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和而不同求同存異

2015-03-11 00:44:24魯占奎
群文天地 2015年1期
關鍵詞:文化

魯占奎

世上絕對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也絕對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每個人都有其不同的個性特點,正可謂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管我們在什么場合,在干什么、做什么,都應有和而不同,求同存異的胸襟,允許別人的與眾不同。同樣,在學術研究上,你也許會以為別人的觀點會與你千差萬別,格格不入,尤其當你是某個研究領域的佼佼者,你就會在有意無意之中希望別人都附和你的觀點、你的意思,以使你所在的研究領域成為一個沒有差別的整體。

近年來,土族學界內部對于土族族源問題的爭論,如火如荼。前不久筆者在有關網絡上看到有土族資深老學者,出言不遜,對持吐谷渾說者,從人格上進行猛烈抨擊,言語間無不流露出一種憤恨與不滿,似乎與其不共戴天,有著深仇大恨似的,罵人“數典忘祖”,標榜和樹立自己研究成果,還美其名曰是“認祖歸宗”,甚為不雅。讀罷令人汗顏,對這種以“學術”的名義進行極不道德的人身攻擊行為不寒而栗,著實令人可嘆、可悲。同時,作為網絡平臺的管理、編輯,要有自己高度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具備較強的是非觀與民族觀,要有文化良知,積極做有助于民族團結和文化和諧的事,對民族歷史和民族文化給予正面宣傳,反對將帶有爭議性、偏見性、不健康的,甚至不利于民族團結和學術研究的文章搬上網絡,近而造成許多的不必要的負面影響和不良后果。

誠然,土族學者,以及一些熱衷于土族歷史、文化的專家學者,長期以來,為研究土族文化和探究土族歷史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研究工作,也取得了卓越的研究成果,但時至今日,土族族源問題在歷經百年的研究發展之后,持不同觀點者彼此之間始終不能平心靜氣地進行有效地探討和對話,一直是自說自話,爭論得異常激烈,甚至出現種種不文明、不道德、不和諧,惡語漫罵、人身攻擊的現象,這不僅有失學者的身份,也喪失了一個人最起碼的道德修養、學術責任與做人擔當,也破壞了土族學界單純的研究環境。我們知道,土族是一個勤勞、善良、友好而又人口較少的古老少數民族,長期以來因受所處環境惡劣、信息閉塞、文化落后、交通不便等多種因素的制約,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相對周邊其他少數民族地區來說發展較為滯后,觀念也較為落后,表現在文化上也較為保守與封閉。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隨著城鎮化建設的飛速發展和多元文化的相互碰撞融合,各種文化在土鄉大地共榮共生,土族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土族人民借鑒外來優秀民族文化,汲取本民族文化精華,舍棄糟粕,人民生活逐步富裕,社會發展日新月異。面對土族地區蒸蒸日上的社會氛圍和土族人民對文化需求的渴望,土族學界理應揚長避短,拋棄成見,和而不同,求同存異,以弘揚民族優良傳統文化為己任,在民族團結、社會和諧的大背景下,多做有益于學術研究和民族團結的事。在學術上,允許有合乎土族社會發展和研究多樣化的與自己不同的觀點、不同的思想存在,而不是站在相互敵對的立場上,進行謾罵和人身攻擊,唯有這樣才能在多元文化融合發展的時代進程中,進一步推動土族學術研究的深入開展,推動土族地區經濟社會全面發展,這也是包括每個土族學界在內的所有土族兒女的責任和愿望。

世界是多姿多彩的,生活自然也是千姿百態的,同樣人也不可能有千人一面的局面。因此,如果有與別人不同的觀點與思想,也沒有必要要求別人的觀點都跟自己相一致,關鍵要遵從民族進步、社會發展、文化繁榮的客觀規律,拋棄成見,和而不同,求同存異。“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土族學界要有海納百川的胸懷和氣度,發揮學界正能量,對不同觀點予以包容、探討、交流和反思,而不是摻雜極端個人情緒化的立場,去抹殺、擯棄、打擊或排斥,這不僅與深入研究土族傳統文化的初衷相違背,也與學界的身份與職責不相符,更與土族人歷來友好、善良、團結的民族秉性背道而馳。

有人說:“一個成功的智者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總是習慣地運用求同存異的智慧,而能夠自如地運用求同存異的智慧的人,肯定是一個有高度自律能力的人。”誠望土族學界和為貴,以求同存異的胸襟為民族文化的發展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關于土族族源問題,學術界代表性的說法有五種:吐谷渾說;陰山白韃靼說;蒙古人與霍爾人融合說;沙陀突厥說;阻卜說等,據無定論。其中,主要以吐谷渾說和蒙古人說為主。在土族內部學者之間,就吐谷渾說和蒙古人說,長期以來,針鋒相對,各抒己見,爭論得非常激烈。筆者以為,土族族源問題本來就很模糊,很難說清其復雜的族源淵源,學界不管是吐谷渾說,還是蒙古說,其研究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繁榮土族學術研究、推動土族地區的社會穩定和民族團結發展,所以只要能活躍和推動土族文化的研究,只要推動土族地區經濟社會的全面健康發展和民族和諧穩定,承認蒙古說或吐谷渾說都無妨。

簡而言之,吐谷渾說,從歷史學、民俗學視角明確提出土族是吐谷渾后裔,而此前外國學者從語言學角度得出土族是蒙古族或與東胡有一定淵源的結論。認為土族自稱有土谷家、土戶家,土谷、土戶即吐渾、退渾一音之轉,從而從土族的自稱上論證了吐谷渾與土族相承的關系。同時又從家譜世系、土族的自稱和他稱、民風民俗、喪葬禮儀、民族關系等不同角度進行研究,論證土族與吐谷渾的淵源。認為“土族是古代鮮卑族的后裔,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鮮卑族分合遷徙過程中分部重組而成。”生動繪制了一幅從公元三四世紀至民國時期吐谷渾演變為土族的歷史長卷,充分論證了歷史上的吐谷渾與土族的淵源;蒙古說,主要從語言學的角度,認為土語近似蒙古語,加之互助、大通等地區的土族自稱“蒙古爾”“察罕蒙古”等,所以認為土族是蒙古人的后裔。此說最早由比利時神父德斯邁和蒙塔爾等提出。從漢文記載史料、土族族稱、語言、藏文史料、本族口碑資料以及服飾、飲食、宗教等角度考察,認為蒙元時期陸續進入甘青地區的蒙古人是今天土族的主體來源,論證了土族為蒙古族后裔。

近百年來,尤其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兩種持不同觀點的人,都從人類學、民俗學、社會學、歷史學、語言學等各自不同的研究視角為切入點,得出了各自不同的較為符合土族歷史和土族實際的理論觀點,為土族歷史、文化的尋古追宗做出了積極努力。他們雖然在某些方面存在觀點和意見分歧,但彼此間堅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而不同,求同存異,表現出前輩土族學界的擔當,是值得我輩肯定和點贊的。

問題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我們看到土族學界內部一些年輕學者,在沒有扎實的學術背景,缺乏嚴謹的學術態度的情況下,信口雌黃,指三道四,一派胡言。當然,我們每個人都有表達自己觀點和看法的權利,但在不能踏踏實實深入生活實際,拿不出更有說服力的理論依據的前提下,不能僅憑自己一時的興趣盲目追從一些老化的觀點,或將自我看法凌駕于學界觀點之上而謾罵、誹謗他人,作為土族人中的普通一員,對此深感悲哀之外,著實令人不解,心中不免產生諸多思考:

思考之一:筆者始終不明白,土族學界為何如此糾結于族源問題?不厭其煩地拿出連自己的父輩、爺爺輩都難以說清的族源歷史,面對與自己不同的觀點不僅不能靜心探討和包容,至今又拿不出充分的更有說服力的新的理論依據,卻又不厭其煩地翻出自己老生常談的過時的觀點,或抖出一些老外鳳毛麟角的著作去尋求答案。毋庸置疑,一個起碼連中文都說不通的外國人(尤其上世紀初),怎能輕而易舉聽懂土語、研透土族紛繁復雜的族源問題?恐怕過去有些記載土族歷史的史料,其真實性也值得推敲,非土族學者的研究畢竟因語言等很多方面的阻礙和困難帶有很多的推測性、片面性和主觀性。因此,土族學界在拿不出新的物體作證或充分的理論依據之前,還是從社會穩定、民族團結和學術繁榮的大局出發,支持已經被大多數專家、學者,乃至土族社會承認的族源研究結果,再也沒有必要進行無休止的論爭了。

思考之二:筆者始終不明白,土族學界為何就不能有海納百川的學術胸懷和求同存異的學術責任?相信不管吐谷渾說也好,蒙古人說也罷,初衷都是為了探析土族的民族歷史淵源,為了探究和還原土族歷史現狀,社會發展及其古代文明。在學術研究上,我們理應提倡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做到和而不同,求同存異,精誠團結,對土族歷史進行全方位、多角度、多領域探析和研究,使研究的成果更為科學、全面、合理。但,我們也堅決反對在學術上摻雜個人恩怨情仇的情緒,更要不得以“研究”為名、自我為上,排斥他人,進行人身攻擊,這不僅有悖于民族文化發展的愿望,也喪失了一個學者應有的學術良知,有此種心態的人我們還是奉勸把精力和時間多花費在深入土族社會生活,潛心研究上,多做些有益于學術研究、社會和諧和民族團結的事。

思考之三:筆者始終不明白,推動和發展土族傳統文化,難道就是當下有些人所謂的穿穿民族服裝(提倡穿民族服飾也無可厚非)、舉辦一些沒有現實意義的土文培訓班,甚至將《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當代蒙古族音樂家創作的歌曲)等其他民族的歌曲囫圇吞棗拿來當作土族的古歌?如此等等?對這種浮夸的做秀與造作的行為筆者實在不敢恭維。民族文化,民族信仰,體現一個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之本,是一個民族勇往直前的精神動力和心靈共鳴,是世世代代耳濡目染在潛移默化中深深扎根于民族內心深處的情感紐帶和遺傳因子。當今世界是一個多元開放的世界,如果僅僅從服飾上判斷對民族的情感,或僅僅從服飾上自以為是一廂情愿地去所謂改變、傳承和發展民族文化,未免有點僵化和形式化了,也無法融入到多元發展和世界一體化的時代發展潮流中。全國很多民族風情園的工作人員,他們人人穿的都是民族服飾,可他們中真正有幾個人會說當地民族語言?相反,在這里看到的都是些歪曲或變異了的不倫不類的民族文化,將民族的傳統文化擯棄殆盡,土族地區的民族風情園也是如此。因此,繁榮和發展民族文化不在外表的服飾上,而在于民族的內在的信仰和傳統文化的挖掘、傳承與革新。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民族傳承的血脈,切不可以表象談本質,棄本求末。

眾所周知,土族世代繁衍生息在青藏高原東北部、祁連山東南麓及黃河、湟水、大通河和洮河流域。主要分布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縣。甘肅省的天祝藏族自治縣、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永登縣等。土族語,分互助、民和、同仁等三大方言區,青海互助、大通、樂都和甘肅天祝等地的土語屬互助方言,青海民和及甘肅積石山等地的土語屬民和方言,青海同仁縣的“五屯”(四寨子)土語屬同仁方言。土族有自己的民族語言,沒有文字,全民信仰藏傳佛教。1979年根據拉丁字母創制了土族文字,結束了土族沒有文字的歷史,可惜新的土文由于土族人員的稀少、地域范圍的狹小和使用人群的局限性,沒有完全推廣開來。土族文字的創立雖改變了土族在歷史上沒有文字的記錄,但這種文字僅僅局限在互助地區的語言研究部門,因歷史上到現在土族都使用漢文或藏文,所以新的土文很難推廣,況且新的土文出了互助縣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實際價值。

由于沒有文字,人們了解土族也只能從流傳在土族民間的傳統習俗、信仰文化、口傳文學和神話傳說,以及一些藏文典籍中去探求土族歷史的點滴原委。明顯看出,土族是一個較完整保留有古代游牧民族遺風的少數民族,這點是毋庸置疑的。需要說明的是,互助縣丹麻鄉澤林峽的“赤列山(龍王山)”和五十鄉奎浪峽的“阿米多藏山”下中間地帶以“東遠山”為界,將山東邊以紅崖子溝鄉、五十鄉、松多鄉為主的土族集聚區稱為“夫拉娜日”,這里的土族人自稱“卡爾浪”(有人說,互助縣五十鄉西米村的魯姓人家都是從甘肅連城遷移過來的,筆者作為魯姓人家的后代卻從未聽說過此事,曾有意向村里還健在的老人問詢過此事,都一問三不知,只知道這個村與門源縣的仙米寺有一定的淵源);將山西邊以丹麻鄉、東溝鄉、東山鄉、東和鄉、威遠鎮等為主的土族居住區稱為“哈日里其”,這里的土族人自稱“蒙古勒”。處在東遠山東西兩邊的土族人在語言上略有差異,但在民間習俗及信仰上基本相近。比如馬鞭,筆者所在“夫拉娜日”地區的土族稱為“浪什姜”,而“哈日里其”地區的土族則稱為“佑顏”。在互助土族民間,不管他們自稱“蒙古勒”,還是自稱“卡爾浪”,都是同一個土族,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他們彼此和睦相處,禮尚往來。筆者是生長在五十鄉的“卡爾浪”人,每當向人自我介紹時就會說我是“卡爾浪”,而不會說我是“蒙古勒卡爾浪”,是一位土生土長的土族人,從小生長在勤勞、淳樸、善良的土族人家,從睜開眼睛會說話的那一刻起,父母再三教導我做人要低調、要本分、要地道。印象中,村里人和睦相處,他們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從小長到現在,只知道,村里父輩的父輩的爺爺的爺爺開始,幾代人一直生活在這偏僻落后的小山村里,牧馬放羊,春播秋收,日子雖清苦,但彼此相處得極為融洽。至于土族先祖是誰?來自何方?他們只知道祖先來自很遙遠的地方,就這么簡單明了,其它一概搖頭不知,也道不清說不明。在筆者的記憶深處,影響最深的莫過于對“普日汗”(是一種打獵工具及兵器的崇拜演變,一種祖先崇拜)的信仰了,筆者的父親、母親,乃至整個村子的人,都把它當作祖先來崇拜。有土族人居住的地方就有“普日汗”,不管是婚喪嫁娶,還是治病救人,還是求子求雨都能看到“普日汗”的影子,其主要目的就是寄托“普日汗”,以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畜興盛,家道興盛,安康平安。時至今日,老家的村廟里依然供奉有“普日汗”,家鄉的父老鄉親百般虔誠,每天都要點燈、煨桑、祈禱。

筆者才疏學淺,但從小耳聞目睹并參加了土族很多的民俗宗教文化活動,可以肯定的是土族民間遺留有很多游牧民族的信仰習俗和文化因子。筆者老家一直流傳這樣一個傳說,這與藏族說唱史詩《格薩爾王》內容有異曲同工之處。他們都自稱自己是“佛日”地區的土族(按土語發音筆者以為“佛日”與《格薩爾王》中的“霍爾”諧音),先祖是五位勇敢的兄弟,這五兄弟統治著贊康(今互助土族聚居地)地區。很久以前,這五兄弟與“浪尼”昆掀起了一場戰爭(“浪尼”,按土語發音筆者以為這與《格薩爾王》中的“嶺國”諧音),老人所說的五兄弟,也許就是《格薩爾王》中霍爾國的白帳王、黃帳王和黑帳王三兄弟的變異(另待可證)。在戰爭中五兄弟及手下戰將全部陣亡后,被上天封為天神,成為現在的贊康五神箭,統稱為“贊康神”,而他們手下的將領也一個個成為土族某一地區,或某個村莊的保護神。這一復雜的族源問題,他們根本說不清來龍去脈,在口碑傳說中都以神箭的形式出現,故而神箭是土族人將對英雄、祖先的崇拜,寄托在他們用過的長矛兵器,供在家中“確什康”(供神的地方)或村廟里,視為家庭或地區保護神,而且把他們當作祖先來崇拜。他們統治或守護的地域范圍有大有小,五十鄉地區的土族認為贊康護佑著整個的“多日老隆款”,“多日老”,土語“七”之意,“隆款”意為地方、地區,“多日老隆款”包括現在的海西、青海湖周邊、民和、互助、甘肅的部分等地區;而尼當桑只護佑郭隆地區,即佑寧寺方圓的廣大地區。據《佑寧寺志》記載,尼當桑,系蒙古人,是蒙古大將,帶兵到互助后定居于丹麻索布灘地區。今天,在互助佑寧寺中,建有“尼康”(供尼當桑的神殿)與贊康(供白哈爾桑的神殿),他們與眾多的藏傳佛教格魯派神像供奉于一室,這也說明在土族民間信仰文化相互融合,儒釋道三教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諧氛圍。

如要追根溯源,筆者以為生活在青藏高原上包括土族在內的古代少數民族都是同出一源,與古代戎羌有著千絲萬縷的淵源關系。《說文解字》記載:“羌,西戎牧羊人也,從人從羊,羊亦聲。”羌,古代泛指西部游牧民族。羌人是炎帝神農氏的后裔。中原地區第一朝代夏朝就是羌人建立的,至今羌族仍供奉大禹。后來,一部分羌人逐漸依據黃河流域從事農業,與黃帝后裔融合形成漢族,一部分人則向西南遷徙從事牧業,一部分留在青藏高原東部。春秋戰國時,羌人已聚居于今陜西、甘肅、青海一帶。我們以為,土族與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古代少數民族——羌族、蒙古族、藏族、吐谷渾、回紇、突厥、韃靼等民族都有著同宗同源關系,但分割時間太久,在語言文字、宗教信仰、生活習慣上存在很大差異。現在的土族與現在的蒙古族、撒拉族、裕固族、東鄉族等民族在語言上至今還有很多相同、相近的地方。有意思的是,有研究土族的學者說自稱“蒙古勒”的土族在語言上與蒙古語很接近,認為土族的先祖就是蒙古族,可是裕固族、東鄉族,以及新疆和中亞等地區的許多民族的語言中,也有很多蒙古族語言的成分,難道他們的祖先也是蒙古族?甚至有些學者在一些文章中將“土族”兩字直接以“蒙古爾”代替,實為不妥。難道東鄉族、裕固族等民族也可以用“蒙古”代替?如按這種說理,土族豈不成了蒙古爾族?卡爾浪族?我們不能因為是自稱或他稱,就將土族叫作蒙古爾族或卡爾浪族吧?總之,不管是哪種自稱、他稱或有何種民族語言成分,土族就是土族,只有一個,更不可以以“蒙古爾”替代。即所以在土族、裕固族、東鄉族等民族的語言中至今還有很多蒙古族語言的成分,筆者以為蒙古族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并統治中國全境的封建王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疆域廣闊的王朝,其勢力范圍橫跨歐亞大陸。元代存在民族等級之分,將民族重新認定和組合,比如說蒙古人,成吉思汗時,蒙古人僅指成吉思汗所出的那個部族,諸如克烈、蔑兒亦惕等部族都不屬于蒙古人,此時卻把它們認定為蒙古人,因為這些部族都有和蒙古人相同的習俗和毗鄰的地域;西域人稱為色目人,把這些西域不同種族、信仰的人整合為一個新的民族;對于契丹、女真等民族,在中原的認定為漢人,保持原生活習慣的則從于蒙古人,南方的叫南人或南蠻。為此,作為長期游牧而且在歷史上已衰敗了的土族自稱“蒙古勒”,也許是為了貼近、討好蒙古族統治階層的可能。有人說元朝時,下令要求其他民族都要學習蒙古語(其真實性待可證),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北方話逐漸變得蒙語化,現在北方話基本都屬于蒙古語系,同時他們又長期深受蒙古族歷經上百年的統治,民族之間的語言融合或通化是很有可能的事,土族、裕固族、東鄉族等民族的語言中有很多蒙古族語言也是不言而喻的。比如,居住在互助縣五十鄉霍爾郡村的漢族,說著一口流利的土族語,你根本無法分清他們是土族還是漢族,一般人都會以為他們是土族,他們自己有時也稱自己是霍爾郡的“卡爾浪”,可他們卻是實實在在的漢族,這是因為霍爾郡村幾乎全村都是土族,漢族只有零星兩三家,他們在霍爾郡這個土族大環境中相處久了,也就慢慢被土族通化的結果。

拋開學術層面不計,不管是卡爾浪,還是蒙古爾,也不管是吐谷渾,還是韃靼,不管是民和土族,還是互助土族,也不管是同仁土族,還是天祝土族,大家都是土族人,都有一個共同的被國家承認的名字——土族,這個名字是圣神不可侵犯的,她是全國五十六個民族中的一員,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筆者以為,只要對民族進步有利,對民族發展有利,對民族團結有利,持吐谷渾說或蒙古說也均無妨,只抓住沒有充分理論依據的族源問題不放,停留在自我陶醉的僵化、封閉、固步自守的文化思維中,對民族發展無益,對學術研究無益,也就沒有必要進行論爭了。

而今,學界支持吐谷渾說的專家學者,相對蒙古說來說在青海乃至全國占有絕對的比例,他們一致肯定土族是以吐谷渾人為主體,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和蒙古族、漢族、藏族等民族融合形成的新的民族共同體。從民族發展、社會進步、人民富裕的角度來說,互助縣在尊重大多數學者研究成果基礎上,以土族的主體民族吐谷渾來定位,打造吐谷渾,來提升互助土鄉的知名度,可以說是審時度勢,吐谷渾作為中國少數民族建立政權最長的民族,并已經消失了的在歷史上扮演過重要角色,為繁榮絲綢之路和古代民族融合做出過重大貢獻的少數民族,以其獨特的傳奇性和神秘色彩必將吸引國內外眾多游客的眼球,可以推動土族地區旅游業的飛速發展,助推土族地區經濟社會全面發展,這對于土族地區來說,無疑是有益的。

1992年9月5日,為推動土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土族各界以有一定造詣的專家、學者、教授、學生為主,成立了青海省土族研究會,同年創辦土族研究會會刊《中國土族》。《中國土族》作為全國唯一一家反映土族的綜合性刊物,2001年開始公開出版發行,創刊即日起就已肩負起宣傳土族文化的圣神使命。二十多年來,《中國土族》已經成為研究和宣傳土族社會發展的主要陣地,培育并扶持了一大批土族研究和創作隊伍,也是一個土族人與外部交往、交流的平臺,在海內外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二十年來,中國青海土族研究會采納史學界一致肯定的理論觀點:土族主體民族來源于吐谷渾作為理論基礎,將吐谷渾作為土族的族源定位,對宣傳土族社會和土族文化做出了積極貢獻。

如今,土族學術研究雖取得了豐碩成果,但土族族源問題,“由于缺乏考古等實物的佐證,加之土族只有語言而無文字,相關史料極為缺乏,至今在學術界仍有很大爭論。也存在因研究者不同的研究視角、專業取向以及個人的學術背景等因素,導致族源研究中出現主觀片面、自說自話的情況,無法進行正常的學術探討與對話,”甚至出現人格污蔑和人身攻擊的不和諧氛圍。希望土族學界以自己的良知肩負起繁榮和發展土族傳統文化的擔當與責任,以振興土族文化為己任,拋棄成見,精誠團結,和而不同,求同存異,進一步整合研究力量,提升土族研究的整體素質,讓世界了解土族,讓土族走向世界。

(作者單位:青海省文化館)

猜你喜歡
文化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窺探文化
英語文摘(2019年1期)2019-03-21 07:44:16
誰遠誰近?
繁榮現代文化
西部大開發(2017年8期)2017-06-26 03:16:12
構建文化自信
西部大開發(2017年8期)2017-06-26 03:15:50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第九页| 色综合天天综合| 国产成人无码久久久久毛片| 亚洲乱码精品久久久久..|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牲色| 国内精品久久九九国产精品| 草逼视频国产| 无码在线激情片| 久热中文字幕在线| 日本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影院| 欧美www在线观看| 在线色国产| 欧美在线视频不卡| 青青网在线国产|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电影| 四虎影视8848永久精品|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kt| 亚洲黄色成人| 丁香婷婷久久| 91久久青青草原精品国产| 亚洲va在线∨a天堂va欧美va| 久久婷婷色综合老司机| 亚洲天堂久久| 毛片网站在线看| 国产一区二区福利| 亚洲日本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在一区二区三区| 搞黄网站免费观看| 精品国产中文一级毛片在线看 | 成人另类稀缺在线观看| 久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激情成人综合网| 欧美福利在线播放| 美女裸体18禁网站|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国产精女同一区二区三区久| 啪啪啪亚洲无码| 园内精品自拍视频在线播放| 日韩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视频在线| 99成人在线观看| 国产嫖妓91东北老熟女久久一| 99视频只有精品| 久久综合丝袜长腿丝袜| 国产在线自乱拍播放| 色妞永久免费视频| 日韩精品专区免费无码aⅴ| 天天综合网色中文字幕| 婷婷开心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另类| 老司国产精品视频| 噜噜噜久久| 国产精品一区在线观看你懂的| 国产91成人| 日本手机在线视频| 日本欧美成人免费| 中文字幕天无码久久精品视频免费| 国产精品漂亮美女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 久久成人免费| 久久综合结合久久狠狠狠97色| 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 国产正在播放| 萌白酱国产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一区在线观看| 这里只有精品在线| 中文字幕 91| www.狠狠| 国产人前露出系列视频| 国产福利小视频在线播放观看| 色亚洲激情综合精品无码视频| 天堂av综合网| 香蕉视频在线观看www| 国产成人h在线观看网站站| 欧美日韩高清在线| 国产精品香蕉在线| 亚洲国产清纯| 日本欧美成人免费| 亚洲美女一区| 亚洲资源站av无码网址| 少妇极品熟妇人妻专区视频| 色婷婷亚洲综合五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