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萬輝
個性化康復對腦卒中偏癱患者康復效果和治療態度的影響
李萬輝
目的觀察分析個性化康復對腦卒中偏癱患者康復效果和治療態度的影響。方法腦卒中偏癱患者200例, 根據患者的意愿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 每組100例。研究組患者實施個性化康復護理, 而對照組患者給予傳統康復護理, 3個月后對比兩組患者的生存質量和治療態度。結果經過利用腦卒中影響量表(SIS)評價, 所有患者經護理后力氣、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訓練(ADL)、移動能力、情緒、參與以及總分相比于護理前顯著提升, 且研究組改善程度顯著優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兩組患者在干預前治療態度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經過干預后研究組治療態度顯著優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腦卒中偏癱患者的康復治療過程實施個性化康復護理干預, 能顯著提升康復效果, 有效改善患者的治療態度, 效果顯著, 值得臨床應用和推廣。
個性化康復;腦卒中;偏癱;康復效果;治療態度
腦卒中在臨床上根據患者病因主要可分為兩種:缺血性腦卒中和出血性腦卒中, 嚴重威脅著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1]。隨著醫療技術不斷發展, 綜合搶救技術和重癥監護措施的不斷完善, 腦卒中患者的病死率顯著降低, 但致殘率仍非常高。當前臨床上如何通過采用康復治療和家庭護理來顯著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康復效果, 成為了主要的研究課題。而臨床上由于患者病因各不相同, 導致了偏癱部位和病情程度不同,因此在護理過程中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相應的康復護理方案, 來提升治療效果[2]。本文主要觀察分析個性化康復對腦卒中偏癱患者康復效果和治療態度的影響, 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對象為本院在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腦卒中偏癱患者200例, 所有患者均為初次發病, 通過CT檢查確診為頸內動脈系統腦梗死或者腦出血癥狀, 符合腦血管學術會議制定的腦卒中診斷標準[3], 且患者其他生命體征穩定。排除標準:出現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或蛛網膜下腔出血癥狀;重度昏迷癥狀;存在心、肝、腎等重要器官疾病患者。根據患者的意愿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100例。研究組中, 男53例, 女47例;年齡38.5~75.7歲, 平均年齡(57.6±10.5)歲;病程0.5~28.5 d, 平均病程(15.8±3.2)d;其中17例為腦梗死, 83例為腦出血。對照組中,男50例, 女50例;年齡37.8~76.5歲, 平均年齡(58.6±11.5)歲;病程1.0~27.5 d, 平均病程(14.5±4.5)d;其中20例為腦梗死, 80例為腦出血。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以及疾病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主要采用傳統康復護理。研究組患者主要給予個性化康復護理干預, 主要護理過程為:①醫院編訂相應的調查問卷, 患者獨立解答, 根據結果總結患者對于疾病的相關知識、治療態度以及病情程度等方面認知。②根據得出的結論, 制定相應的個性化護理方案, 對于疾病知識掌握缺乏的患者, 給予相應的健康教育指導, 主要指導內容為腦血管病的基礎知識、患肢鍛煉的相關事項以及藥物和飲食、容易誘發疾病的相關因素以及如何防止疾病的二次發生等;如果患者在治療中存在情緒障礙, 護理人員對患者實施相應的心理指導, 重視患者所產生的不良心理情緒, 積極熱情的給予患者幫助和支持, 從而使患者能夠樹立起戰勝疾病的自信心, 能夠積極面對和配合醫生進行相應的治療。③幫助并指導患者進行相應的淺感覺、深感覺、觸覺以及平衡等訓練。
1.3 觀察指標 實施護理前和實施護理3個月后, 利用SIS對患者進行相應的評價, 主要評價內容包括偏癱程度和康復效果。SIS評分量表對于生活質量的評價主要包括7項, 分別為力氣、參與、ADL、情緒、移動能力、手功能以及記憶和思維, 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的生活質量越高。編訂調查問卷分析患者護理前后的治療態度。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護理前后SIS量表評分對比 所有患者在護理前經SIS量表評分所有內容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護理后, 患者手功能和記憶與思維與護理前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在力氣、ADL、移動能力、情緒、參與以及總分方面與護理前比較, 差異無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研究組患者的改善情況顯著優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SIS量表評分對比(±s, 分)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SIS量表評分對比(±s, 分)
注:與護理前比較,aP<0.05, 與對照組比較,bP<0.05
項目 對照組(n=100) 研究組(n=100)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力氣 45.28±16.54 56.78±19.57a 44.86±15.24 70.76±21.34abADL 42.21±18.57 59.83±18.07a 42.56±17.58 71.54±18.23ab移動能力 44.26±16.47 69.28±21.54a 44.18±17.04 81.05±18.32ab手功能 32.45±17.95 34.08±15.92 32.25±19.50 36.57±15.24記憶與思維 75.84±18.56 79.24±18.54 75.46±17.62 80.36±20.13情緒 58.73±21.30 67.08±15.47a 57.83±20.15 82.64±18.47ab參與 26.49±17.84 36.38±15.26a 26.35±16.57 52.46±14.95ab總分 325.54±53.76 404.95±62.13a 325.26±54.55 498.35±58.37ab
2.2 護理后兩組治療態度對比 經過調查發現, 護理后對照組患者中積極控制并定期檢測血壓、定期檢查血糖、進行體育鍛煉、進行康復訓練、限制高鹽高脂飲食、戒煙戒酒的例數分別為60例、50例、45例、65例、51例、40例, 而研究組中例數分別為96例、85例、89例、95例、89例、90例, 研究組治療態度顯著優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腦卒中患者發生偏癱的幾率高達80%, 嚴重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質量, 因此如何促進腦卒中患者功能障礙恢復, 協助其融入社會, 提高生活質量是康復醫療關注的重要問題。本院提倡個體化的康復理念, 根據患者不同的實際情況給予相應的康復護理。例如對于知識缺乏患者, 給予相應的健康教育, 使患者對于疾病有進一步的認識, 能夠自覺的進行功能訓練, 防止肌肉萎縮、深靜脈血栓等并發癥的發生;根據患者疾病的程度, 制定不同的訓練計劃;對于病情相對比較穩定的患者, 護理人員協助患者進食、洗澡等生活功能鍛煉,顯著提升患者的獨立生活能力[4]。本文試驗中, 研究組患者經護理后, 康復效果顯著高于對照組, 且對于治療的態度更加積極, 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對于腦卒中偏癱患者實施個性化康復護理,能夠顯著提升康復效果和治療態度, 臨床療效顯著, 值得臨床應用和推廣。
[1]韋梅珍, 許小玲, 徐巧玉.護理干預對腦卒中偏癱病人康復影響的研究.全科護理, 2010, 8(3):757.
[2]羅平.腦卒中偏癱病人的綜合康復護理.中國醫藥導報, 2011, 8(6):151.
[3]中華神經科學會, 中華神經外科學會.腦血管疾病分類.中華神經科雜志, 1996, 29(10):376.
[4] 劉瑩瑩, 馮桂芳.護理干預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病人早期康復的影響. 河北醫學, 2008, 14(8):982.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21.203
2015-06-08]
471000 河南省洛陽市中心醫院康復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