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闖
腹腔鏡輔助右半結腸切除術治療結腸癌療效分析
張闖
目的觀察腹腔鏡輔助右半結腸切除術治療結腸癌的療效。方法200例結腸癌患者, 隨機分為腹腔鏡組和開腹組, 每組100例。開腹組實施傳統開腹手術, 腹腔鏡組實施腹腔鏡輔助右半結腸切除術, 觀察兩組的療效。結果腹腔鏡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明顯少于開腹組, 胃腸功能恢復時間和住院時間明顯短于開腹組, 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開腹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兩組患者在淋巴結清掃個數、復發率、轉移率方面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腹腔鏡輔助右半結腸切除術治療結腸癌有利于減少患者術后并發癥, 減少術中創傷, 促進術后康復, 值得推廣。
腹腔鏡;右半結腸切除術;結腸癌;臨床療效
結腸癌是臨床常見惡性腫瘤之一, 其發病率居于消化道惡性腫瘤的前三位, 結腸癌在早期并無十分顯著的臨床癥狀[1], 且會因病變位置的不同而表現出一定的差異。為了探討其臨床有效療法, 本研究對比了腹腔鏡輔助右半結腸切除術和傳統開腹術治療結腸癌療效,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1年3月~2015年3月本院收治的結腸癌患者200例為研究對象, 隨機分為腹腔鏡組和開腹組, 每組100例。腹腔鏡組患者中, 男43例, 女57例, 年齡45~78歲, 平均年齡(57.52±6.12)歲, 體重45~78 kg, 平均體重(62.21±7.34)kg;其中結腸癌類型包括腺癌40例, 未分化癌30例和黏液腺癌30例。開腹組患者中, 男45例, 女55例,年齡45~79歲, 平均年齡(57.16±6.09)歲, 體重42~78 kg, 平均體重(62.89±7.61)kg;其中結腸癌類型包括腺癌41例, 未分化癌30例和黏液腺癌29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開腹組采用傳統開腹手術進行治療。腹腔鏡組患者取截石位, 進行氣管插管麻醉, 常規四孔法入腹后, 對腫瘤和淋巴浸潤情況進行了解, 采用從內到外的解剖法, 將腸系膜切開后分別進行結腸右血管、回結腸血管和結腸血管右側分支的解剖, 用血管夾將其夾閉后將血管根部剪短, 并徹底清掃血管根部淋巴結。尋找到胃結腸的韌帶后將其分離和切斷。腹腔中腸管游離后, 于右上腹做6 cm切口, 切口用無菌塑料套保護, 先拉出游離腸管到體外, 在體外進行腫瘤切除和人工腸管吻合術, 然后將系膜孔關閉。腸管納入腹腔,后清洗腹腔并置管引流, 術后常規抗感染處理[2]。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各項手術指標和并發癥、術后復發率和轉移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腹腔鏡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明顯少于開腹組, 胃腸功能恢復時間和住院時間明顯短于開腹組, 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開腹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兩組患者在淋巴結清掃個數、復發率、轉移率方面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2。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s)
注:與開腹組比較,aP<0.05,bP>0.05
組別 例數 術中出血量(ml) 胃腸恢復時間(h) 住院時間(d) 淋巴結清掃個數(個)腹腔鏡組 100 120.21±31.36a 50.16±16.74a 10.24±2.33a 14.52±3.11b開腹組 100 213.36±30.24 78.41±15.83 16.71±3.16 15.24±2.45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康復情況比較[n(%)]
結腸癌患者常伴隨氣管轉移現象, 從近到遠擴散, 但也有不規則擴散的情況, 一般轉移到肝臟、肺部、骨組織等。結腸癌臨床常用手術切除治療, 避免病灶的擴散, 并在術后輔以免疫治療和化療等降低復發率。因為右半結腸具有復雜的解剖結構, 清掃范圍大, 因此術中操作比較困難[3]。
目前, 臨床治療結腸癌的方法有傳統開腹手術和腹腔鏡輔助手術, 腹腔鏡輔助手術實際上并沒有改變傳統根治術方法[4], 只是借助腹腔鏡進行微創操作, 替代原來開腹手術。用腹腔鏡輔助手術對患者造成的創傷小, 有利于減少術中出血量和術后并發癥, 促進患者術后的康復。但同時需要注意的是, 腹腔鏡手術難度較高, 需要術者有嫻熟的技術, 且對于特殊患者(如腫瘤巨大、肥胖或腹腔粘連廣泛的患者)切除范圍較大, 視野受到限制[5]。本研究表明, 腹腔鏡組患者手術各項指標均優于開腹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但兩組淋巴結清掃個數、復發率、轉移率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腹腔鏡輔助右半結腸切除術治療結腸癌更有利于減少患者術后并發癥, 減少術中創傷, 促進術后康復,值得推廣。
[1]朱達堅, 陳小伍, 劇永樂, 等.以回結腸血管為標記右下入路在腹腔鏡根治性右半結腸切除術中的臨床應用.實用醫學雜志, 2012, 28(12):2039-2041.
[2]邱輝忠, 徐徠, 牛備戰, 等.腹腔鏡手助與輔助技術在右半結腸切除術中應用的對比研究.中華胃腸外科雜志, 2011, 14(7): 545-548.
[3]嚴俊, 應敏剛, 周東, 等.腹腔鏡右半結腸切除中間入路與側方入路的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中華胃腸外科雜志, 2010, 13(6):403-405.
[4]邢加迪, 楊宏, 陳蕾, 等.全結腸系膜切除應用于腹腔鏡輔助右半結腸癌根治術的安全性及療效分析.中華胃腸外科雜志, 2014, 17(3):268-271.
[5]馬冰, 杜曉輝, 夏紹友, 等.回結腸血管為入路標志的腹腔鏡輔助下右半結腸根治術24例報告.中國微創外科雜志, 2013, 13(6):481-484.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21.033
2015-07-09]
114200 遼寧省海城市中醫院外一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