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梅
江蘇省淮安市廣播電視臺
記者對基層新興養老模式的調查與思考
于 梅
江蘇省淮安市廣播電視臺
據最新統計數據,我國60歲以上的老齡人口目前已超過2億,而且還在逐年穩步增長,中國已提前跨入老齡社會;另一方面,我國的富裕程度還達不到中等收入國家水平,“未富先老”問題已嚴峻地擺在我們面前。
圣人先賢要求我們:父母在,不遠游。我國傳統的養老方式就是居家養老,“養兒防老”就是這個意思。但是隨著經濟社會和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現代化轉型愈來愈深刻,這種養老方式已愈顯不足和矛盾,有時甚至捉襟見肘、難以為繼;圣人先賢還諄諄教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于是,我們又開始了老人院式的集中社會養老。但就是這種看似新潮又科學的養老模式,也在傳統與現代、骨肉親情與社會服務的糾結中苦苦掙扎,很難盡如人意。
那么,到底應該選擇哪種養老方式才是合適的?近年來,蘇北欠發達地區——江蘇省淮安市有關涉老部門在養老新舊觀念的轉換、新模式的開發、老模式的鞏固完善、新手段的補充和運用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創新和嘗試。筆者根據多年在淮安市廣播電視臺從事老年廣播節目采、編、播的工作實踐,談談對基層新興養老模式的調查與思考。
1、虛擬養老院在淮安試點成功。虛擬養老院是模仿養老院管理模式為老年人提供養老服務,使老人不去養老院、在家即可享受全方位的養老服務。這種虛擬養老院2013年初在淮安市清河區沈陽路社區試點成功?,F在,該社區的老人想在家里理發,想去浴室洗澡或者是想吃頓紅燒肉,只要撥打社區便民服務熱線,自己做不了或者懶得做的事都能得到解決。
這種虛擬養老院的居家養老服務試點成功后,2013年4月,淮安市政府出臺文件,向全市推廣了這種做法。應該說,這種為居家老人提供服務的虛擬養老院,在當前各種養老設施還不是很配套、服務保障體系還不是很完善的情況下,對中低收入的老年群體來說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2、網絡居家養老服務超市開業。就在虛擬養老院如雨后春筍般成長的過程中,淮安涉老部門不敢有絲毫懈怠,他們大膽探索、迎難而上,在2013年重陽節推出了專門服務于離休干部的網絡居家養老服務超市。這是中共淮安市委老干部局經過反復調研,聯合中國移動淮安分公司和蘇淮物業公司,專門研發的網絡養老服務平臺。
這個網絡養老服務超市,可以讓淮安的老干部通過電子網絡實現助餐、助浴、助醫、助行、助購等方面的服務。它是專為淮安離休干部量身定做的養老服務方式,目前主要服務于淮安老干部。在條件成熟后,將把這種養老服務拓展到每一位淮安老人。
3、“醫養融合”型養老院落戶淮安。醫養融合,顧名思義,一個是醫,一個是養。醫,指醫療資源和醫療服務;養,就是指養護、照料等服務。2014年10月28日,采用“‘公建民營’+‘帶資合作’”這一創新機制、從2012年開始建設的淮安樂慈頤康園老年養護中心開業運營。這標志著淮安探索醫養融合型養老模式正式起步。
一個月后,淮安涉老部門在民辦頤康園實踐的基礎上,把經營不太好的鄉鎮公辦衛生院成功轉型為“醫養融合”模式。11月28日,首家公辦醫養融合養老服務中心在淮安的淮陰區漁溝鎮掛牌。這個公辦的醫養融合型養老院實現了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有機融合,使入住的老人不僅能享受到優質的護理、養老服務,還能夠不出房門、就地看病、康復治療。
4、產權式養老公寓正在規劃建設。產權式養老公寓,就是指老人擁有房屋的產權,他們是住在自己的房子里享受專業的養老服務。這種養老新模式為有一定經濟基礎、不想入住養老機構、但又追求高質量晚年生活的老人提供了新選擇。
一些思想開明、經濟條件尚可的老人認識到,子女忙上班顧不上父母,而住到軟硬件設施好的老年公寓、有老人為伴的生活也自有樂趣。針對這個老年群體,淮安的涉老部門通過產權式養老公寓、即“親情養老社區”,來解決他們的養老問題。據筆者調查,這種產權式養老公寓目前已在淮安民政部門的規劃下破土動工。
“老有所養”——讓操勞一生的老人能夠在人生之路的最后階段頤養天年,是崇尚天倫之樂、家庭美滿和諧中國人的社會理想之一。敬老、尊老、養老不僅是一個家庭的事情,也是社會、國家的事情!
1.社會需求迫在眉睫。隨著老齡化社會的提前到來,隨著“空巢老人”、高齡和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的不斷增多,要求提供社會照料服務的需求越來越急迫?!翱粘怖先恕敝旃鸱业脑庥鼍褪抢C——家住富春社區的劉大姐最近經常聞到一股異味、不停地從對門的鄰居家溢出。多次敲門,沒有任何反應。擔心之余,她撥打110報警。門被打開后,經110現場勘查,房屋的女主人朱桂芬因病已去世多日,由于家中無人,直至尸體發出異味后才被鄰居發現……
依靠家庭養老的“空巢老人”朱女士的凄慘結局令人扼腕嘆息!這就迫切要求我們各地政府及有關涉老部門、必須盡快借助現代化的養老平臺,不棄老傳統、兼顧新手段,延續老觀念、引入新思想,鞏固老方式、完善新模式,讓養老的傳統風俗和創新風尚相互補充、相得益彰,解決我國老齡人口的養老問題。
2.政府推廣勢在必行。隨著人口老齡化、獨生子女增多、人口遷移加速,再加之許多年輕人外出打工、經商等原因,社會上需要提供養老服務的老年人群還會越來越多。據筆者調查,截至2014年底,不談全國、全省,僅淮安市,60周歲以上的老人已高達88.78萬人,這也就意味著,每6個淮安人中就有1位是老人。因此,大力推廣新興養老方式勢在必行。
淮安涉老部門在近階段推出的具有淮安本土特色的新興養老模式,不管是居家養老輔以虛擬養老院也好、網絡養老結合服務超市也罷,還是“醫養融合”型養老院、或者正在建設中的產權式老年公寓,都是為了減輕社會、家庭、個人的養老負擔,有針對性地提高老人晚年生活質量的積極嘗試,也為進一步解決我國老齡人口養老問題提供了新思路。
綜上所述,解決我國老齡化問題,應該結合我國上千年的家庭養老傳統,大力發展社區服務,運用社會的力量向老人提供最直接的幫助,使老年人充分享受到社會發展成果。因為關注今天的老人其實就是關注明天的自己。只要我們敢想敢干敢創新,解決我國老齡人口養老問題的路——就在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