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冬驍
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經歷了30余年的高速發展。中國從人均GDP不足400元的低起點起步,發展至2012年38420元。與30多年前相比,人口結構、經濟基礎、社會需求和資源環境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曾經發揮了重要作用的要素驅動型發展模式已經不能適應。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一)研究背景
在美國次貸危機以及歐債危機的產生后,全球經濟劇烈動蕩,中國經濟增速出現放緩跡象,隨之也逐漸暴露出一些長期隱藏在高增長背后的問題。
第一,關鍵技術自給率低,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國內的創新能力相對不足。這將導致國內產業產品生產的技術標準受到國外的制約,同時缺乏核心技術和關鍵專利,會導致在生產設備上也依賴進口。第二,中國被稱為“世界工廠”,粗獷式的發展,給中國帶來了嚴重的環境問題,資源短缺和環境惡化的問題日益突出。第三,我國工業產業多為勞動密集型,產品附加值低。處于“微笑曲線”的底端。中國以資源和市場換取技術,形成國外具有強大科技實力的公司對中國資源的變相掠奪。
(二)研究意義
面臨技術依存度高,環境問題嚴重和附加值低等問題。中國企業必須尋求新的出路,構建新的生產體系,達到經濟的跨越式發展,即經濟轉型。在2012年黨的十八大政府工作報告報告中提出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海“十二五”規劃中,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放在了顯要位置,說明必須擺脫過去的經濟增長方式,實現經濟轉型。
技術創新是經濟轉型的重要動力,只有解決好技術創新的問題,才能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步伐。研究企業創新行為現狀,對于幫助企業更好地開展技術創新活動,幫助政府制定更有效的創新政策,促進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綜觀國內關于企業創新的研究,發現深入微觀層面,以具體企業為研究對象的比較少。本文試圖從上海企業為出發點,以問卷調查的方法,結合經濟理論,實證分析上海企業技術創新的現狀,并且在形成一個較為完整的企業技術創新調查報告的前提下提出一些建議。
二、實證研究
(一)問卷設計及問卷來源
現在“十二五”發展規劃已近進入了中后期。上海市經濟團體聯合會進行了上海市“十二五”工業發展執行情況評估。發放問卷調查42份,收回41份,經篩選最終獲得的有效問卷為41份。調查涵蓋船舶工業,化工業,光伏產業,環保行業,食品工業和航天工業。其中國有企業20家,民營企業8家,外資企業7家,股份制企業6家。企業成立年限平均為28.8年,平均規模為183173萬元(以2012年固定資產計算),最小企業為27萬元,最大企業為1760000萬元。
本文在回顧梳理前人創新理論和實證調查結果的基礎上,結合企業的特性,設計問卷題項,形成調查問卷。一是潛在技術創新資源指標,二是技術創新活動評價指標,三是技術創新產出能力指標,四是技術創新環境指標。并設計了企業開發能力、企業產品升級途徑和企業產品升級困難3個主要調查對象。
(二)企業產品開發能力的統計分析
表1 產品更新升級模式過程中,貴企業的產品開發能力是怎樣提高
資料來源:根據本文調查問卷統計整理。
從表1中可以看出,上海企業產品開發主要有4個途徑:(1)增加研發經費,(2)增加技術更新改造投資,(3)引進關鍵技術人員,(4)加強與國內外其他公司的技術交流。其中增加研發經費占比最大,調查的企業中,89.74%的企業采取增加研發經費的方法提高產品開發能力。可以看出,企業在開發產品的過程中,主要依靠的是自身的研發能力。以企業性質劃分來看,股份制企業和國有企業在采用增加研發經費這一手段更為普遍,依賴于深厚的國企實力和股份制企業融資渠道相對廣泛,使得企業能有效地利用研發經費為創新服務。其次,增加技術更新改造投資占到所有企業的82.05%。說明上海的企業在開發產品中,對于引進新的技術設備仍然比較依賴,自主創新能力還有待提高。
(三)產品升級或更新換代所依靠的力量和資源的統計分析
表3 貴企業借助于什么力量或資源實現產品更新或升級換代
資料來源:根據本文調查問卷統計整理。
在企業產品升級或更新換代所依靠的力量和資源中,上海企業最常使用的是(1)自己的技術力量,(2)與國內科研及院所合作,(3)與別的企業共同攻關。可見,企業實現產品更新或升級換代的因素中,自己的技術力量占到了首位,為87.5%,與之前企業以增加開發能力中以增加研發經費為主的結論相符合。說明了企業技術升級的力量較為單一,沒有很好地利用國內外科研機構和高校的研究結果。同時,國內的科研機構的創新成果不能有效地滿足企業的需求并化為有市場價值的產品。企業難以采用大學和研究院等機構的研究成果,這使得中國的創新效率降低。
(四)產品更新或換代過程中的障礙統計分析
從表5中可以發現,企業技術創新中遇到的困難主要是,(1)缺乏關鍵技術人員,(2)缺乏資金投入。
表5 貴企業產品更新或升級換代中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什么
資料來源:根據本文調查問卷統計整理。
有兩個原因可以解釋缺乏資金投入的現象。第一,中國的資本市場欠發達,企業融資渠道比較有限。第二,我國企業的經營利潤不夠支撐足夠的創新支出。
三、主要結論
本文利用描述性統計方法,分析了企業在提升創新能力的方法,企業實現產品升級換代的途徑和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困難。以下是本文的主要結論。
上海市企業R&D投入較高,但是在提升創新能力方面過于依賴引進國外的設備。在實現產品更新或升級換代的過程中購買國外專利的份額較大。這樣的發展模式難以應對國際經濟風險,而且是不可持續的。企業需要逐漸擺脫技術依賴,轉變發展方式,完善企業創新的硬環境和軟環境。重視人才對創新的作用,建立對人才的激勵和培養機制,探索和發展企業之間的合作關系、聯盟關系。
政府的職能應該從“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努力構造一個利于創新的大環境,建立為企業創新資金需求的融資渠道。深化產學研體系的建設,更緊密地將企業、研究所和大學的職能結合在一起,搭建有效的全國技術創新信息平臺,共同為經濟發展服務。
參考文獻
[1]馮宗憲,張哲,Michael Song.企業產品創新國際比較研究[J].企業產品創新國際比較研究,2012(8).
[2]周新苗,冷軍.后危機時代經濟結構轉型對企業績效的影響研究[J].管理現代化,2010(5).
[3]馬光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與三個層面轉型——轉型期的中國宏觀經濟體系·產業升級·企業創新[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5).
[4]劉亞紅.論后危機時代的企業文化與企業創新[J].商業經濟,2010(20).
[5]毛偉.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理論建構[J].學習與探索,2011(5).
[6]崔靜.企業創新能力分析與評價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