。
如果將上表中農業部門的就業比重看成一個國際標準,那么一國農業剩余勞動力的比重,就是該國農業部門就業比重超過國際標準就業比重的部分減去其產值比重超過標準比重的部分,即:
R=[(■)實-(■)標]-[(■)實-(■)標]=(■)實+(■)標-(■)標-(■)實 (9)
式中,L,I分別表示勞動力數量和GDP水平,L1、I1分別表示農業部門勞動力數量和GDP水平。據此可得農業剩余勞動力為:
R=r*L1 (10)
依據上述方法,首先將2012年西部各省市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這算成美元表示,2012年美元兌人民幣的年均匯率為1美元=6.3125元;然后計算出1964~2012年美元購買力指數為7.3664,將2012年的人均生產總值這算成以1964年美元表示的數據;最后結合公式(9)、(10)計算出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西部各省市2012年剩余勞動力估算結果
根據國際標準結構法計算出的結果顯示,2012年西部地區的生育勞動力約為1350.73萬人,剩余比例約為11.02%。其中云南剩余比例最高,為43.52%,接近平均水平的4倍;最低為新疆的-3.02%,并不存在剩余勞動力現象。
四、總結與展望
第一,不同于過去學者們僅從全國角度考慮農業剩余勞動力數量,本文從區域的角度著手進行估算西部省份的剩余勞動力。因為中國地域遼闊,各省自然地理條件和農業生產方式有極大的差異,因而如果采用一個單一的技術水平或人均收人狀況簡單考察全國的剩余勞動力數量顯然不科學。而通過區域劃分,將自然地理條件和農業方式類似的地區綜合在一起考察顯然會比較合理、科學,結果偏差也會較小,更令人信服。
第二,中國西部地區現階段農業剩余勞動力規模應在487萬左右,這與使用相同方法計算的王檢貴等(2005)計算的2003年西部2034萬剩余勞動力和聶華林等(2011)計算的2008年西部687萬剩余勞動力相比,西部剩余勞動力的數量在迅速減少。說明在西部大開發的大背景下,西部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情況良好,這歸功于大開發背景下所提供的各種就業機會與西部產業結構的調整,使得西部大量剩余勞動力得以有效轉移,剩余勞動力數量呈下降趨勢。
參考文獻
[1]蔡昉.人口轉變、人口紅利與劉易斯轉折點[J].經濟研究,2010,45(4).
[2]陳先運.農村剩余勞動力測算方法研究[J].統計研究,2004(2).
[3]高雙.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數量估計及轉移空間分析[J].經濟論壇,2010(5).
[4]胡奇.土地流轉對農村剩余勞動力數量影響的研究[J].人口與經濟,2012(5).
[5]黎煦.劉易斯轉折點與勞動力保護[J].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7,9(4).
作者簡介:郗晴(1994-),女,漢族,安徽蕭縣人,安徽大學經濟學院,研究方向:金融監管與金融產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