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月
摘 要:中國的城鎮化是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也只有實現人的城鎮化,真正實現中國城鎮農民工的社會融入問題,才能取得可持續的新型城鎮化發展成果。現階段城鎮農民工在社會融入方面面臨著諸多困境,既有制度性的不平等因素、市民文化中的歧視排斥因素、也有農民工自身的素質不高的因素,而這些諸多的原因都可歸為內因和外因兩大方面,內因是關鍵。通過對制約城鎮農民工社會融入的農民工自身主體因素入手,以馬克思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思想為指導,思考新型城鎮農民工通過加強職業培訓促進社會融入的對策。
關鍵詞:農民工;社會融入;職業培訓;對策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03-0190-02
有關中國新型城鎮農民工的社會融入問題是一個多維度的復雜概念,一般指農民工在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社會心理與價值觀念上整體融入城市社會并認同自身新的社會身份的過程與狀態。新型城鎮化的發展在改變傳統農業的生產方式的同時,也深刻地改變了農村的愚昧落后狀態和農民之間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方式,使農民擺脫一畝三分地的束縛。農民工從農村進入到城市社會,并最終實現對于城市社會或社區的適應與充分融入,并非一種單純的人口流動和戶籍變化,而是包含著一系列以人為中心的結構轉換以及過程變遷。
一、中國新型城鎮農民工的職業培訓現狀
中國的新型城鎮化,不是城市消滅農村,不是工業消滅農業,而是二者融合為一而形成的新的人類居住和生活環境。農村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封閉孤立的地方,城市也不是人口密集、環境污染的地方,而是既有城市的便捷,又有鄉村的清新的新的居住地,即新型城鎮。新型城鎮可以說是現代人類文明的代言人和明信片,是人類主體力量的集中體現和證明,她的建設主體就是農民工自身。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農民工不是“被城市化”,而是“自主城市化”的新型城鎮居民。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大量農民進入城鎮成為農民工成為城鎮建設者,并逐漸成為城鎮新主人。但是,在農民工的城鎮化過程中,受制于自身的受教育程度較低、對口的專業化職業培訓欠缺等因素,不僅影響農民工在城鎮的職業選擇、收入水平、甚至會嚴重影響農民工群體的城鎮歸屬感,再加上部分城鎮居民對城鎮化過程中農業轉移人口懷有偏見,對城鎮農民工的難以融入社會更是影響深遠,也有悖于社會和諧。
根據社科院的預測,未來二十年每年還將有超過一千萬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而在這一龐大的人群中,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農民工所獲得職業培訓的比例依然在較低水平徘徊,農民工接受過非農職業技能培訓的僅為26.2%。根據中新網2013年5月27日報道的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2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顯示,在農民工中,接受過農業技術培訓的占10.7%,接受過非農職業技能培訓的占25.6%,既沒有參加農業技術培訓也沒有參加非農職業技能培訓的農民工占69.2%。其中農民工接受過非農職業技能培訓的百分比有所下降,然而,非農職業技能培訓對農民工社會融入的意義尤其重大,這組數據的下降,其中既有農民工總數增加的原因,也不乏有職業培訓推進力度不夠的因素。為了能確保農民工朝著新型城鎮化要求的方向順利發展,為了能確保農民工順利融入城鎮社會,就必須加大與城鎮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職業技能教育培訓,提高農民工自身適應城鎮化、融入社會的技能水平。這一點也已經逐漸取得全社會的共識,國務院辦公廳2010年發布的指導意見就對農民工得到技能培訓進行了限時定量的明確規定。2013年3月在全國農民工工作暨家庭服務業工作辦公室主任會議中,就提到要重點加強農民工的職業技能培訓。專門的技能培訓對于生產效率的提高是必不可少的,通過有針對性的技能培訓可以把一般城鎮農民工培訓成為專業技術人員;可以將之前單純的經驗型、手藝型的普通農民培訓成知識型、科學型的應用型人才;可以將原來潛在的富余勞動力變成現實的中堅勞動力,從而在根本上讓進城鎮農民工提高就業率和收入水平,同時先進的職業技能可以大大提高城鎮的社會生產力和社會活力,農民工就更好地融入新型城鎮生活、融入社會。
二、馬克思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思想的現實意義
“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改造現代社會的最強有力手段”;“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未來社會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這三個著名論斷在今天看來對中國城鎮農民工從自身內因方面融入社會提供了一把鑰匙,對中國城鎮農民工的社會融入問題上具有超越時代的指導意義。
馬克思關于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思想處于動態發展的進程中,在新的時期又被不斷賦予新的時代價值,也使得我們對現實中城鎮農民工的社會融入問題有了新啟示。首先,從宏觀上講,完全符合中國“科教興國”偉大戰略的制定思路,我們今天所強調的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就是肯定了教育與科學技術對于實現整個民族偉大復興的意義,肯定了能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教育才能對城鎮化起到積極的反作用,這就要求我們教育的內容一定要與國家和社會的發展相適應。其次,從農民工主體上講,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客觀要求了我們所有勞動者以及正在接受教育的“產業后備軍”能學有所用學以致用、腦體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要適應新型城鎮的社會經濟發展新要求。再次,從農民工社會融入的層面講,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就要求運用多種教育手段對學生加強城鎮建設需要的職業勞動技術教育,真正增加農民工自身能融入社會的砝碼。
三、解決中國新型城鎮農民工自身社會融入的對策
馬克思關于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思想給中國城鎮農民工社會融入問題提供了科學的理論依據,也為我們進一步探討城鎮農民工的社會融入具體對策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加強職業培訓與市場對接力度,切實提高農民工就業成功率
為了加強農民職業培訓體系,農民工的職業培訓體系本身首先需要進一步改善,切入點就是與市場對接,切實提高社會生產率。當前中國新一代城鎮化農民工中“啃老族”和自由職業者增多,加之不少職業教育機能相對滯后,新畢業的職校生優勢不再,能對接用人單位的人才變得難覓蹤影。一時間,用工企業同時出現“用工荒”和“招工難”這兩種看似矛盾的現象,間接導致企業不得不降低招工門檻,然而低水平的入職員工又使得企業在內部培訓的投入上更加難出成效,最終導致整個社會的產業后備戰斗力下降。這就對城鎮農民工的培訓提出了新要求,即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只有將知識與社會實踐有機統一,提高農民工就業率,才能使農民工融入新型城鎮社會,成為合格的城鎮居民。根據馬克思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思想,要把最新科技發展成果通過職業培訓普及到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農民工之中,使先進科學轉化為直接社會生產力,使農民工職業培訓成為改造現代社會的最強有力手段。也客觀要求我們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切實加強培訓內容與市場對接,不斷適應先進生產力發展。
(二)確保資本投入能良性運作,扶持農民工職業培訓機構
目前,中國已經初步形成了覆蓋城鄉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應該繼續加強對城鎮農民工就業信息發布機構的投入,拓寬城鎮農民工對就業信息獲取渠道。在加大政府投入和補貼力度的同時,積極正確地引導社會資本投入,構建以公辦、民辦、非政府組織和企業職員培訓等多層次機構共同組成的培訓主體。建立健全對城鎮農民工的職業培訓資金投入機制,穩定教育資金投入不僅包括師資隊伍的建設投入和培訓基地的建設投入也包括農民申請培訓的各種組織機構建設投入。完善全國農民培訓申請機制,就是要保障申請渠道方便暢通、就近使有培訓需求的農民工都能申請得到一次以上的技能培訓,確保農民人口流動與城鎮經濟結構、人力資源結構相協調。同時,政策適當傾斜切實落實青年農民崗位的城鎮企業。改革開放后,企業與企業之間競爭激化,容易發生企業對職員教育培訓費的削減,不僅在企業間容易出現“挖墻腳”情況,客觀上也容易引起新型城鎮化中的農民由于職業培訓不到位而盲目“跳槽”,不僅不利于農民自身職業發展,也會影響城鎮農民工社會融入進程。
(三)制定市場指導性強的實用型職業資格考核制度
城鎮農民工在社會融入進程中很多帶有盲目性和臨時性,職業資格的認定制度是員工入職技能的檢驗也是對員工自身權利的切實保障。市場指導性強的實用型職業資格的認定制度,不僅有利于調動農民利用短期碎片的閑暇時間有針對性地提升自身行業競爭力,也有利于揚棄傳統職業培訓即“徒弟制度”的弊病,更好地傳播先進生產技能。這在另一方面也客觀地要求職業資格的認定要明確考證人應具備的各項職業技能,與此同時,必須注重推進市場評估標準在職業認定中的導向作用,加強以用人單位反饋標準為監測指標,相應地制定促進持續更新的監測與評估機制??傊褪且訌娛袌龆綄б詧詻Q避免為考證而考證和賣證、買證、辦證等形式主義帶給農民新負擔。以馬克思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理論為指導,加強新型城鎮農民工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打鐵還需自身硬,著眼未來,立足當地,腳踏實地,通過提高農民自身新型城鎮化職業技能加快中國新城鎮農民工社會融入步伐。
參考文獻:
[1] 李鑫健,鄭慧.新生代農民工的“內卷化”分析[J].法制與社會,2009,(36).
[2] 魏晨.新生代農民工的城市社會融入研究[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2).
[3] 破解“三農”難題:農民教育發展研究[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3.
[4] 廖海敏.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市的訴求與推進路徑[J].法制與社會,2007,(10).
[責任編輯 吳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