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喜增+翟玉峰

[摘要] 目的 探討丙型肝炎患者白介素-2(IL-2)與肝功能及丙型肝炎病毒RNA(HCV-RNA)的相關性情況。方法 收集南陽市中心醫院2009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丙型肝炎患者60例作為丙型肝炎組,同時選取同期健康體檢者100例作為對照組。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谷丙轉氨酶(ALT)、谷草轉氨酶(AST)、總膽紅素(TBIL)、直接膽紅素(DBIL)情況,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測定(ELISA)法檢測IL-2,采用反轉錄聚合酶鏈反應(RT-PCR)檢測HCV-RNA情況。分析丙型肝炎患者IL-2與HCV-RNA、肝功能的相關性。 結果 丙型肝炎組IL-2、ALT、AST、TBIL、DBIL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 = 29.85、72.02、48.82、43.19、31.32,均P < 0.05),丙型肝炎患者IL-2與HCV-RNA呈負相關(r = -0.429,P < 0.05),與ALT、AST呈正相關性(r = 0.503、0.512,P < 0.05)。 結論 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IL-2水平表達增高,HCV可促進IL-2的分泌,并與肝功能損傷有關。
[關鍵詞] 丙型肝炎;IL-2;肝功能;HCV-RNA
[中圖分類號] R512.6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5)01(c)-0085-03
丙型肝炎是常見的經血液傳播傳染性疾病,目前全世界有1.5億人感染丙型肝炎,其中有近60%發展成慢性肝病,有20%逐步演變為肝硬化。丙型肝炎起病隱匿,臨床癥狀不明顯[1-2],有近80%急性感染期患者無明顯的臨床癥狀。同時丙型肝炎檢測普及率、公眾認知度較低,潛伏期長,臨床上漏診率大,在得不到及時治療的情況下,易演變成肝硬化和肝癌。丙型肝炎作為炎性反應容易引起一些炎癥因子的變化,如白介素不同程度的變化,白介素-2(IL-2)是常見炎癥因子之一,其變化與丙型肝炎發生發展有著重要的關系。本研究通過對丙型肝炎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分析,擬探討丙型肝炎患者IL-2與肝功能及HCV-RNA的相關性,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南陽市中心醫院(以下簡稱“我院”)2009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丙型肝炎患者60例作為丙型肝炎組,其中男31例,女19例,年齡19~54歲,平均(36.7±10.5)歲;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發熱、頭痛、乏力、納差、惡心、嘔吐,肝臟腫大、質地偏軟,臨床檢查均為丙型肝炎抗體陽性患者。選取同期我院健康體檢者100例作為對照組,其中男65例,女35例,年齡20~56歲,平均(35.2±11.8)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研究對象抽取晨起空腹靜脈血5 mL,離心機3000 r/min,離心15 min,分離血清,放置-70℃冰箱凍存。
1.2.1 IL-2檢測 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測定ELISA方法,應用尚柏生物醫學技術有限公司生產的IL-2試劑盒,通過雙抗體兩步法夾心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檢測。標準品和待測樣本加入已經包被了人IL-2單克隆抗體透明酶標包被板之中,通過溫箱孵育一定時間,將沒有完全結合的成分沖洗出去,加入酶標工作液,通過溫箱孵育,將沒有完全反應的成分洗滌出去。先后順序加入底物A和底物B,底物TMB在辣根過氧化物酶的催化下轉變為藍色產物,通過酸作用下逐漸變為黃色,黃色的深淺程度和樣品中IL-2濃度呈現明顯的正相關。通過分光光度計在450 nm波長之下測定OD值,按照說明書要求計算IL-2的含量。IL-2標準品的回歸方程式,計算樣品濃度。樣品的濃度=計算樣品濃度×稀釋倍數。
1.2.2 丙型肝炎RNA定量檢測 主要是采用QIAamp Viral RNA Mini Kit按照說明書對丙型肝炎病毒RNA進行提取。通過丙型肝炎病毒核酸擴增熒光定量檢測試劑盒,實施RT-PCR,首先引物和探針的設計選擇了5'非編碼區,對其進行擴增,擴增成為156 bp的片段,在LightCycler 2.0上進行擴增檢測,加上體積為15 μL樣品,10 μL的試劑,建立總體積達到25 μL的反應體系。通過定量PCR,對標本中的丙型肝炎RNA進行定量分析。
1.2.3 肝功能的各項指標檢測 谷丙轉氨酶(ALT)、谷草轉氨酶(AST)、總膽紅素(TBIL)、直接膽紅素(DBIL)情況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進行檢測。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IL-2、ALT、AST、TBIL、DBIL。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9.0對數據進行分析,正態分布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相關性采用直線相關分析。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的IL-2、ALT、AST、TBIL、DBIL情況
丙型肝炎組IL-2、ALT、AST、TBIL、DBIL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 0.05)。見表1。
2.2 丙型肝炎患者IL-2和HCV-RNA、ALT、AST相關性
丙型肝炎患者IL-2與HCV-RNA呈負相關(r = -0.429,P < 0.05),與ALT、AST呈正相關(r = 0.503、0.512,P < 0.05)。
3 討論
由于丙型肝炎病毒誘發嚴重的肝臟系統損傷,目前我國大概有4000萬丙型肝炎患者,其中80%有不同程度的慢性肝病,近30%患者發展成為肝硬化,10%肝硬化患者演變為肝癌。丙型肝炎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疲勞無力、食欲衰減、皮膚發生瘀青,但是有部分患者沒有明顯的癥狀,機體處于一種亞健康狀態[3-4]。如果臨床治療不及時,很容易演變為肝硬化、肝癌。ALT和AST是肝功能評價的重要指標,如果兩項指標高于40 U可以提示肝功能異常[5-6]。endprint
ALT反映的是肝病的活動程度,AST反映的是肝細胞損害的嚴重程度[7-8]。當肝細胞受到輕度損傷,細胞膜通透性明顯增加,細胞中的ALT溢出,當肝細胞損傷的較為嚴重,甚至發生壞死時,線粒體中的AST會釋放出來,因而AST/ALT比例明顯降低,病情嚴重時上述比例會明顯升高[9-10]。如果AST/ALT > 1提示肝細胞有廣泛的壞死;如果AST/ALT<1提示有慢性肝炎,如果AST/ALT > 2則說明可能存在肝硬化[11-12]。在肝細胞壞死時,0.31≤AST/ALT≤0.63提示預后較好,在1.20≤AST/ALT≤2.26提示患者將發展成為肝衰竭甚至病死[13-14]。
膽紅素是由紅蛋白轉變而來,膽紅素是血液中紅細胞血紅素進行代謝之后的廢棄物,其可以在肝臟的作用下,通過膽管排出到十二指腸中[15-16]。引起膽紅素偏高的原因較多,如慢性肝炎、肝硬化、急性黃疸、肝壞死等,另外溶血型黃疸和血型不吻合的輸血反應等也可能引起膽紅素升高[17-19]。
IL-2又稱T細胞生長因子,其是由活化的CD4+ T細胞和CD8+ T細胞產生的具有廣泛生物活性的細胞因子,也是所有T細胞亞群的生長因子,同時促進活化B細胞增殖,故為調控免疫應答的重要因子,此外其還參與抗體反應、造血和腫瘤監視。IL-2屬于Th1類細胞因子,可以促進CD4+ T細胞、CLTs和B細胞增殖。當急性丙肝病毒感染向自限性發展時,其會出現IL-2升高,而向著慢性感染發展時,IL-2水平明顯降低。另外IL-2水平的變化還可以反映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療情況。有資料顯示[20-21],單獨CD4+ CD25+ T細胞按照1∶1共同培養,其分別加入不同濃度的IL-2,當IL-2濃度為2000 U/mL時,可以明顯抑制CD4+ CD25+ T細胞增殖能力。
本研究結果表明,丙型肝炎患者的IL-2、ALT、AST、TBIL、DBIL、HCV-RNA均高于健康人,丙型肝炎患者IL-2與HCV-RNA呈負相關,與ALT、AST呈正相關。說明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IL-2水平明顯增高,丙型肝炎的病情發展會促進IL-2的分泌,其可以反映肝功能損傷情況。此外,IL-2介導免疫反應可以有效地促進體內丙型肝炎病毒清除,但也會因此加重肝細胞的損傷。
綜上所述,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IL-2表達水平增高,HCV可促進IL-2的分泌,IL-2表達水平增高與肝功能損傷有關。
[參考文獻]
[1] 楊江華,賀蕾,盛浩宇,等.IL-2調控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4+CD25+調節性T細胞的抑制效應[J].中華實驗和臨床感染病雜志:電子版,2009,3(2):13-15.
[2] 王鳳,孫朝暉.白細胞介素12B基因多態性與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關性的 Meta分析[J].解放軍醫學院學報,2014, 35(12):1-5.
[3] Suneetha PV,Goyal A,Hissar SS,et al. Studies on TAQ1 polymorphism in the 3'untranslated region of IL-12P40 gene in HCV patients infected predominantly with genotype 3 [J]. J Med Virol,2006,78(8):1055-1060.
[4] Youssef SS,Aal AM,Nasr AS,et al. Interleukin-12B gene polymorphism frequencies in Egyptians and sex-related susceptibility to hepatitis C infection [J]. Interferon Cytokine Res,2013,33(8):415-419.
[5] 中華醫學會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學分會,肝病學分會.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華傳病雜志,2011,19(1):56-60.
[6] 趙克開,繆曉輝.HCV-RNA檢測的方法與臨床意義[J].中華肝臟病雜志,2005,13(4):315-317.
[7] Coppola N,Stanzione M,Messina V,et al. Tolerability and efficacy of anti-HBV nucleos(t)ide analogues in HBV-DNA-positive cirriiotic patients with HBV/HCV dual infection [J]. J Viral Hepat,2012,19(12):890-896.
[8] 魏新素,張平安,楊相升. 丙肝病毒感染者血清乙肝病毒標志物與肝功能情況分析[J].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2011,22(1):95-96.
[9] HamzaouiL E,Bouchtili S,Siai K,et al. Hepatitis B virus and hepatitis C virus co-infection: a therapeutic challenge[J]. Clin Res Hepatol Gastroenterol,2013,37(1):16-20.
[10] 張琳,苗亮,韓峰,等.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細胞因子水平的變化及意義[J].細胞與分子免疫學雜志,2011, 27(3):301-303.
[11] Dai CY,Chuang WL,Chang WY,et al. SEN virus infectionamong patients on 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in southern Taiwan [J]. J Infect,2005,51(2) :110-115.endprint
[12] Welzel TM,Morgan TR,Bonkovsky HL,et al. Variants in interferon-alpha pathway genes and response to pegylated interferon-Alpha2a plus ribavirin for treat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C virus infection in the hepatitis C antivirallong-term treatment against cirrhosis trial [J]. Hepatology,2009,49(6):1847-1858.
[13] 何伶俐,陳竹,陳楊,等.聚乙二醇干擾素聯合利巴韋林治療慢性丙型肝炎的療效及其影響因素[J].中華肝臟病雜志,2011,19(1):34-37.
[14] 張立新,安勇,徐皖蘇.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白細胞介素-8表達水平及抗病毒治療后變化[J].中華實驗和臨床感染病雜志:電子版,2010,4(2):16-18.
[15] Bacon BR,Shiffman ML,Mendes F,et al. Retreating chronic hepatitis C with daily interferon alfacon-1/ribavirin after nonresponse to pegylated interferon/ribavirin:DIRECT results [J]. Hepatology,2009,49(6):1838-1846.
[16] 徐輝,雷學忠.白細胞介素-28B附近基因多態性與慢性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療相關性的研究進展[J].華西醫學,2011,26(1):139-141.
[17] 沈文娟,哈明昊.白細胞介素28B基因多態性與慢性HBV、HCV感染的相關性[J].臨床肝膽病雜志,2014,(10):1087-1090.
[18] Sato S,Miyake T,Tobita HA. Dose-up of ursodeoxycholic acid decreases transaminases in hepatitis C patients [J]. World J Gastroenterol,2009,15(22):782-786.
[19] Ogawa K,Hige S,Nakanishi M. Immunological and mutagenic actions of ribavirin monotherapy preceding combination therapy with interferon for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C [J]. Antivir Ther,2009,14(4):513-522.
[20] Larrea E,Aldabe R,Gonzalez I,et al. Oncostatin M enhances the antiviral effects of type Ⅰ interferon and activates immunostimulatory fonctions in liver epithelial cells [J]. J Virol,2009,83(7):3298-3311.
[21] Cacopardo B,Nunnari Q Nigra L. Clearance of HCV RNA following acute hepatitis A superinfection [J]. Dig Liver Dis,2009,41(5):371-374.
(收稿日期:2014-10-13 本文編輯:蘇 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