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兵,葛敬醫,王宗永
山東威海技師學院
國外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基本經驗
袁 兵,葛敬醫,王宗永
山東威海技師學院
企業作為職業教育產品的主要“消費者”,必須意識到自身對于職業教育所應當擔負的責任和義務,積極參與到職業教育中,為職業教育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提高職業教育的教學質量,也為企業自身培養更多的精英人才,最終實現企業、學校、學生、社會共贏的良好局面。
國外企業;職業教育;基本經驗
德國最為人贊許的職業教育體制之一就是“雙元制”,即職業院校的學生需要接受兩個場所的教學培訓,一是職業學校,負責向學生講授一些和職業相關的專業知識,還有一個是企業或者公共事業單位,屬于校外實訓場所,主要負責讓學生進入企業接受實際的職業技能培訓。這一體制的核心內容在于企業和職業學校二者的密切合作,德國企業還具有和政府共同協作制訂職業培訓章程的權利,并共同開發出完備的技能培訓課程。為了保障“雙元制”的實施效果,德國還成立了專業的管理部門,主要職能是監督企業所轄范圍內的教育培訓。
澳大利亞對于企業參與職業教育這一問題也十分重視,設立了專門的國家培訓局,對全國的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進行管理,并積極構建于企業、行業和學校合作的平臺。無論是州還是學校都設置了行業咨詢委員會,主要職責是對于行業、政府以及各院校之間存在的關系進行調節,積極搜集崗位需求以及就業信息,然后將這些信息反饋給政府和學校,接受行業提供的建議,對于本國的職業教育方針具有參與制訂的權利,對于職業學校教學以及職業培訓結構的教學可以行使監督權。國家培訓局聯合各級職教主管部門以及相關行業咨詢委員會定期進行討論,商討和制訂符合本國實際的職業教育政策以及行業標準,一旦制訂完成后,職業學校必須嚴格貫徹落實該行業標準。
英國企業參與職業教育,在出臺法律基礎之上,還采用了相關政策加以引導。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英國已經發布大量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相關政策。和澳大利亞一樣,英國也設立了行業技能理事會,主要功能是對于全國的職業教育以及職業培訓進行監督和管理,引導企業制訂新的職業標準。在1986年,英國經過長時間準備后建立了職業資格考試制度,綜合運用在崗觀察、問卷調查以及由申請人自己提供證據等多種手段,對于申請者的職業資格進行審查,審查的主要內容包括行業知識結構、對于工作情境的認知和理解、具有的實際操作技能水平等,如果申請者通過了上述考核,則由國家資格權威機構聯合課程權威機構,包括蘇格蘭資格權威機構認可的評價委員會對于其發放職業資格證書,表明申請人考核合格。
美國發展職教中并沒有將其孤立或者游離于普通教育之外,反而將其和普教進行了有機融合銜接。中等職教是在公立中學進行的,同時還開始了普通職教課;學生中學學習結束以后接受的高等職業教育是采用預備教育的形式進行的,即是社區學院,只要通過二年制的社區學院學生,都可以直接就業,也可以進入對口的大學繼續學習,這就形成了一種職教和普教互相結合、雙重教學的模式,能夠消除職業教育低人一等的錯誤觀念。
1.國外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特點分析
(1)政府高度重視和扶植,積極引導企業參與到職業教育中。國外各國均已經認識到政府對于促進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意義,政府一方面大力宣傳企業參與職業培訓的好處,如為企業更好地選擇和培養人才,促進企業更好更快地發展,一方面采取了大量的法律、行政手段,引導、鼓勵教育活動的順利開展,在法律約束的基礎上,各國還實施了一些列的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參與到職業教育中,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包括加拿大、韓國等國家,均給予了用人單位一些減稅、免稅或者直接供給資金等方式。澳大利亞著眼于鼓勵競爭,積極開放學徒培訓市場,以充分調動起各個行業參與職業培訓的積極性。
(2)師資培養的校企互動。師資力量是職業教育發展的核心力量,國外職業教育發展中對于教師的執教能力包括教師的專業實踐能力都非常重視,由政府采用政策、法律等手段將其制度化。美國、英國等多數國家要求,從業教師必須經過相關的理論知識和教學實踐考試,只有考核通過后才能獲得相應的職業教育教師資格,然后憑證上崗,且在獲得職業資格證參加工作后,還必須繼續參加培訓。
2.國外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給我國職業教育帶來的啟示
(1)充分發揮政府作用。現階段,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生產力的進步,企業和職業院校之間的聯系也越來越密切,形成了一種自發的合作關系,但是作為兩個本來關聯不大的獨立系統,如果僅僅依靠雙方的自覺性顯然是無法穩定的,也難以長久,他們之間進行的合作也多是基于自身利益而達成的,在這種情況下,摩擦是必然的。所以需要政府作為第三方,行使自己的監督和協調功能,同時采用法律法規、政策條文等為二者合作提供依據。需要政府為“產學”合作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對于參與到“產學合作”的企業可以適當減免稅收或者提供貸款支持,積極引導和鼓勵企業為學校捐贈資金或者設備等。
(2)改革職業教育課程。我國職業教育發展過程中,受基礎教育的影響,一直存在嚴重的學術化傾向,不能滿足企業對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因而課程改革非常迫切。參照外國經驗,可以看出課程設置的需求應該基于職校學生和企業這兩個主體共同決定。既要考慮到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又要考慮企業的實際生產需求,充分考慮學生日后工作的性質和需求,直面學生觀察和實際動手操作能力有待提高的現實,以完成學生從學校學習到企業工作的順利過渡。
(3)創設開放性職業教育中心。我國大部分企業規模都偏小,且具有較高的職業流動率,因而在未來很長一個時期內都很難真正擔負起主要職教重任。針對這種情況,可以參照澳大利亞的辦學經驗,充分發揮并適當擴大勞動部門的作用,積極促進各類培訓的不斷發展。我國政府在這方面已經做出了有益嘗試,如在2006年,勞動保障部的負責人就明確表示,可以大力創建一些專門的高技能人才公共培訓基地建設試點。現階段,上海市的首批開放性實訓中心均已經建設成功,實現了教育、培訓以及研發為一體的教學體系,在增強校企合作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對于各地區都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