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蕊蕊,胡偉群,朱衛剛,陳 杰
(浙江省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國家南方農藥創制中心浙江基地,浙江杭州 310023)
水稻紋枯病是一種世界性病害,是影響我國水稻穩產高產的主要因素之一。該病菌無性世代為立枯絲核菌,屬于半知菌亞門;有性世代為瓜亡革菌,屬于擔子菌亞門[1]。近年來,隨著我國矮稈高產良種水稻的推廣,以及種植密度和施氮水平的增加,水稻紋枯病的為害日益嚴重[2]。該病一旦發生,對水稻的整個生育期都有影響,會引起植株根莖部病變腐爛、葉片枯死等,發病嚴重時會導致植株整株枯死。
生產上主要采用化學防治的方法來防治水稻紋枯病。噻呋酰胺是孟山都公司開發研制的噻唑酰胺類殺菌劑,屬于琥珀酸脫氫酶抑制劑,通過影響病菌的三羧酸循環來抑制病菌繁殖。肟菌酯屬于甲氧基丙烯酸酯類殺菌劑,主要作用機制是抑制線粒體呼吸鏈中細胞色素間的電子轉移,從而抑制ATP的產生,抑制病菌孢子萌發、菌絲生長和孢子形成[3]。以上2種藥劑同屬于內吸性殺菌劑,因其持效期較長、殺菌譜較窄,很容易使病原菌產生抗藥性。
因此,研究開發新型高效復配劑,對于克服和延緩病菌抗藥性,有效地控制水稻紋枯病的發生,保障水稻穩產高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研究主要針對噻呋酰胺和肟菌酯及其不同配比對水稻紋枯病的聯合毒力進行測定,旨在明確不同配比對水稻紋枯病的協同增效作用,篩選出最佳配比。
供試藥劑95%噻呋酰胺 (Trifluzamide)原藥由浙江博士達作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99.6%肟菌酯 (Trifloxystrobin)原藥由德國拜耳公司生產。供試菌株水稻紋枯病菌 (Rhizoctonia solani)由浙江省化工研究院生測安評中心繼代培養。供試水稻品種為金剛30,溫室培養。
噻呋酰胺 (編號為A)、肟菌酯 (編號為B)及兩者的5 個配比 A∶B 為5∶1,3∶1,1∶1,1∶3 和1∶5,均設5個濃度200,100,50,25和12.5 mg·L-1,每個濃度設4個重復。設清水為對照。
采用菌生長抑制法進行測定。選擇2葉1心期、長勢一致的盆栽稻苗,噴霧處理后自然晾干24 h左右進行接種。接種方法為在已噴過藥的每盆稻苗基部中央夾接一塊紋枯病菌絲塊,菌塊不要與盆土及水層接觸。接種后的植株移至保濕箱中培養,溫度26℃,濕度80%~90%。每天觀察植株生長狀況,5 d后充分發病時調查防治效果。每處理設置4個重復,設清水為對照。
參照農藥田間藥效試驗準則進行病情調查[5]。
參照唐啟義等[6]的方法,運用DPS數據處理系統3.11專業版對數據進行處理,求出各個藥劑的致死中濃度 (EC50),根據EC50值求出回歸直線、相關系數和95%置信區間。參考孫云沛共毒系數法計算混劑的共毒系數 (CTC)[6]。若共毒系數>120,表明有增效作用;若共毒系數明顯<100,表明為拮抗作用;若共毒系數在100~120,表明為相加作用。
噻呋酰胺 (編號為A)、肟菌酯 (編號為B)及兩者的5個配比對水稻紋枯病的防治效果見表1。噻呋酰胺以及肟菌酯施藥濃度為12.5~200 mg·L-1時,對水稻紋枯病的防效分別為54.55% ~87.17%,28.57% ~93.33%。
噻呋酰胺與肟菌酯5種混配組合的濃度為12.5 ~200 mg·L-1時,5∶1,3∶1,1∶1,1∶3 和1∶5的配比對水稻紋枯病的防效分別為44.57% ~94.90%,52.38% ~89.61%,48.31% ~100%,36.19% ~88.28%和39.75% ~100%。
表2結果表明,噻呋酰胺、肟菌酯及其5∶1,3∶1,1∶1,1∶3,1∶5 配比對水稻紋枯病的 EC50值分 別 為 12.77,31.10,15.02,9.89,14.42,20.85,26.00 mg·L-1。從EC50來看,噻呋酰胺對水稻紋枯病的室內生物活性要高于肟菌酯。

表1 噻呋酰胺和肟菌酯及兩者的5個配比水稻紋枯病的防治效果

表2 噻呋酰胺與肟菌酯及其復配劑對水稻紋枯病菌的生物活性 (毒力)
由表3可以看出,根據孫云沛共毒系數計算辦法對測試結果進行分析,噻呋酰胺與肟菌酯復配的共毒系數在94.28~151.43,噻呋酰胺與肟菌酯質量分數比為3∶1和1∶1時,兩者的CTC值 >120,說明兩者表現出明顯增效作用;當噻呋酰胺與肟菌酯質量分數比為3∶1時,兩者的CTC值為151.43,增效作用最大 (表3)。試驗所設置其余各配比的CTC值在80~120,均表現為相加作用。

表3 噻呋酰胺與肟菌酯及其復配劑對水稻紋枯病的聯合毒力
近年來,農業生產中噻呋酰胺被廣泛用來防治水稻紋枯病。但是單一化學藥劑對病菌的作用位點單一,而且病菌常常能夠通過與殺菌劑作用機制有關的單一基因突變來解除特異性位點抑制劑的殺菌活性,從而產生抗藥性[7]。
合適比例的多位點抑制劑的藥劑混配可以有效延緩單劑抗藥性的產生。本研究表明,噻呋酰胺和肟菌酯質量分數比為3∶1和1∶1時,對水稻紋枯病均有明顯增效作用,其中質量分數比為3∶1時,增效作用最為顯著。研究結果為生產中農藥復配或者混配防治水稻紋枯病提供了試驗依據。但是由于田間試驗條件和室內研究存在很大的差異性,所以試驗結果還需要進一步的田間驗證。
[1] 周明國,劉西莉,劉勇,等.中國植物病害化學防治研究(第七卷)[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
[2] 黃世文,王玲,陳惠哲,等.氮肥施用量和施用方法對超級雜交稻紋枯病發生的影響[J].植物病理學報,2009,39(1):104-109.
[3] Bartlett D W,Clough JM,Godwin J R,et al.The strobilurin fungicides[J].Pest Management Science,2002,58(7):649-662.
[4] Sun Y P,Johnson E R.Analysis of joint action of insecticides against house flies1 [J].Journal of Economic Entomology,1960,53(5):887-892.
[5] GB/T 17980.1—17980.53,農藥田間藥效試驗準則 (一)[S] .
[6] 唐啟義,馮明光.實用統計分析及其DPS數據處理系統[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7] 詹家綏,吳娥嬌,劉西莉,等.植物病原真菌對幾類重要單位點殺菌劑的抗藥性分子機制[J].中國農業科學,2014,47(17):3392-3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