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延青


[摘要] 目的 探討膿毒癥患者CD4+CD25+調節性T細胞(Treg)的水平與細胞免疫的關系。 方法 以2013年7月~2014年6月浙江省溫嶺市第一人民醫院收治的膿毒癥患者53例為觀察組。將觀察組患者按病情分為膿毒癥組(18例)、嚴重膿毒癥組(21例)、膿毒癥休克組(14例);按28 d預后情況分為死亡組(16例)和存活組(37例)。另選取25名健康者為對照組。用流式細胞儀檢測CD4+CD25+Treg及T細胞亞群水平并進行組間比較。 結果 CD4+CD25+Treg表達率:膿毒癥休克組>嚴重膿毒癥組>膿毒癥組>對照組,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CD3+、CD4+和CD4+/CD8+水平:膿毒癥組>對照組>嚴重膿毒癥組>膿毒癥休克組,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CD8+水平各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死亡組CD4+CD25+Treg表達率明顯高于存活組(P < 0.05);CD3+、CD4+、CD4+/CD8+水平明顯低于存活組(P < 0.05);CD8+水平兩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 結論 膿毒癥患者Treg細胞水平增高,可能導致T淋巴細胞亞群水平降低,在預測患者預后方面有一定作用。
[關鍵詞] 膿毒癥;細胞免疫;CD4+CD25+調節性T細胞
[中圖分類號] R39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5)01(c)-0007-05
膿毒癥(sepsis)是感染導致的炎癥反應綜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膿毒癥造成多器官功能衰竭是嚴重創傷患者死亡的主因之一。已往研究認為,膿毒癥是過度炎性反應的一系列綜合征,也就是機體自身滅活病原體的免疫機制被過度激活,導致炎性反應失控,從而引起機體自身損傷,導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對膿毒癥發病機制的深入探索揭示,除了病原菌及其毒素對正常組織的侵害之外,機體自身免疫功能失衡也在膿毒癥的發病及進展中也起著重要作用[1]。免疫亢進與免疫抑制兩種病理狀態同時存在,加劇了膿毒癥的進展。近年研究發現,機體中存在著CD4+CD25+調節性T細胞(Treg細胞)。膿毒癥患者Treg水平升高,從而啟動免疫抑制效應,誘發T淋巴細胞過度凋亡,這正是膿毒癥患者免疫功能紊亂的發生機制[2]。本研究檢測了膿毒癥患者Treg細胞與T細胞亞群水平,分析兩者的相關性及與膿毒癥患者病情與預后的關系,現總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7月~2014年6月在浙江省溫嶺市第一人民醫院(以下簡稱“我院”)治療的膿毒癥患者53例為觀察組。納入標準:符合國際膿毒癥定義會議制訂的診斷標準。排除標準:①患有自身免疫系統疾病;②急性腦卒中;③心肌梗死;④病毒性肝炎;⑤HIV感染;⑥入院前3個月內使用過激素或免疫抑制劑者。入選患者男31例,女22例;年齡31~69歲,平均(58.52±13.46)歲。疾病構成:消化道穿孔破裂術后21例;膽囊壞死及重癥膽管炎12例;腸梗阻術后9例;肺部感染11例。選取25名健康者為對照組,男15例,女10例;年齡32~65歲,平均(56.25±14.62)歲。將觀察組患者按疾病嚴重程度分為膿毒癥組(18例)、嚴重膿毒癥組(21例)、膿毒癥休克組(14例);按28 d預后情況分為死亡組(16例)和存活組(37例)。
1.2 方法
1.2.1 一般監測指標 監測記錄血乳酸水平、氧合指數;評估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評分(APACHEⅡ評分)。血乳酸水平檢測儀器為美國雅培I-Stat血液分析儀。抽取動脈血1 mL,應用電極法測定血乳酸值。氧合指數通過測定動脈氧分壓后計算得出(氧合指數=動脈氧分壓/吸入氧濃度)。APACHEⅡ評分包括急性生理評分、年齡評分、慢性健康評分三部分,總分0~71分。
1.2.2 試驗指標 符合膿毒癥診斷標準的患者于入選當天采肘靜脈血10 mL,4 h內應用流式細胞儀檢測CD4+CD25+Treg及T細胞亞群水平。另25名例健康者作為對照組同期進行試驗。
試劑與儀器:異硫氰酸熒光素(FITC)標記的小鼠抗人CD25單抗,藻紅蛋白(PE)標記的CD4單抗,CD25同型陰性對照試劑,CD4-FITC/CD8-PE/CD3-PE-CYS試劑(美國Beckman-Coulter公司),細胞膜滲透性試劑盒(美國eBioscience公司)。流式細胞儀(美國Beckman-Coulter公司)。
CD4+CD25+Treg檢測:將25 μL抗凝全血加入試管中,再添加5 μL CD25-FITC與5 μL CD4-PE,混勻并在室溫環境下避光反應15 min,添加500 μL溶血劑,放置于37℃水浴箱中保存10 min,然后上流式細胞儀檢測。T細胞亞群檢測:取100 μL全血,采用全血流式細胞儀三色標記法(直接免疫熒光標記法),確定CD3+、CD4+、CD8+并計算CD4+/CD8+。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數據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組間兩兩比較采用LSD-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各組一般臨床資料比較
不同病情患者各指標比較:血乳酸水平、APACHEⅡ評分,膿毒癥休克組>嚴重膿毒癥組>膿毒癥組(P < 0.05);氧合指數,膿毒癥組>嚴重膿毒癥組>膿毒癥休克組(P < 0.05)。見表1。
不同預后患者各指標比較:存活組血乳酸水平、APACHEⅡ評分低于死亡組(P < 0.05);存活組氧合指數高于死亡組(P < 0.05)。見表2。
2.2 各組CD4+CD25+Treg表達率與T細胞亞群水平比較
不同病情患者各指標比較:CD4+CD25+Treg表達率,膿毒癥休克組>嚴重膿毒癥組>膿毒癥組>對照組(P < 0.05);CD3+、CD4+和CD4+/CD8+水平,膿毒癥組>對照組>嚴重膿毒癥組>膿毒癥休克組(P < 0.05);CD8+各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3。
不同預后患者各指標比較:死亡組CD4+CD25+Treg表達率明顯高于存活組(P < 0.05);CD3+、CD4+、CD4+/CD8+明顯低于存活組(P < 0.05);CD8+兩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4。
2.3 各指標相關性分析
膿毒癥患者CD4+CD25+Treg表達率與APACHEⅡ評分呈正相關(r=0.793,P < 0.05);與血乳酸水平呈正相關(r=0.627,P=0.01);與CD4+/CD8+呈負相關(r=-0.623,P < 0.05)。
3 討論
3.1 促炎/抗炎反應失衡促進膿毒癥發病的機制
膿毒癥的本質是機體對感染的過度免疫反應。目前認為促炎反應/抗炎反應動態失衡在膿毒癥的發生發展中起重要作用。促炎/抗炎反應過程可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炎癥反應綜合征期。此時期的顯著特征是細胞免疫狀態呈增高趨勢,主要為大量產生TNF-α、IL-1β等前炎癥細胞因子,使機體的炎性反應被充分激活,導致單核細胞急劇增殖,同時活性水平增高,分泌TNF-α、IL-1、IL-6、IL-8、IL-12等細胞因子,誘導抗原性T淋巴細胞活化。TNF-α、IL-1 和 IL-6也是膿毒癥早期的促炎因子,可以通過促進自由基、緩激肽、組胺等產生,激活補體等,加重膿毒癥患者的組織損傷[3]。另外,在膿毒癥患者的促炎反應還表現為前列腺素E2(PGE2)和轉化生長因子-β(TGF-β)合成增多,對機體的免疫功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4]。
第二個階段是代償性抗炎反應期。激發炎癥反應綜合征之后,隨著膿毒癥促炎反應發展,在膿毒癥的后期,機體啟動代償性抗炎反應,進入免疫抑制狀態,嚴重者甚至出現免疫麻痹,其典型表現是CD4+ T淋巴細胞以及B淋巴細胞不斷出現凋亡,而且增殖能力明顯降低,其造成的免疫抑制是膿毒癥病理生理機制的關鍵環節,使機體對病原體的易感性明顯增加。同時,在機體的負向調控機制中,細胞因子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IL-10是由多種細胞(如單核細胞、T細胞、B細胞、肥大細胞等)分泌的抗炎細胞因子,是機體重要的免疫調節因子,作為抗炎因子主要對單核/巨噬細胞發揮影響,抑制巨噬細胞的黏附、激活。隨著IL-10等抗炎細胞因子水平升高以拮抗過度產生的前炎癥細胞因子,而前炎癥細胞因子水平明顯降低,導致機體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抗感染的功能嚴重受損,成為病情進一步惡化的主要原因。研究證實,IL-10水平升高被認為與膿毒癥時免疫功能紊亂相關[5]。有報道顯示,應用相應的抗原和IL-10反復刺激可以抑制細胞因子,誘導特異性調節性T淋巴細胞增殖、克隆,從而發揮免疫抑制作用。
3.2 Treg細胞對膿毒癥免疫功能的影響
在動物和人類膿毒癥患者中,均被證實發生了大量CD4+T淋巴細胞和B淋巴細胞凋亡。秦慶華[6]指出,大約1/2由于膿毒癥致死的患者表現為淋巴細胞的凋亡增加,雖然未發現CD8+T淋巴細胞等的數量出現明顯減少,但CD4+T淋巴細胞和B淋巴細胞濃度均顯著降低。由于淋巴細胞的大量凋亡,使活化的T淋巴細胞不斷被清除,這誘導了T淋巴細胞的克隆無反應性,導致其對抗原刺激失去反應,無法對抗病原體的侵襲,并且分泌細胞因子的能力也明顯受到抑制。伴隨著淋巴細胞大量凋亡的還有樹突狀細胞,后者是功能最強的抗原遞呈細胞,其凋亡使細胞的抗原遞呈能力明顯受損,進而引起CD4+T淋巴激活功能障礙,進一步加劇了機體的免疫功能異常反應。
CD4+CD25+Treg是1995年Sakaguchi等在小鼠體內發現的,其在正常人和小鼠外周血CD4+T細胞中的含量占1%~2%,主要特征性表達CD25(IL-2受體的A鏈),具有分泌IL-10與PGE2的功能,是一類重要的免疫抑制細胞,廣泛參與多種免疫調節機制。近年來較多研究表明,CD4+CD25+Treg在膿毒癥復雜的免疫調節中發揮著對細胞免疫的抑制作用,可影響機體的天然免疫和獲得性免疫。盛志勇等[7]認為,膿毒癥患者機體的免疫反應傾向于Th2型,Th2型細胞因子生成增多而Th1型細胞因子產生減少,明顯損害了機體的細胞免疫功能。Treg可以抑制CD4+/CD8+T淋巴細胞功能,介導Th1向Th2反應漂移,調節促炎、抗炎介質水平,下調樹突狀細胞表面共刺激分子的表達,影響免疫細胞如單核巨噬細胞、中性粒細胞的凋亡和增殖,特別是誘導T淋巴細胞的凋亡[8]。研究表明,Treg細胞水平與膿毒癥的發病存在密切關系,膿毒癥發病時Treg水平明顯升高。在膿毒癥患者中,CD4+CD25+Treg升高在死亡者中多見,提示CD4+CD25+Treg在某種程度上能夠表現膿毒癥患者病情的嚴重程度,能夠為預測患者的預后提供依據[9]。Zhang等[10]從基因水平證實上述結論,其研究發現,膿毒癥患者Treg細胞的特異性標志Foxp3 mRNA明顯增多。Hein等[11]研究報道膿毒癥患者Treg水平與ASPs Ⅱ及乳酸水平存在負相關。
本研究結果顯示,CD4+CD25+Treg表達率:膿毒癥休克組>嚴重膿毒癥組>膿毒癥組>對照組;膿毒癥組CD3+、CD4+和CD4+/CD8+明顯高于對照組,嚴重膿毒癥組和膿毒癥休克組CD3+、CD4+、CD4+/CD8+則顯著下降。相關性分析表明:膿毒癥患者CD4+CD25+Treg表達率與APACHEⅡ呈正相關,與乳酸水平呈正相關,與CD4+/CD8+呈負相關。T細胞亞群CD3+、CD4+、CD8+是機體的免疫功能狀態的重要指標。Inoue等[12]研究發現,采用干預措施減少CD4+和CD8+的凋亡,能夠改善膿毒癥的生存率。這說明隨病情加重,膿毒癥患者Treg水平呈上升趨勢,從而加劇免疫無反應狀態。有關Treg誘導淋巴細胞凋亡的機制,可能有以下多種不同的途徑:①IL-2是細胞增殖信號,在T淋巴細胞增殖過程中起著重要的激活作用。Treg細胞上的CD25能夠與效應細胞競爭結合IL-2,使IL-2無法正常發揮增殖信號功能[13]。②Treg細胞能夠誘導IL-10水平的升高,從而發揮免疫抑制效應。③Treg細胞能夠激活FAS和FASL,通過Caspase級聯反應,誘發T細胞彼此殺傷或直接凋亡。④Treg細胞經TCR介導的信號刺激活化后,能導致免疫亢進轉向免疫抑制。隨著膿毒癥病情的加重,Treg數量增加,免疫抑制加劇,最終導致患者免疫麻痹,甚至死亡。已有研究表明,通過使用胸腺肽,誘導和促進T淋巴細胞的分泌與成熟,能夠有效提高IL-2的活性及受體表達水平,從而對膿毒癥的免疫抑制產生刺激作用,逆轉其免疫抑制狀態,尤其是對于輕中度的免疫抑制狀態能夠通過上述治療取得良好效果,而重度免疫抑制者經過較長時間持續治療也能夠獲益[14]。進一步證明免疫抑制的形成與改善是影響患者預后的重要因素。
綜上所述,臨床上對膿毒癥患者檢測Treg水平能夠反映患者的細胞免疫狀態,對患者的預后有一定預測作用。但由于目前相關的臨床研究還較少,其確切的調控機制還有待進一步深入探討。由于膿毒癥患者的免疫失衡涉及各種細胞因子及炎癥介質,而且與神經、內分泌因素的調節作用存在密切關系,因此,僅分析某幾種細胞或細胞因子的相關性,不可能全面了解其根本的發病機制。隨著對Treg細胞的免疫調節功能認識的日益深化,對膿毒癥的臨床干預的切入點將會越來越多,從而為防治膿毒癥及其他感染性疾病提供可靠的新手段。
[參考文獻]
[1] 姚詠明,祝筱梅.細胞調亡在膿毒癥免疫紊亂中作用及其調控途徑的思考[J].中華創傷雜志,2012,28(10): 867-870.
[2] 邵敏,劉寶,王錦權,等.膿毒癥患者CD4+CD25+調節性T細胞檢測的臨床意義[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31(4):8-10.
[3] 黃建寶,張新萍,羅海燕,等.IL-6、IL-10、TNF-α 在膿毒癥患兒肝損害中的作用[J].臨床兒科雜志,2012,30(1):15-17.
[4] 王鹿杰,薛慶亮,劉杜姣,等.膿毒癥機體免疫變化及治療的研究進展[J].臨床肺科雜志,2013 ,18(2):325-327.
[5] Delano MJ,Thayer T,Gabrilovich S,et al. Sepsis induces early alterations in innate immunity that impact mortality to secondary infection [J]. J Immunol,2011,186(1):195-202.
[6] 秦慶華.調節性T細胞促效應T細胞凋亡在膿毒癥免疫抑制中的作用及機制研究[D].廣州:南方醫科大學,2013.
[7] 盛志勇,姚詠明.加強對膿毒癥免疫功能障礙及其監測的研究[J].解放軍醫學雜志,2011,36(1):8-10.
[8] 姚詠明.關注調節性T細胞在膿毒癥中的免疫學意義[J].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09,18(2):117-119.
[9] 張麗娜,吳鐵軍,劉志軍.膿毒癥患者血中CD4+CD25+調節性T細胞水平檢測的臨床意義[J].中國呼吸與危重監護雜志,2010,9(4):416-418.
[10] Zhang Y,Yao YM,Huang LF,et al. The potential effect and mechanism of high-mobility group box 1 protein on regulatory T cell-mediated immunosuppression [J]. J Interferon Cytokine Res,2011,31(2):249-257.
[11] Hein F,Massin F,Cravoisy-Popovic A,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D4+CD25+CD127- regulatory T cells and inflammatory response and outcome during shock states [J]. Crit Care,2010,14(1):132-142.
[12] Inoue S,Bo L,Bian J,et al. Dose-dependent effect of anti-CTLA-4 on survival in sepsis [J]. Shock,2011,36(1):38-44.
[13] Jiang LN,Yao YM,Sheng ZY. The role of regulatory T cell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sepsis and its clinical implication [J]. J Interferon Cytokine Res,2012,32(8):341-349.
[14] 周琴,郭光云.重度膿毒癥患者的免疫增強治療臨床研究[J].中國醫藥導報,2011,8(31):54-59.
(收稿日期:2014-09-30 本文編輯:程 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