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莉
【摘要】環境會計是現代會計新興的分支,目前,我國對環境會計研究已進入探索階段,正在向完整的理論體系和實踐模式的方向發展。環境會計信息會披露環境會計中的基本問題。環境會計從環境的保護、成本、收益的方向來進行研究,環境會計的重要工作組成是會計信息的披露工作,對于建設環境、保護環境都有積極的作用,更對其利用和開發有著不可或缺的意義。
【關鍵詞】環境 ?會計 ?研究 會計信息 ?信息披露
一、前言
20世紀70年代以來,人類社會隨著可持續發展的觀點,環境會應運而成,成為會計科學的一個新分支,西方國家已積極研究這一領域,并形成有特色、有方法的理論和實踐成果。目前,我國會計界也聚焦于此,側重于會計核算制度的改革與實踐,本文評述我國環境會計研究成果,提出一些我國未來的研究環境會計的想法,揭示環境治理污染情況和利用環境資源情況,提出披露環境信息的社會責任。
二、從經濟學角度分析環境會計
一是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能滿足后代人的需要,這就要求我們運用可持續發展觀點,可持續發展強調我們必須要有效合理地利用當前的資源,做到社會經濟與環境保護同時進行的目地,我們要實現這一點不僅要運用合理的規章制度和先進的技術手段,還須在會計研究課題中加以研究,故此,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之下衍生出我們的環境會計。
二是影響經濟活動的方式除了生產或消費以價格影響以外的外部影響理論外,還有屬于內部性的生產活動所需的服務,環境問題在得到高效的解決,就必須消除此類不良因素的影響,合理的運用環境會計來消除此等的不經濟影響,環境會計是對企業社會成本內部化,合理結合企業經濟活動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重要手段。
三、環境會計的基礎理論
一是環境會計是社會發展和人類賴以生存的產物,綜合地體現出社會與物質的價值。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是環境會計的兩種存在形式;自然環境是指自然或人工改造過的環境;人文環境也就是社會環境的體現。我們結合環境會計中的計量、確認和記錄與會計學綜合起來保護環境,合理的預防和治理環境,這開發和利用環境作出詳細而有力的會計報表,從而體現出環境會計的重要性和使用價值。
二是聯結會計理論和會計實務的橋梁是會計理論邏輯研究的方向,并且也是環境會計奮斗的目標。研究環境會計的目標是環境會計中最基本、最本質的方向,在查持續發展理論下產生的環境會計能更好的為自然環境和經濟環境提供強有力的經濟依據和選擇方向。
三是環境會計為可持續發展的管理活動提供信息,從而體現環境會計的核算職能,進而反映了環境會計是有控制職能的,因此反映和控制是環境會計的最基本兩個職能。
四是會計確認、計量和環境報告是環境會計核算的依據原則。社會性與公平性原則:環境會計要求以社會效益與社會成本相匹配,不能單純地追求自身的經濟效益,同時要考慮經濟與環境長期協調的發展。充分披露原則:在環境會計對外公布信息時公正、全面反映經濟信息的詳細資料與數據,從而保護環境,達成其環境會計充分披露的原則。推定性原則:環境會計不一定非要遵從法律的強制性,由于此環境會計要求環境核算與報告對法律的規定做出反映,只要存在推定性義務,就右以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權責發生原則:要求企業當下發生的收入或費用進行核算的原則。
四、環境會計披露的目的
一是受托責任,是指資源受托者負有對資源委托者解釋、說明其活動及結果的義務。委托關系的建立來源兩個方面:環境方面,資源的委托人將環境資源交付受托人使用,并要求受托人承擔起管理、合理利用,并記錄詳細報告的責任。經濟方面,環境會計的目標是向資源的所有者提供資源經營的實際情況。
二是為資源使用者提供決策信息是會計決策有用論的目標。環境會計為使用者正確地判斷和決策提供全面的的環境方面的信息,該信息既是滿足受托責任學的觀點,又要適應決策有用學的理論。
五、環境會計信息的使用者及其需求
一是會計信息主要使用者是投資者,因為投資者要關注企業資本的安全與收益,必會關心環境保護義務,所以投資者應具有良好的環境意識并主動的承擔環境道德責任。
二是銀行發放貸款給債權人必會全面地分析企業的財務狀況,分析各種風險,特別是對社會環境保護的問題是會高度重視的,基本上優先考慮問題的關鍵性支點。
三是作為社會的代表和社會管理者的政府,是自然資源所有權的擁有者。政府的有關部門會通過企業提供的環境會計信息,了解環境的整體情況,并制定與環境相關的法律法規,從而提升人民對環境保護的整體素質。
四是社會人民公眾是環境保護行為好壞的直接對象,環境信息好壞的依據是公眾利益受害或受益。企業的形象取決于對環境的使用和保護情況,只有社會公眾的認可,才會為企業的發展打個堅實的基礎。公眾格外的重視環境的保護,社會團體會利用各種方式來征得社會公眾的認可,進而會促使企業努力改進環境,實現環境信息得以披露的目的。
六、披露質量特征在環境會計信息中的作用
一是相關性:企業會計信息與財務會計報告的經濟決策是相關聯的,是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的首要特性。
二是可靠性:確保信息無偏差、無錯誤,并真實反映質量狀況,此可靠性是會計信息最基本的固有質量特征。信息使用者通過環境報告得到環境信息的真實情況,進而做出客觀的決策。
三是及時性:企業對于已經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應當及時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四是可讀懂性:信息使用者的理解能力和信息本身的清晰度是信息被理解與否的兩個決定性因素。
五是可比性:使用者通過環境會計的這一特性對行業、區域做出比較,了解其真實的情況,從而做出合理的決策。
七、披露環境會計信息的模式
從環境會計信息的披露和環境會計審計信息的披露這兩個體現出環境會計信息是具有多樣化的。循序漸進是我國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措施,我們在披露環境消信的時候必須做內容完整、信息真實、表述清晰。
一是現有報表的拓展模式:增加合適項目到會計報表中,對環境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在做到單獨有效的披露。環境會計信息的內容以反映全部或部分環境支出,保護生態環境所得收益。生產活動所使用的成本都必須在財務狀況說明書中得到揭示,反映出環境保護的影響,對環境的治理做長治久遠。
二是獨立環境會計報告:企業總體的財務狀況、資金流和經營成果在非獨立的環境會計報告中得以反映,但其并不能十分明確地反映出哪此屬于環境問題所引起的則務影響,而且有此環境信息并不能從非獨立的環境會計報告中反映出來,因此有必要編制獨立的環境會計報告作為主表的附表一并對外披露。獨立的環境會計報告并不拘泥于某種形式,因為既包括則務信息又包括非則務信息,可以采取多種表述形式。環境會計報告的內容包括:環境法規執行情況。環境質量情況,具體包括:污染物排放情況。環境治理和污染利用情況。污染治理項目完成數,污染物處理能力,污染物治理設施運行狀況;從事環境治理、檢測、研究的機構和人員情況;污染物回收利用情況,包括對各種污染物回收利用的總量,回收利用的產品產量、產值、收入、利潤等指標;其他污染治理措施和事項,如企業制定的環保規定、職工的環保培訓、本企業取得的環保技術成果等。
參考文獻
[1]孟凡利.《論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及其相關的理論問題》.《會計研究》1999年第4期.
[2]耿建新.《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及其相關問題探討》.《審計研究》2003年第3期.
[3]孟凡利.《環境會計的概念與本質》.《會計研究》1997年第12期.
[4]朱家位.《綠色GDPO與綠色會計》.《經濟問題探索》200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