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媛媛
大連職業技術學院
雨后會有彩虹
——家庭突發事故案例
柳媛媛
大連職業技術學院
片段一:
2013年9月23日與學生談心的時候,了解劉某來自葫蘆島市建昌縣雷家店鄉,家中有四口人,主要的經濟來源是靠母親在附近的工廠打工,在家的時候一般和母親交流較多,很少和父親交流,父親因身體原因不能干重活,哥哥在上海工作,現已結婚,因上海的房價很高,只能租房子住。
片段二:
2013年11月的某一天晚上,輔導員的電話忽然響起,電話里面傳來哭泣的聲音“導員,我媽突然去世了,我要馬上趕回家”;“恩,我知道了,路上注意安全,到家給我回個短信,學校這邊的事情我們會幫你處理的。”簡短幾句話之后,我的心情不能平復。第二天上班之后,我把這件事情向主管學生工作的書記說明,同時,書記建議我在學生回來之后,找她談談。
片段三:
劉某返校之后,寢室同學反饋不愿與寢室同學交流,每天晚上給父親打完電話之后,都會偷偷的走出寢室,回來之后眼睛是紅腫的。在一次見到劉某的時候,是7天后,我們相約在教室里,當我們面對面的坐下來的時候,孩子的情緒就崩潰了,哭的特別厲害。面對哭泣不止的孩子,我深刻地感受到學生在生活重壓下孩子般的迷茫和脆弱,我意識到自己遇到了棘手的難題。
片段四:
2013年11月的某一天,輔導員主動約劉某談話,本次談話進行的比較順利,孩子的情)比較穩定,本次談話輔導員分享了自己在初三、高三、大三親屬去世時候的心情,以及怎樣自我調節并且走出那段時光的經歷。同時劉某也說出自己目前的狀況,也在努力的慢慢的接受目前家里遇到的困難。
(一)及時上報,及時匯總
事件發生后,及時向領導匯報該事件,并根據劉某的家庭經濟情況以及事件的嚴重程度,從學院的角度給學生一定的資助。
(二)通過深入多角度談話,使其訴說和釋放內心的痛苦和壓力
因為親人的死亡使人有一種被拋棄感,與內心世界連接的客體的消失,會帶來無助感。劉某因母親去世,沉浸在悲痛中并自我封閉起來。
該生回到學校之后,考慮她內心的感受,每次談話都選在沒有他人在場之處。以一個老師和姐姐的身份、語氣和她談話,尤其是第一次談話,該生哭的很厲害,以至于我們的談話根本沒有辦法進行,而作為老師的我對她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是“哭吧,哭出來會好受些”。為了穩住孩子的情緒,我沒有急于勸她不要哭,也沒有急于做思想工作和給她激勵打氣。多次談話之后,悲傷的情緒已經不占主導,逐漸被目前學習的目標和將來的夢想所代替,努力的做好每一件事情。
(三)通過補助、支助幫助其解決實際的經濟困難
因為該生并沒有建立家庭經濟困難檔案,因此不享受貧困生在經濟方面的待遇,針對這種情況,我一方面鼓勵她自力更生,在不耽誤學業的前提下適當兼職以減輕家里的負擔,并培養她的社會實踐能力;另一方面根據她的特殊情況,在學院和各種社會資助上適當的考慮給予她一定的照顧,并與做慈善事業的人取得聯系,每個月給她一定的資助。
(四)通過以學生為主體的集體活動幫助其發現自身的優點,積極引導她開拓自我
劉某所在班級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班級活動,如“我們的生日”、“奮斗的青春最美麗”、“素質拓展”等等,其中匯聚全班同學的力量“奮斗的青春最美麗”的主題微電影,凝聚思想共識,幫助班級同學牢固樹立奮斗成就人生的價值觀。
(五)與學生家長建立互相信任關系
通過電話與其家長進行溝通,向其說明學校對劉某的資助,以及劉某在學校的表現,讓家長感受到學校給予的溫暖。
家庭突發事故是一種對家庭具有重大負面影響的突發事件,這種影響集中體現為家庭事故造成家庭結構的解體或家庭運行的重大困難,并可能突破家庭邊界進而給事故家庭的親友家庭造成影響,對社區、社會形成一系列不利影響。
(一)建立對家庭突發事故檔案,并給予心靈上幫扶
如何以正確的思路、正確的態度對待那些家庭突發事故學生至關重要。如果單純地同情他們,只會傷害他們的自尊心;但是如果能采取側面引導,心理引導、學業引導、職業生涯規劃引導、勤工助學、班會及活動相結合的方式,能從整體上對他們進行有效的幫扶。疏導學生的心理壓力,在學業上給予關懷和指導,幫助其真正實現自立自強、健康快樂的成長。
(二)對于家庭突發事故,要解決經濟困難
面臨案例中的突發事件,及時向領導匯報,聯系做慈善事業的人,幫助劉某解決實際困難。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有反復,會感受到對方的抵觸情緒,會因為對家庭突發事故學生的幫扶體系的尚不完善而感到壓力重重。但是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幫助學生減輕經濟上的壓力。
(三)結合班級主題活動,引導感染身邊每個人
結合共青團中央開展“我的中國夢——奮斗的青春最美麗”系列活動,班級開展“奮斗的青春最美麗”的微電影活動,引導班級同學自覺把個人夢想融入中國夢、把個人前途與國家民族命運結合,不怕挫折、不畏困難,順境不驕、逆境不妥,把青年人朝氣蓬勃的一面展現給大家。
(四)總結經驗,提高學生工作者自身綜合素質
對特殊學生的教育轉化相對于普通學生而言需要學生工作者具備更高的工作能力和教育技巧。要有敏銳的洞察力,對學生的自然情況了如指掌,才能及早發現,并能洞察其思想癥結;談話要有的放矢、情理兼備;要善于尋找教育點,對癥轉化,適時引導;要長期關注以鞏固教育成效,實現最終轉化等。而這些都源于學生工作者深厚的專業知識,良好的溝通能力,開闊的視野,獨特的視角思維,穩重的性格氣質......這些不僅直接關系到學生工作者的能力,其本身就對學生起著影響和感化作用,可以為開展特殊學生的后續教育轉化提供有利條件。
柳媛媛(1981-),遼寧大連人,中共黨員,講師,2004年畢業于沈陽師范大學教育學,獲學士學位,2010年遼寧師范大學思想政治教育法學碩士學位?,F任學院學生黨支部組織委員,分管學院心理健康及學院心理協會、公寓管理、貧困生管理及學院自強社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心理健康、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主講課程主要有《大學生心理健康》、《就業指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曾在省國家級等刊物上發表過《輔導員引導大學生形成綠色生活方式研究》、《淺析高校學生法律意識及培養途徑》、《新生入學第一課——關于我院單獨招生學生入學教育的思考》;參與校內課題一項,市級課題一項,作為副主編編寫教材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