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力++姚志宏++紀建華++劉欣
摘 要:真正的教育,必須以發展人性、培養人格、改善人生為目的。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目標是具有良好實踐和創新能力的應用型人才,而實踐育人就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途徑。作為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者,通過實踐育人途徑和方法的研究,使高職學生明確培養目標,注重綜合素質提升,在實踐中感悟與完善,以強烈的實踐創新意識,盡快融入社會,擔當起應盡的社會責任。
關鍵詞:高職 實踐 育人 方法 途徑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12(c)-0125-02
在市場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知識經濟信息化、數字化的大潮中,充斥著各種價值觀。大學生不應該是被理論武裝的“百科全書”,沒有實際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技術,大學生應盡早了解社會、融入社會。現實教育中的應試環境下,我們仍過于重理論輕實踐。作為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者,研究實踐育人途徑和方法,就是為解決這一突出問題。通過了解學生身心狀況,在對學生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以育人為中心,以實踐為載體,以培養高素質人才為目標,組織開展系列常態化的校內外實踐活動育人。通過實踐育人這一積極向上、健康活潑的潛在教育形式,加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陶冶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呼喚沉睡的創意和斗志,練就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
1 高職教育現狀
1.1 高職教育現實存在重學歷輕實踐
一直以來,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重學歷和文憑。大學生畢業后,求職過程中和入職以后學歷都顯得尤為重要,求職的成功率、個人經濟收益、甚至社會地位往往取決于學歷文憑的高低,較少考慮人的職業技能。這樣學歷變成了一個人參與商品分配、介入商品交換、提取商品利潤的資格證書,成為商品符號、功利符號。而原有的知識符號、能力符號急劇淡化、濁化、甚而消失。高等職業教育受此影響,也往往隨波逐流,從教育部門到學生及家長以獲得學歷作為主要目的,體現不出高等職業教育應具有重實踐強技能的特色。
1.2 社會需求高技能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高等職業教育以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為根本任務,在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和高等教育強國的偉大進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2013中國高職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年度報告》發布稱:“截止2012年,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率連續3年增長;自主創業者比例多于本科生;畢業后3年收入倍增?!笨梢?,發展高等職業教育是促進就業、維護穩定、構建和諧社會、繁榮經濟、消除貧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高等職業院校必須明確自己的發展定位,制定科學合理與經濟社會發展和就業需求相一致的培養目標,加強實踐育人,培養社會需求的實用人才。
2 高職院校實踐育人的方法
2.1 通過調查問卷了解學生真實需求
調查目的:通過調查了解高職學生對社會實踐的看法以及透析實踐育人的效果,在以后實踐育人中探索出更好地接觸社會、實踐自己的方法和途徑。
調查對象:此次調查選擇了在讀高職學生500名,年級分別為大一學生100名,大二學生300名,大三學生100名。
調查內容:是否參加過各類社會實踐,最想參與何種社會實踐,所參與實踐活動是否與所學專業相符等。
調查方法:問卷調查,發放問卷共500份,收回有效問卷500份。
調查結果:從調查中發現,57%的同學更愿意到企事業單位見習,其次是社會公益活動、志愿服務占43%;而56%的同學參與過社會實踐,20%的同學參與過公益活動或志愿服務,14%的同學實習前參與過專業見習,表示從未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僅占10%。調查表明,許多大學生都愿意參加各類實踐活動,尤其愿意參加校外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實踐學到許多寶貴的東西。很多學生認為實踐活動不一定要專業對口,并認為職業沒有高低之分,主要看自己的需求。
2.2 通過角色轉變探索實踐育人的方法
實踐育人把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有機結合在一起,有效增強專業學習、能力培養、個性完善等方面的綜合效能。比之于理論學習,實踐育人具有直接性、現實性和及時性的特點。校內外實踐育人活動的開展,都應注重課堂內外方式方法的革新。實踐課程設置要做到“三不三讓”原則:一是不要讓學生從“校園”走向“校園”,要創造條件,讓他們到更廣闊的天地中去鍛煉。二是不要讓學生從“知識課堂”走向“知識課堂”,要解放他們的手、腳、耳、腦,讓他們去實踐、體驗、感悟、創造。三是不要設置學校能夠開設的課程,要讓實踐基地的實踐課程成為學校教育有益的延伸、拓展和補充,努力做到實踐課程與學科知識相結合,與生活實際相結合,與現代科技相結合,與地方文化相結合。在活動的設計、選擇上要降低門檻,注重可參與性,讓更多的學生都能親身體會、親自操作、親身參加各種實踐及文體活動。創造真實可信的教學情境,選擇容易上手的見習崗位。通過具體生動的事實和形象,通過角色扮演讓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強化自我教育,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只有降低參與門檻,才能使實踐育人變“小眾”為“大眾”,絕大多數學生都能參與其中,人人由“觀眾”變“演員”,這樣實踐育人才能貼人心、見實效、廣覆蓋、易推行。
2.3 以樹立正確的“三觀”為目標進行實踐育人
大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不能單靠書本知識傳授,需要受教育者通過切身的實踐體驗去領會和理解?!叭^”的形成不是與生俱來的,它會在外界因素的影響下漸漸改變。大學生只有通過社會實踐才能彌補知識結構上的缺陷,克服政治觀念上的搖擺性和不正確性,才能在創造中體現人生的價值,在無私奉獻中感受義不容辭的責任感,才能實現“虛心學習、吃苦耐勞、勇于實踐、自覺奉獻”的新時代大學生精神。這也給我們明確了要從樹立正確“三觀”入手,有選擇性的探索實踐育人。因此,實踐育人要注重使大學生在現實中樹立正確“三觀”。實踐育人使大學生的意志得到鍛煉,促進其形成良好心理素質。通過社會實踐大學生遇到許多意想不到的困難,在解決困難的過程中學會耐心、學會忍受,充分意識到只有積極進取、付出汗水和精力才能換來成功。這樣的過程可以使學生樹立自立自強意識,轉變就業觀念,增強吃苦耐勞精神,提高抗挫折能力,磨練學生的意志。endprint
3 高職院校實踐育人途徑
實踐育人理念不是不要理論教育,片面強調實踐教育;也不是忽視學校教育,片面強調社會教育。而是要兼顧理論教育和實踐教育,兼顧校內的實踐教育和校外的實踐教育。
3.1 搭建專業技能平臺,拓展實踐育人途徑
高職學生進入學校后,要能力為重,一方面利用見習、實驗課作為課本理論學習的延伸和鞏固,另一方面將教師承擔的研究課題及教研室工作向學生們開放,吸引有參與興趣的學生主動與課題組的教師聯系,進行科研實踐??蒲袑嵺`不僅有助于提升教學水平、完善實驗室建設,更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通過幾年的努力探索,我們在育人過程中,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有機結合起來,通過“推品牌、創亮點,實施精英教育”,以院黨委、團委牽頭,院、系兩級學生會組織實施,搭建了一批優質的技能平臺,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諸如“護理技能大賽”、“點鈔大賽”、“中醫藥文化節”、“機械手工制圖大賽”、“口腔醫學專業技能比賽”、“智能車比賽”、“旅游酒店服務技能大賽”、“師范類學生基本功大賽”等,學生踴躍參與,彌補了傳統教學的不足,通過趣味性的教學改革,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專業技能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很多同學脫穎而出,在全國同類比賽中屢獲大獎,在學生中引起熱烈反響,吸引更多的同學參與實踐。
3.2 推行“一系一品”活動,豐富實踐育人途徑
以突出學生理論聯系實際、提升專業素養為主要目的。一方面鼓勵教學結合專業特點開展技能競賽,另一方面注重全面發展,按照“搭建平臺、積極引導、重在普及、力推精品”的思路,豐富校園文化生活,推行“一系一品”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社團作用,開展校園文化藝術節活動。藝術節以全院同學為依托,緊扣高職院校培養目標,推進素質教育,為培養實用性復合型人才發揮無可替代的作用。近幾年,我們通過舉辦諸如十佳歌手、模特、舞蹈大賽,經典誦讀活動,感動校園人物、最美微笑評比,文明示范宿舍評選等活動,傳播先進文化、傳承民族精神,充分展示大學生朝氣蓬勃、奮發向上的精神面貌。有效推進以校園文化活動為載體的文化育人、實踐育人工程,達到了預定目標,取得了明顯成效。事實說明,通過開展健康向上、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可以很好的拓展實踐育人平臺的建設,引導大學生崇尚科學、追求真知、加強修養、錘煉品格、立志成才、全面發展。
3.3 開展頂崗實習新模式,開辟實踐育人新途徑
在畢業實習上,創造性的開展校企合作、頂崗實習,構建“教育行政部門、高職院校和實習單位三位一體”的聯合培養機制。通過頂崗實習新模式,與當地教育主管部門、實習單位攜手建立“頂崗實習加就業”的工作機制。通過校企合作,共同研究高職教育與企事業單位的無縫對接,很好的拓展了實踐育人新路子,又很好的解決了學生就業的問題,還幫助企業選人用人,真正實現三贏三受益。
3.4 青年志愿者活動是高職院校實踐育人的有效途徑
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各種社會志愿服務活動,有效實現實踐育人幫助高職學生樹立正確“三觀”的目標,讓志愿者在志愿服務中實現自我教育和提升。我們通過組織開展諸如“植綠護綠”、“青春福樂 溫情老人”、“大拇指”文明交通崗、“倡導文明節約,人人餐餐光盤”等志愿服務,用青春正能量,發揚志愿服務精神,傳遞愛心,回報社會。這一系列志愿服務活動參與面廣、特色鮮明、機制成熟、成效顯著,為青年學生社會實踐提供了廣闊的舞臺。
3.5 社會公益活動,助力實踐育人成效
通過愛心公益活動,拓展一種實踐育人模式,搭建一個關愛橋梁,形成一種長期機制,讓每個學生健康、快樂成長。我們在探索實踐育人途徑的研究中,開創了“1+1+1”愛心助學活動,通過1位愛心人士、1個愛心團隊和1名受助學生建立“1+1+1”愛心結對長效機制,幫助解決貧困中小學生在思想、學習、生活、心理等方面的困難?;顒又饕詫ぴL貧困學生,通過建立“助學基金”,一對一生活、思想、心理幫扶等方式開展活動。活動的開展,吸引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的踴躍參與。短短一年時間里,募集助學金和學習生活用品價值10萬余元,資助學生60名,參與團隊3000多人,促進了弘揚善舉,傳遞愛心,爭做好事、實事的新風尚。通過這種面對面關懷的公益事業,創新出一種學校與社會共建的實踐育人公益新模式。參與的愛心團隊人員眾多,同學們通過活動接觸社會,感受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學會竭盡全力幫助別人,讓愛心公益精神得到放大,實現了實踐育人的目標。
4 結論
綜上所述,高等職業院校若要頂起“半壁江山”,就不能泛濫其外,空無其內,只重視理論講授,而不關注實踐育人。要活其思維,改革體制,積極探索實踐育人的方法和途徑,才能為我國經濟發展建設及莘莘學子的成才之夢發揮應有之力。因為,無論理論層面還是實踐層面,實踐育人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都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和價值。因此,探索實踐育人是真正實現“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有效途徑,是我們應該為之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 董操,張素玲.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趨勢探析[J].煙臺職業學院學報, 2006(9).
[2] 教育部.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工作評估方案.北京.教育部.2008.
[3] 景碩.高校“實踐育人”改革初探[J].考試周刊,2009(28).
[4] 覃紅燕.新時期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思考[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