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艷,李 譚,陳蘭云
廊坊衛生職業學院
探討衛生高職院校職業道德課程導向教育的模式
王 艷,李 譚,陳蘭云
廊坊衛生職業學院
作為我國醫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衛生高職院校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醫學生是未來醫務人員的接班人,在校期間開設職業道德教育課程,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對其能夠擔負醫務工作崗位有著重要的意義。然而,由于科技至善主義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利益化驅動,現代醫學的職業道德教育呈現了明顯的弱化趨勢,如何針對學生開展有效的職業道德教育,探求一個較為完善的職業道德教育模式,培養學生樹立科學的醫學觀念以及職業道德體系,是衛生高職院校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從高校職業道德教育缺失的原因入手,努力探究衛生高職院校職業道德課程導向教育的模式,提出了“五位一體化”的導向教學和考評模式,以期能夠對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的改革提供一定的實踐意義。
衛生高職院校;職業道德;導向模式;五位一體化
課題《衛生高職院校在校生職業道德價值觀導向教育模式的研究與實踐》,課題編號是:1402076
隨著職業教育的蓬勃發展,職業院校已經成為我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職業教育強調“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為學校的辦學方針,作為為學生就業服務的德育必修課程,職業道德教育的作用和意義十分重大。培養未來醫務工作者的衛生高職院校,更應加強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然而就目前的教學實踐來看,部分衛生高職院校并沒有加強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以至于醫學生缺乏應有的職業道德素養,甚至是沒有“醫德”這一概念。有鑒于此,探索一個較為全面的職業道德教育模式,為我國的衛生事業培養出更多合格的人才是當務之急。
(一)醫學倫理價值觀念的偏頗
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人們對于醫學倫理觀念的認識出現了偏頗,認為市場經濟是講究效益和業績的,市場化的醫療運作只要有經濟效益就可以,其道德性必然會得到削弱。因此,不少醫務工作者呈現出茫然狀態,原本心中的崇高理想被扭曲的市場經濟觀念沖擊,出現了信仰危機,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的價值觀傾向導致醫生出現了職業道德的偏失,崇高的行醫心態也變為了維持較好生存的盈利心態,失去了對醫學事業的特殊情感和認識。
與此同時,廣大的衛生高職院校也在教學過程中,過分的強調學生的專業教育和專業意識,輕忽學生職業道德的培養,課程設置的失衡讓學生成為了高專業技能,低職業素養的醫學“人才”,這種人文素養后天營養不良的醫學生在步入工作崗位之后,不會從心理、社會等多個角度去看待病人,而是把病人看做是單純的工作對象,這種物化觀念只能讓醫學生在潛意識里形成“愛病不愛人”的觀念,甚至以病人為自己的牟利手段。正如希波克拉底曾告誡過醫務工作者那樣:“了解什么人患了病比了解一個人患了什么病更為重要。”
(二)醫德教育實踐性的缺失
盡管國家一直很重視道德教育,但在實施的過程中往往過于簡單化。學校道德教育總是提倡高標準,高起點,而實際上,道德教育的培養必須要從最基本做起。在醫學領域,把全心全意為人民的健康服務作為醫德的基本原則并沒有錯,但在真正實踐過程中,多是停留在了“發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這種口號式的宣傳工作上,寫幾份倡議書,掛幾個條幅,不會讓學生真正的了解醫德的內涵,缺乏對醫德的深刻認識。
另外,醫德教育的內容也存在著一定的滯后性。書本上的內容不能夠及時更新,以至于面對一系列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帶來的新問題,不能很好的應對解答,自然也會讓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
針對衛生高職院系職業道德教育存在的問題,同時以筆者所在的廊坊衛生職業學院的護理和藥學專業為研究調查對象,探討出切實有效的大學生職業道德價值教育的方法。以衛生高職院校德育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為依據,科學選定職業道德培養教材,刪除陳舊的知識和技能,結合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勢,融合“醫患溝通基礎”、“醫護人員禮儀”、“衛生法律法規”、“生命倫理學”等相關知識,把學生職業道德教育與日常行為規范、課堂教學、課下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多角度、全方位地對學生進行日常行為規范、課堂情境模擬、小組案例討論、辯論大賽和優秀畢業生現身說教的“五位一體化”綜合教學與考評,引導學生學中考、考中評、評促學中完成學習。突出醫學職業道德素養研究的綜合性特點,開發出具有衛生高等職業教育特色、適應職業崗位、職業道德培養的教材及教學課件,并制定一套醫學職業道德培養的綜合考評模式。
1.醫德教育深入學生日常行為規范
道德的培養不是來自于空泛的口號,更多的是來自于生活的細節。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學生的道德素養,學生之間也會產生相互影響,因此,抓住學生的生活細節,在學生的日常行為規范中培養學生職業道德的作用是十分明顯的。例如醫德規范中要求醫務工作者要文明禮貌,舉止端正。這一點不僅針對醫學生,作為一個文明的人,日常生活中也應做到這一點。同時,還可以根據在校醫學生的特點,通過一些志愿者、獻愛心等社會實踐活動,使醫學生產生同情、分享、捐獻、合作、撫慰、關愛、助人等親社會行為及心理,不斷提升移情情緒,培養學生高尚仁慈的道德情感,以期能達到培養學生的醫德素養。
2.設置課堂情境模擬,改善傳統的教學模式
可以通過設置主題,讓學生自由模擬現實社會問題,自編自演一些能夠反映醫德問題的小品,并進行討論。這樣不僅能夠督促學生細心留心社會現狀,還能讓學生開動腦筋,鍛煉學生的創造意識。活躍的課堂氣氛不但能夠讓學生更生動的了解醫德的深刻內涵,還能更好地改善教學效果。
3.開展小組案例討論,推動教學效果的提升
傳統教學模式那種居高臨下的灌輸很難適應新時代學生的接受心理,必然會影響教學效果,有鑒于此,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也成為了教學模式改革的趨勢。理論知識的講授可以使學生了解職業道德的基本知識,案例討論則可以避免理論的枯燥性,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例如在講生命倫理學時,把日本731部隊慘無人道的人體實驗案例進行小組討論,從案例入手實施啟發式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讓學生在對醫學專業理論了解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促進了倫理思維能力的提高,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醫德觀念。
4.開展辯論大賽,活躍學生醫德培養的氛圍
可以針對學生比較關注的社會熱點開展辯論大賽,例如安樂死是否納入法律許可范圍等社會焦點,讓學生開展充分的辯論,并在辯論的過程中充分展開自己的思緒,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以及語言溝通能力,還可以通過辯論資料的收集,在無形之中培養學生對于醫德的深刻認識。
5.不定期的舉辦醫德教育講座,發揮榜樣作用
好的典范對醫德的培養有著重要的作用,而典型人物越是貼近學生,就越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邀請優秀的畢業生現身說教,講述自己的從醫經歷不但可以讓學生易于接受,還能促進學生激勵自我,超越先進。
[1]劉耀福.職業道德教育是高職德育思的重要內容.勢徐州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9
[2]張軍.國外臨床醫學教育現狀對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啟示.西北醫學教育雜志,2006,4
[3]傅繼第.加強臨床碩士研究生的職業道德教育.中國醫學理論與實踐,2006,12
[4]羅曉明.職業教育的核心在職業道德教育.人民政協報教育在線周刊,2007,02
[5]周峰.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實踐與研究.中國醫學教育,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