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麟 余洋 張燕 王奕 余麗君

[摘要] 目的 研究電話隨訪實施健康教育對提高腦卒中患者滿意度的影響。 方法 采用隨機對照研究的方法,選取2013年7月1日~9月30日在陜西省寶雞市某三甲醫院神經內科接受治療的97例腦卒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研究組48例,對照組49例。研究組患者出院后接受護士電話隨訪,對照組患者出院后未接受護士電話隨訪。3個月后進行患者滿意度調查。通過問卷調查,將兩組患者后遺癥治療的認知與態度特征指標進行χ2檢驗,分別計算兩組患者用藥指導、康復鍛煉、生活護理、復診指導、心理護理五個維度上患者滿意度得分,并將兩組資料從每個維度上進行成組設計資料的t檢驗。 結果 研究組中認為需要堅持長期后遺癥治療的患者占95.83%,而對照組的比例是81.63%,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863,P < 0.05)。研究組中認為患者家庭應該參與后遺癥治療方案制訂的患者占97.92%,而對照組的比例是79.59%,兩組比較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χ2=8.098,P < 0.01)。研究組患者滿意度得分在用藥指導、康復鍛煉、生活護理、復診指導、心理護理五個維度上分別為(96.21±13.15)、(94.01±16.82)、(95.84±10.19)、(92.79±9.53)、(95.74±12.75)分,而對照組分別為(85.64±9.87)、(81.10±13.62)、(82.03±11.75)、(80.20±11.03)、(80.23±16.93)分,兩組比較差異均有高度統計學意義(均P < 0.01)。 結論 通過有效的電話隨訪實施護理健康教育,更加深了患者對腦卒中長期治療的信念,也提高了家庭的支持力度,降低疾病復發和再住院率,促進腦卒中疾病治療及康復的發展。
[關鍵詞] 電話隨訪;健康教育;腦卒中;滿意度
[中圖分類號] R47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5)01(c)-0151-04
腦卒中分為缺血性腦卒中和出血性腦卒中,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病。患者多遺留有偏癱、失語、口眼歪斜、吞咽困難、認知障礙、情緒障礙等多種功能障礙,由于患者日常獨立生活的能力受到影響,導致生活質量大大降低[1]。其病程長、并發癥多、康復困難,給社會、家庭和個人帶來沉重的負擔。其中,缺血性腦卒中約占腦卒中的85%。我國每年有200萬的缺血性腦卒中新發病例,死亡約120萬,存活的患者中,超過65%的患者留下了不同程度的殘疾腦梗死[2]。我國的腦血管病醫療體系有三級:急癥醫院病房內早期治療、康復中心或綜合醫院康復科病房的恢復期治療及社區層面的后遺癥期治療。2011年原衛生部出臺的《綜合醫院康復醫學科建設與管理指南》規定二級及以上綜合醫院應按標準獨立設置科室開展康復醫療服務,但是由于社區衛生服務發展滯后,社區層面的腦卒中后遺癥期護理相對欠缺,影響了患者的治療和康復[3]。電話隨訪是利用信息化工具,在護士和家庭成員之間建立起有目的的互動,提高患者服藥和治療的依從性,及時處理并發癥是一種由醫院走向社會且可以節省人力資源的延伸訪視形式[4]。將電話隨訪實施護理延伸服務運用于腦卒中患者的健康教育中,將用藥指導、康復鍛煉、生活護理、復診指導、心理護理延伸到患者家中,提高了患者治療及康復的效果,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也有明顯的改善[5]。本研究采用電話隨訪實施健康教育,效果顯著。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3年7月1日~9月30日在陜西省寶雞市某三甲醫院神經內科接受治療、意識清醒、認知力良好的100例腦卒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選擇符合納入標準的研究對象97例,其中研究組48例,對照組49例,其中在研究組中排除的2例患者均因為病情反復再次住院治療,而對照組排除的1例患者是因為死亡。研究組男24例(50%),女24例(50%);年齡50~<60歲29例(60%),≥60歲19例(40%);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33例(69%),初中以上15例(31%)。對照組男24例(49%),女25例(51%);年齡50~<60歲28例(57%),≥60歲21例(43%);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35例(71%),初中以上14例(29%)。兩組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腦卒中的診斷依據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通過的診斷標準[6]。
1.3 排除標準
①無神經功能缺損的患者,即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為0分;②由于死亡、遷移等原因無法取得聯系的患者;③病情反復再次住院治療的患者;④自行改變治療方案的患者;⑤參與臨床藥物或器械試驗的患者。
1.4 方法
研究組患者出院后護士在原有治療的基礎上進行系統的電話隨訪,3個月后進行患者滿意度調查。對照組患者護士未進行電話隨訪,僅在出院時做患者滿意度調查。調查問卷包括兩部分:第一部分為腦卒中患者對電話隨訪實施健康教育的態度和認知特征。第二部分為自行設計的腦卒中患者滿意度調查表,內容包括用藥指導、康復鍛煉、生活護理、復診指導、心理護理五項內容,每項評分為很滿意(5分)、滿意(4分)、一般(3分)、不滿意(2分)、很不滿意(1分)。每個項目分值的平均分乘以20換算成標準分,每項標準分的滿分為100分。隨訪人員兩名,具備神經內科臨床經驗及護理管理知識,有良好的溝通能力。對于護理問題不能解決的,隨訪人員應向患者說明并記錄下患者資料,反饋回病區,保證患者問題能得到有效解決。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包進行數據分析。對于腦卒中患者對后遺癥治療的認知與態度特征的分類變量資料采用率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及χ2檢驗,對腦卒中康復及后續治療滿意度得分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描述性統計分析及成組設計資料t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腦卒中患者對后遺癥治療的認知與態度特征分析
將研究組和對照組的腦卒中患者后遺癥治療的認知與態度特征做χ2檢驗,結果見表1。在患者認為后遺癥治療對功能恢復是否有幫助的問題上,研究組與對照組患者構成比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表明無論是研究組還是對照組患者對腦卒中后遺癥治療的態度都是積極的,均有強烈的愿望。研究組中認為需要堅持長期后遺癥治療的患者占95.83%,而對照組的比例是81.63%,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研究組中認為患者家庭應該參與后遺癥治療方案制訂的患者占97.92%,而對照組的比例是79.59%,兩組比較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 < 0.01)。提示通過電話隨訪實施健康教育,研究組患者對腦卒中康復治療態度轉變明顯。電話隨訪實施健康教育加深患者對腦卒中長期治療的信念,同時也提高了家庭的支持力度。
2.2 患者對腦卒中康復及后續治療滿意度比較
分別計算研究組與對照組用藥指導、康復鍛煉、生活護理、復診指導、心理護理五個維度上患者滿意度得分,并將兩組資料從每個維度上進行t檢驗,結果見表2。兩組五個維度資料比較,差異均有高度統計學意義(均P < 0.01),說明電話隨訪實施護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腦卒中患者康復和后續治療的滿意度,使患者掌握了更多的疾病知識、基本的護理方法、預防復發應有的健康行為方式,使患者在出院后的康復得到了有效的保障。
3 討論
電話隨訪實施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腦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所謂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是指人們為獨立生活而每天必須反復進行的、最基本的、具有共同性的身體動作群,即進行衣、食、住、行、個人衛生等的基本動作和技巧[7]。腦卒中患者由于神經功能缺損,骨骼肌肉系統活動障礙,表現為活動能力下降甚至缺失[8]。護士通過電話隨訪指導患者進行日常生活活動訓練,來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有利于幫助患者樹立較強的自我效能信念[9]。
電話隨訪是護理延伸服務的一種形式,有利于將住院護理服務延伸到患者的家庭及社區,是對患者轉移期間健康問題和健康需求的重視與解決,強調住院護理計劃和出院護理指導的連貫性和協調性,為患者和家屬提供健康教育,從而帶動患者的社會支持力量,對于預防患者疾病的復發及后期患者的生活方式改善提供咨詢與指導[10]。通過電話隨訪實現了護士與患者之間的有效溝通,使患者充分信任醫務人員,增加了患者對病情恢復的信心,提升了護理服務職能,將患者在住院期間的不滿意有效化解,充當了“滅火器”的作用[11]。同時,通過電話隨訪,使患者感受到護士態度親切和藹,保證了良好的服務態度,維護了護士白衣天使的形象,提升了管理職能。將電話隨訪作為實施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工程一項具體措施,切實地把患者滿意不滿意作為醫院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以患者為中心,以質量為核心,從根本上提高服務水平,培育患者的忠誠度[12]。電話隨訪指導患者心理護理,帶動患者的社會支持力量。充分發揮社會支持系統的功能,增強家庭和社會對患者的關心,能幫助患者恢復自信,穩定治療效果[13]。社會支持來源于家庭及親屬。疾病康復期間,很多腦卒中患者由于有睡眠障礙,其得不到應有的理解和支持,并且患者發病常導致家屬心理負擔逐漸加重。患者心理功能的缺陷無法補償導致患者心理健康狀況低下[14]。干預組患者出院后通過電話隨訪,家屬的理解、支持、關愛,患者對社會支持的主觀感受性得到提高,消除疑慮,接納別人的幫助,強化了治療信念,樹立了康復的信心。
3.1 腦卒中電話隨訪健康教育的意義和策略
根據腦卒中病程長、康復困難的疾病特點,需要醫院、家庭、社會合作與支持,開展電話隨訪可以有效提高治療效果,促進患者康復,降低患者的再次入院率[15]。研究資料表明,絕大多數患者及照顧者希望出院后能得到專業的護理[16]。在目前腦卒中社區康復未全面推行的情況下,很多出院的患者在家中康復,遇到難題時不知道如何解決,路程遠、花費時間又成了患者去醫院掛號看病的限制因素,因此康復作用在腦卒中患者全病程的干預中仍然非常重要。電話隨訪實施護理健康教育將系統的醫療服務從醫院延伸到患者家中,形成參與式的醫患模式,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17]。為了能更好地促進腦卒中康復治療與疾病恢復成為一個整體,在護理健康教育中結合患者本人對健康的需求、家庭背景、收入狀況,提高家庭的參與度,保證治療效果,降低疾病復發和再住院率,從而在醫療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提高了醫院神經內科及康復科病床周轉率,促進了腦卒中疾病治療及康復的發展。
電話隨訪是鼓勵患者積極參與腦卒中“照護性”活動的措施。所謂“照護性參與”指患者為促進自我安全和健康,參與到其疾病診療過程中各種“照護性”活動的行為[18]。護士通過電話隨訪指導腦卒中患者自我健康監測、配合治療、功能鍛煉、心理調試和調整生活方式等照護性護理活動,保證患者在最佳的治療時間內得到有效的治療。護士結合不同病情患者介紹腦卒中后遺癥治療的護理重點。利用電話對腦卒中患者康復鍛煉及用藥進行指導。結合臥床患者常見的并發癥,通過電話溝通指導其預防措施。如定時翻身、叩背指導預防肺部感染及壓瘡;偏癱肢體關節活動及肌肉按摩預防靜脈血栓形成;指導偏癱肢體良姿位的擺放有效預防偏癱肢體的攣縮畸形;吞咽障礙患者以喂流食,忌食塊狀食物,預防窒息發生;言語障礙患者指導發音訓練。電話指導對腦卒中患者翻身、叩背、換尿布、喂飯等基本的生活護理,滿足腦卒中患者后遺癥治療的需要,增強了患者的心理安全感和疾病恢復的信心。在熟悉電話隨訪溝通內容的基礎上,注意聆聽患者的反饋,而非簡單的健康宣教,給對方充分的思考時間和機會,確保傳遞知識的可接受性。在腦卒中患者出院后保持信息的充分和通暢,保證患者出院后的照護知情。例如,護士在患者用藥前告知其名稱、作用、用法等,術后飲食指導、康復指導等。照護知情使患者產生了一種被尊重的愉悅心情,構建了和諧醫患關系,有利于家屬對病患的支持,體現了醫方對腦卒中患者的關懷。電話隨訪解決了患者的重點問題,了解了患者的治療效果,保證護理服務質量的提高。電話隨訪實施健康教育使醫院的護理醫療知識延伸至每個腦卒中家庭,使患者及家庭成員得到了良好的護理及醫療指導。家屬支持使患者感受到家人的精神鼓勵、經濟保障、營養調理等支持,有利患者主動參與、積極配合治療。電話隨訪是護患互動的有效方式,患者信任護方、信息充分、交流通暢、獲得支持,降低了腦卒中的再發率及卒中后的并發癥,減少了腦卒中家庭的負擔,得到了腦卒中患者及家庭成員的認可及感激,從而提高了患者對醫療的滿意度。通過實施電話隨訪也迫使護理人員不斷更新專業知識,把握腦卒中患者家庭醫療的需要,并給予具體、合理、有效的指導,使得電話隨訪這種健康教育方式在腦卒中患者康復過程中有廣泛的實際指導性。因此,電話隨訪對提高患者社會支持水平、提高治療效果、降低復發率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3.2 研究局限及對后續研究的啟示
電話隨訪使得腦卒中出院患者能在住院治療后的恢復期中得到持續的衛生保健,目的是讓患者能夠正確認識自身疾病,促進康復,提升生活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本研究依然存在局限性,其主要從患者的視角進行探索,未廣泛涉及和體現患者所受醫務人員、衛生系統、社會系統的影響。在后續研究中,綜合各方面的影響因素,完善理論體系,以增加其理論的科學性和實踐的指導性。
[參考文獻]
[1] 徐江華,胡慧,王寧.腦卒中患者自我效能感的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14,49(1):87-90.
[2] 馬磊,楊紅榮,江一峰.缺血性腦卒中單病種質量管理在不同等級醫院實施效果研究[J].中國醫院管理,2012,32(8):25-27.
[3] 王喬,潘習龍.二級綜合醫院腦卒中康復服務患者滿意度調查分析[J].中國醫院管理,2013,33(4):54-56.
[4] 謝鳳蘭,成守珍.電話隨訪實施延續護理對提高護理滿意度的效果[J].中國醫院管理,2013,33(4):52-53.
[5] 元艷平,沈振明.電話回訪機制在重性精神障礙全病程綜合干預中的應用[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3,21(1):15-16.
[6] 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1995)[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 29(6):381-383.
[7] 中國行為醫學科學編輯委員會.行為醫學量表手冊[M].北京:中華醫學電子音像出版社,2005.
[8] 梁蝴蝶,李靜,李小靜.等.腦卒中病人自我效能影響因素調查[J].護理研究,2011,25(12B):3227-3228.
[9] 周群,蔣運蘭,王艷橋,等.腦卒中恢復期病人自我效能水平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護理研究,2012,26(11A):2901-2903.
[10] 蔣菊芳,張紫娟,蔡燕,等.護理延伸服務降低酒精所致精神障礙患者復飲的效果[J].中華護理雜志,2014,49(5):556-559.
[11] 齊玉華,趙麗.電話回訪:提升醫療服務質量的有益嘗試[J].管理論壇,2010,19(5):388-390.
[12] 王立新,李國強,徐福琴,等.我院“三級電話回訪”工作機制的建立與實施[J].中華醫院管理,2012,32(8):77.
[13] 姚立群,張敏,林朝芹,等.糖尿病連續性護理的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12,47(6):568-570.
[14] 孫彬彬,李志方,白國剛,等.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臨床路徑管理模式的優化及實踐[J].中國醫院管理,2014,34(4):44-45.
[15] 張美娟.淺談對出院病人回訪在醫院服務中的作用[J].中華現代護理學雜志,2005,10(2):952-953.
[16] 郭燕紅,焦靜,鄭旭娟.全國24省市住院病人對護理工作滿意度的調查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08,43(4):293-294.
[17] 楊紅榮,江一峰,王為珍.新發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實施單病種質量管理的預后評價[J].中國醫院管理,2011, 31(9):15-17.
[18] 葉旭春,劉朝杰,劉曉虹.基于扎根理論的互動式患者參與患者安全理論框架構建的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14,49(6):645-649.
(收稿日期:2014-08-13 本文編輯:衛 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