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純 馬代遠 譚榜憲
【摘 要】 目的:分析年輕女性乳腺癌的臨床及病理特點。方法:選擇66例≤35歲經病理確診并采用免疫組化檢測、手術治療的乳腺癌患者作為研究,分析其臨床及病理資料,并與隨機抽取同期收治的35歲以上的中老年女性乳腺癌66例比較其差異。結果:年輕組在腋窩淋巴結轉移率高于中老年組(P<0.05),病理分期III-IV期患者比例高于中老年組(P<0.05),PR陽性率低于中老年組(P<0.05),Her-2陽性率高于中老年組(P<0.05),選擇保乳手術比例高于中老年組(P<0.05),兩組在病程小于1個月比例、腫瘤直徑大小、病理類型、ER陽性表達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差異。結論:年輕乳腺癌就診時病理分期晚、腋窩淋巴結轉移率高,且較中老年組,年輕組PR陽性率低、Her-2高表達。
【關鍵詞】 年輕;乳腺癌;病理特征;臨床特征
【中圖分類號】R737.9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4)16-0048-02
乳腺癌是女性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好發于中老年婦女,但近年來,乳腺癌發病率有年輕化趨勢[1]。目前多將年齡≤35歲的乳腺癌稱為年輕乳腺癌。本次研究回顧性分析66例≤35歲年輕乳腺癌患者的臨床病理資料,旨在為臨床診治年輕乳腺癌提供指導和依據。
1 臨床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共收治乳腺癌患者923例,其中年齡≤35歲、行免疫組化檢測、手術治療的初診初治的患者共66例,占總病例數7.15%,隨機抽取同期收治66例35歲以上的中老年乳腺癌患者為對照組。年輕組年齡為25~35歲,中位年齡為31歲,中老年組年齡為36~82歲,中位年齡為47歲。
1.2 方法 回顧性分析年輕組、中老年組的臨床資料,分別從患者就診的時間、病理類型、腫瘤直徑的大小、腋窩淋巴結轉移情況、病理分期、免疫組化指標、保乳手術等幾個方面分析患者的臨床及病理特征。患者分期參照AJCC 2002乳腺癌病理分期標準[2]。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對文中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病程 年輕組、中老年組乳腺癌從發病到確診時間分別為1d至7年和2d至4年,年輕組病程在一個月內的比例小于中老年組(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2.2 病理學特征 年輕組病理分期III-IV期比例高于中老年組(P<0.05),腋窩淋巴結轉移率高于中老年組(P<0.05),PR陽性表達率低于中老年組(P<0.05),Her-2陽性表達率高于中老年組(P<0.05),兩組在病理類型、腫瘤直徑大小、ER陽性表達率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2.3 保乳手術 年輕組選擇保乳手術比例高于中老年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3 討論
乳腺癌是女性常見惡性腫瘤之一,近年來,我國的乳腺癌發病率逐漸升高,乳腺癌的發病率有低齡化趨勢。國內文獻報道,年輕乳腺癌占同期乳腺癌的6.6%-13.7%[3],本組資料中乳腺癌小于35歲的患者占同期收治乳腺癌病人的7.15%,與國內年輕乳腺癌發病率基本一致。
研究提示年齡是乳腺癌復發死亡的一個獨立危險因素[4],究其原因年輕乳腺癌誤診率高、發現晚、診斷晚,且較中老年乳腺癌相比,年輕乳腺癌具有較獨特的生物學行為[5]。
年輕乳腺癌臨床癥狀隱匿,易受月經周期的影響,且易于乳腺纖維瘤、乳腺增生混淆,使得年輕乳腺癌在就診時間上較晚[6]。本組資料中,較中老年組,年輕乳腺癌的就診時間小于1個月比例高于中老年組乳腺癌,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可能是與年輕女性逐漸重視乳房健康以及醫療水平的提高有關,但也可能是樣本量小所致。
乳腺癌患者腫瘤大小、腋窩淋巴結轉移率、病理類型、病理分期直接關系患者的預后,文獻報道年輕乳腺癌患者就診時較中老年患者腫瘤體積大,腋窩淋巴結轉移率高,分期晚[7-8]。本次研究中,年輕組腫瘤直徑>5cm比例高于中老年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究其原因,可能是年輕女性逐漸重視乳房健康與乳房自檢,也可能是樣本量小;年輕乳腺癌患者就診時Ⅲ-Ⅳ期(48%)的比例高于中老年患者(27%),腋窩淋巴結轉移率(52%)高于中老年組(3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這與多項報道結果一致。研究提示年輕女性乳房新陳代謝旺盛,血液循環豐富,容易出現淋巴及血道轉移[9],在本組資料中,雖然兩組腫瘤大小無差異,但是腋窩淋巴結轉移率年輕組明顯高于中老年組,這也是年輕組病理分期晚于中老年組的一個重要原因,
雌激素受體ER、孕激素受體PR、人體表皮生長因子受體Her-2基因是乳腺癌的生物學標記物,也是乳腺癌內分泌治療及預后的重要指標,ER、PR陽性患者對內分泌治療敏感,其陽性較其陰性預后較好,Her-2基因陽性與患者不良預后相關。眾多研究表明年輕患者ER、PR低表達比例較高,而Her-2 基因呈高表達[10],本研究中年輕組ER陽性率(59%)低于中老年組(71%),差異雖無統計學意義,但有統計學差異的趨勢,究其原因可能是樣本數較少。PR陽性率年輕組(39%)低于中老年組(64%),Her-2陽性率年輕組(74%)高于中老年組(24%),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
乳腺癌屬于全身性疾病,在病程早期可發生血道轉移,手術大小并不對患者生存率起決定性作用[11]。隨著腫瘤綜合治療的不斷發展,保乳手術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和肯定。在本研究中,年輕組保乳率(20%)高于中老年組(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這提示保乳手術可有效保證患者的生活質量、美容效果,年輕患者保乳意愿更強烈。但保乳術也有一定的適應癥,年齡是選擇保乳術的參考因素。研究發現年齡是影響保乳術后復發的主要危險因素[12],小于35歲組保乳術后局部復發率為大于35歲組的2倍[13],NCCN2007乳腺癌臨床實踐指南指出年齡小于35歲浸潤癌是保乳術的相對禁忌癥,但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且相關生物學指標提示良好預后的年輕患者選擇保乳術是合理的。
綜上所述,年輕乳腺癌具有發現晚、進展快、預后差等特點,早診斷、合理規范的治療是提高年輕乳腺癌生存率的有效措施。我們還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年輕乳腺癌的病理臨床特點及預后相關因素,以期對乳腺癌的合理規范化系統治療提供理論依據。
參考文獻
[1]Christinat A, Di Lascio S, Pagani O. Hormonal therapies in young breast cancer patients: when, what and for how long?[J]. J Thorac Dis,2013,7(5):36-46.
[2]谷銑之,殷蔚伯,余子豪.腫瘤放射治療學[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7:1168.
[3]王聆宇,汪靜.年輕女性乳腺癌 200 例臨床及病理特點分析[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09,13(8):8-11.
[4]Cancello G,Maisonneuve P,Rotmensz N,et al. Prognosis and adjuvant treatment effects in selected breast cancer subtypes of very young women ( < 35 years) with operable breast cancer[J]. Ann Oncol,2010,21( 10): 1974- 1981.
[5]Sidoni A, Cavaliere A, Bellezza G,et al. Breast cancer in young women: 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and biological specificity[J].Breast,2003, 12( 4): 247-250.
[6]吳惠曉. 保乳術后年輕女性乳腺癌患者心理干預的護理觀察[J].海南醫學, 2011, 22( 3): 148 ~ 149.
[7]呼群,張嘉玲,蘇烏云,等.年輕與中老年女性乳腺癌病理特征對照研究[J].內蒙古醫學雜志 2011 43(3):294-297.
[8]劉勝春 吳凱南.青年乳腺癌 282 例臨床分析[J].重慶醫學 2005,34(12):1789-1790.
[9]李梅芳,何建蓉,沈坤煒,等. 不同年齡段乳腺癌患者的臨床病理特點[J]. 中華乳腺病雜志(電子版), 2010,4(5):172-173.
[10]張德才,張景華,汪萍,等.C-erbB2、PCNA、ER、PR在126例乳腺癌中的表達及臨床意義[J].現代腫瘤醫學2009,17(10):1874-1877.
[11] 韋忠恒,浦澗,韋建寶,等.乳腺癌保乳手術與改良根治術的臨床對策研究[J].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06,23( 1): 80-81.
[12]Arvold ND,Taghian AG,Niemierko A,et al.Age,breast cancer subtype approximation,and local recurrence after breast-conserving therapy[J].J Clin Oncol,2011,29(29):3885-3891.
[13]Bauer K R, Brown M, Cress R D,etal. Descriptive analysis of estrogen receptor (ER)-negative, pro-gesterone receptor (PR)-negative, and
HER-2 negative invasive breast cancer, the so-called triple-negative phenotype[J].California cancer Registry. Cancer,2007,10(5)9:1721-1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