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君,穆蘭芳,方利民,李海東,周生林
(1.蘇州市吳江區植保植檢站,江蘇蘇州 215200;2.蘇州市吳江區農業委員會,江蘇蘇州 215200;3.蘇州市吳江區桃源鎮農業服務中心,江蘇蘇州 215200)
香樟 (Cinnamomum camphora)作為蘇州市的市樹,四季常綠,樹形優美,是園林景觀、道路綠化以及苗木種植生產的主要樹種之一。樟巢螟(Orthaga achatina Butler)是樟樹上的重要害蟲,在吳江區1年發生2~3代。近年來,樟巢螟在吳江區苗圃基地及綠化景觀帶發生嚴重,局部暴發成災,嚴重影響了城市道路的綠化景觀和苗木的種植生產;另外,由于樟巢螟在不同區域的發生盛期及為害程度不同,為科學預測預報及開展有效的防治帶來了難度。因此,積極有效開展樟巢螟的發生監測及綜合防治具有重要意義。
樟巢螟在吳江區1年發生2代,以幼蟲取食葉片及部分嫩梢為主要為害方式。初孵幼蟲群集為害,1~2齡幼蟲吐絲黏結新葉,3~5齡幼蟲吐絲綴合葉片與嫩梢,為害形成鳥巢樣的蟲苞。樟巢螟幼蟲有轉移為害的特性,隨蟲體長大進行分巢為害,為害嚴重時,蟲巢掛滿枝頭,影響樹木的正常生長及景觀綠化效果[1]。
2010年以來,吳江區樟巢螟發生程度均為中等偏重,局部地區大發生,發生嚴重區域的苗木樹枝掛滿蟲苞。區植保站每年于6月開展1代樟巢螟發生情況調查,于8月開展2代樟巢螟發生情況調查。根據2010年以來實地調查樹齡為8~10年香樟樹的樟巢螟為害情況,樟巢螟發生程度2代要重于1代,1代平均有蟲苞棵率77.9%,平均每棵樹有蟲苞10.7個,平均每個蟲苞有蟲8.7條;2代平均有蟲苞棵率為91.2%,平均每棵樹有蟲苞21.6個,平均每個蟲苞有蟲12.3條 (表1)。
表1 2010年以來吳江區樟巢螟發生情況調查統計
近年來,吳江區通過監測和實施綜合防控有效控制了樟巢螟的發生與為害。綜合應用生態、物理、化學防控技術為基礎,積極探索利用性誘監測及防控措施,控制樟巢螟為害的同時有效地改善生態環境,產生良好的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
利用燈光誘集技術監測成蟲發生動態,調查樟巢螟成蟲每天的發生情況;同時,利用樟巢螟性信息素,開展樟巢螟成蟲的性誘誘集,每天記載誘集的成蟲數量,結合燈光誘集結果,進行幼蟲發生高峰期的預測,可為指導綠化養護單位及苗木種植戶進行積極有效的防治提供科學依據。
在道路綠化中,將香樟樹與其他非樟科的樹種進行搭配種植,實行喬灌搭配,苗木種植基地在培植苗木時提倡與其他樹種進行套種,同時加強養護管理,增強自然生態系調控能力,可以有效減輕害蟲的發生為害。
利用修剪、松土、人工摘除幼蟲蟲巢以及安裝殺蟲燈等措施有效殺滅害蟲,減輕害蟲的發生為害。通過修剪,剪除一些病弱枝,增加樹體的通風透光性,同時也有利于噴灑防治害蟲的藥劑;12月至翌年1月,可將香樟樹樹冠投影下的土壤進行耕翻,可有效殺滅越冬的蟲繭;于每年7月上中旬及9月上中旬進行人工摘除蟲巢,并集中消滅幼蟲,可有效控制害蟲的發生量;有條件的地區或苗圃可裝置黑光燈,進行燈光誘殺,可有效殺滅成蟲,減輕害蟲的繁殖為害。
在樟巢螟幼蟲的發生高峰期進行噴藥防治。藥劑可用生物農藥Bt 800倍液或1.1%百部·楝·煙1 000倍液或100億活孢子/g殺螟桿菌1 000倍液噴霧,對害蟲具有較好的控制作用,且生物農藥對天敵無害,確保環境安全。化學農藥分別可用90%晶體敵百蟲800倍液、3%高滲苯氧威1 200倍液、4.5%高效氯氰菊1 500倍液、25%滅幼脲1 000倍液、1%甲維鹽1 500倍液或15%阿維·毒1 000倍液。以上防治藥劑應交替輪換使用,以免害蟲產生抗藥性,且樟巢螟幼蟲3齡前是最佳的防治時期,有利于提高藥劑對害蟲的殺滅效果。1代樟巢螟于6月中下旬防治,可減輕2代防治壓力;2代樟巢螟于8月中下旬防治,另外需根據蟲害的實際發生情況在9月份進行補防,以減少越冬蟲源,減輕來年的防治壓力[2]。
性誘劑誘殺是模擬昆蟲的性信息素進行害蟲的誘集進而殺滅害蟲的防治技術,是一項高效的綠色防控措施,對害蟲具有高度的專一性,且不傷害天敵。2011年開展樟巢螟性信息素的合成及應用,分析樟巢螟雌成蟲性信息素的主要組分,并通過連續4年在室內外篩選有效的性誘配方,取得較好成效。在野外自然條件下,篩選出的性誘配方誘集樟巢螟成蟲效果明顯,結合誘捕器的使用能有效殺滅成蟲,減輕害蟲的發生量,并于2014年將相關誘芯配方申報了國家發明專利。樟巢螟性信息素的成功合成為樟巢螟性誘技術的應用奠定了基礎。
[1] 徐紅梅,蔣維華,穆蘭芳,等.吳江市樟巢螟局部大暴發成因及防控意見[J].安徽農學通報,2007,13(8):131.
[2] 邱娉娉,包建英,江華.海門市樟巢螟的發生規律及防治措施 [J].上海農業科技,2009(6):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