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青
十九世紀末在西方列強堅船大炮的威逼下,中國逐步開始了由傳統農業社會向近代工業社會的轉變。1840年南京條約使得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以及曾國藩湘軍的崛起,則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落與滅亡。
咸豐元年(1851年)太平天國運動爆發,曾國藩冒死獻策,不久奉命在鄉舉辦團練,即“湘勇”。這支由漢人組成的地方武裝與太平軍轉戰長江中下游地區,各有勝負。由于其力量的不斷壯大,漸成為對抗太平天國的主力。1864年7月曾國藩之弟曾國荃率領湘軍,炸開南京龍脖子城墻,于是湘軍屠城,南京浩劫。曾國藩因此落下了血腥鎮壓太平天國劊子手的惡名——“曾剃頭”。就是這位被譽為晚清中興第一人的兩江總督,不幸在任上死于南京的兩江總督府。然而此時的兩江總督府是1870年曾國藩第三次就任兩江總督時,按照舊的總督署格局,在毀掉的太平天國天朝宮殿遺址上重建的。我不知道這種歷史的巧合是不是造化弄人,但曾國藩的名字一直是與洪秀全、太平天國聯系在一起,掰也掰不開。
一、“八股取試”制度下“賜同進士”與“落地舉子”的不同人生選擇
曾國藩與洪秀全這兩位生死對頭,年少時皆受到“學而優則仕”思想的影響,懷著“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男兒夢,先后參加了科舉考試,其不同的結果卻使得這兩位影響近代中國的重要人物,有了完全不同的人生。
科舉是我國歷代封建社會一直沿用的,并不斷加以發展和完善的一種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在當時作為封建社會的寒門學子唯有經過苦讀,才能躋身上層社會。應該說這對當時封建統治者選拔優秀人才,維護封建統治來說是有利的。
清代初期,順治帝在即位詔書中宣布了在全國范圍內的開科取士。當時的清政府繼承了前代有關科舉考試的各項規章制度,形成了一套更加嚴格周密的科舉制度,并把它作為清代重要的典章制度之一。其實當時清初的開科取士為爭取漢族知識分子與新政權合作、緩和滿漢矛盾,起到了重要作用。可是在鴉片戰爭的炮聲中,在中國逐步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時候,當時的科舉制度卻引導人們埋頭于《四書》《五經》,對進入工業時代所急需的科學技術不屑一顧;于是乎泱泱中國在向近代工業社會轉型中裹足不前。客觀的說清代的科舉制度不但影響著清代整個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也影響著各個階層、各個行業不同人士的命運;甚至影響到了國家的前途與命運。當然對于處在中國近代變革時期的曾國藩與洪秀全來說,也逃脫不了歷史的宿命。在先后經歷的科舉考試中,在中舉與落地之間,書寫著不同的人生道路;并努力探尋和實現著自己對中國富強之路的求索。
曾國藩(1811—1872年),初名子城,字滌生,湖南長沙府湘鄉人。24歲參加鄉試中舉人,28歲時殿試三甲第四十二名,賜同進士出身,并成為林則徐政敵、主張“鴉片上稅免禁”的軍機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門生。朝考列第一等第三名,道光帝拔置第二名,授翰林院庶吉士。從此一路仕途,步步升遷到二品官位,十年七遷,連躍十級,官至兩江總督。在咸豐年間為清廷鎮壓太平天國立下了汗馬功勞,幾乎以一己之力挽救了如老叟般氣數將盡的滿清政府于危局。到了同治三年朝廷賞加太子太保銜,賜封一等侯爵,賞戴雙眼花翎。后來朝廷又御賜“勛高柱石”四字。病逝后朝廷贈太傅,死后被謚“文正”。可以說曾國藩不僅是滿清政府后期手握大權的第一漢人,還是一位以文人治軍,維護封建道統,推崇經世致用理學思想,力推洋務運動的晚清重臣。
洪秀全(1814—1864年),太平天國農民革命運動領袖,出生于廣東省花縣(今廣州市花都區)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16歲開始科舉之路,卻屢次應試均失利。屢試不第的挫辱以及對科舉考試的失望,使的其對儒家學說萌生了怨艾。在尋找一種新的精神寄托時,洪秀全受梁發根據基督教義所編的《勸世良言》的影響,創立了“拜上帝教”,發動了頗具影響的金田起義。在洪秀全的帶領下,起義軍一路挺進,為著他們心中描述的“小天堂”而勇敢戰斗。太平軍在定都天京后與清政府形成對峙之勢,大有取代滿清政府之意。不久由于天京事變發生,石達開負氣出走,導致太平天國元氣大傷。從遺留下的太平天國幼主洪天貴福自述以及太平天國時期文物天朝朝主圖中,我們可以看出:經過此次變故,洪秀全將自己完全封閉在金碧輝煌的天朝宮殿里;在如花的后宮佳麗陪伴中,過著奢靡的生活。由于其不思朝政、濫封王爵,使得太平天國運動快速地由盛而衰,最終天王洪秀全自己也在天京城破之前病死于天朝宮殿中。
科舉制度伴隨著整個中國封建社會,千百年來讓一代又一代的讀書人,懷揣著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夢想,走在追求仕途的道路上。以儒家思想為主要內容的科舉制度,無論是對洪秀全還是被譽為晚清理學大家的曾國藩的人生與思想的影響,應該說是極其深遠的。
二、晚清理學復興與宗奉理學的曾國藩
程朱理學是儒學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是封建社會從前期向后期發展的轉變。由于程朱理學適應了封建專制主義進一步增強的需要,深得封建社會統治者的歡心。自元朝開始程朱理學被正式定為科舉取士的內容,經過明代八股文的“標準化”改造,清初以后的理學逐漸走入空談,嚴重脫離實際;晚清時在曾國藩等人的影響下程朱理學得以復興;即使在清末科舉制度廢除以后,尊奉程朱理學的主張仍舊占據統治地位,理學被清政府作為宗旨寫進了新式教育的章程。
十九世紀中期中國大地風起云涌,處在轉型期的中國社會急劇變化。由于當時的清廷日益腐化,吏治腐敗,導致階級矛盾、民族矛盾空前尖銳,于是反清抗爭不斷,最終釀成太平天國起義。兩次的鴉片戰爭的慘敗又使得沒落的晚清政府更加羸弱,大國的威儀掃蕩殆盡。古老的中國在經過兩千多年的自成一體的發展以后,所面臨的來自于中外的多重嚴峻的挑戰。在西方列強入侵下,晚清政府被迫開放。于是曾國藩力求經世理學發揮理學維系封建綱常的作用,同時更加注重理學的經世功能。
曾國藩一生倡導的是以理學溝通漢宋,以宋學為宗,不同程度地汲取漢學方法和思想,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了宋明理學。其主張“禮則理也”“力行實踐”,并將“經濟”納入理學范疇,具有濃厚的經世致用色彩,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晚清時期理學的發展變化。
在《討粵匪檄》中曾國藩曾經寫道:“舉中國數千年禮義人倫、詩書典則,一旦掃地蕩盡。此豈獨我大清之變,乃開辟以來名教之奇變,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與九原!凡讀書識字者,又烏可袖手安坐,不思一為之所也”。從這段文字上不難看出曾國藩對傳統文化的執著與眷戀,以及維護傳統的堅決。為維護中國傳統文化,曾國藩這位大理學家以一介書生從軍,從書齋走向戰場,率領著湖湘子弟與代表著草根百姓愿望,吸納西學建立烏托邦式理想社會的太平軍在中國大地上展開了一場血與火的較量。
三、洪秀全的吸納西學與科舉情結
眾所周知太平天國的宗教雖來源于基督教,但又不同于基督教。由于他們只拜上帝,不敬邪神,因此人們稱之為上帝教,也稱拜上帝教。太平天國在早期制訂的綱領《天朝田畝制度》提出“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主張。由此可以看出:洪秀全、馮云山等人創立的拜上帝教,已經把西方的上帝與中國廣大草根百姓希望擺脫饑寒交迫的生活困境,實現有衣同穿、有飯同吃、趨吉避兇的善良愿望結合起來。從整個太平天國歷史來看,洪秀全雖吸納了基督教的營養,想的卻是要做中國草根階層所期盼的太平天國君王,建立起幾千年來自給自足形勢下廣大自耕農所理想的社會。就這點上看洪秀全內心所追求和固守的應該還是封建社會的傳統。但在太平天國后期,洪仁玕的《資政新篇》卻是為我們描繪了一幅中國近代工業化社會的藍圖。從《天朝田畝制度》到《資政新篇》我們看到的是太平天國領導層對中國富強之路的探索與追求。特別值得贊賞的是其吸納西學,并大膽的提出中國近代工業化社會的最初構想。
太平天國運動領袖洪秀全,起義前是一個熱衷功名的青年。由于屢次應試失利,在為求一清朝秀才而不可得的情況下,轉而走上了一條反社會的道路。他接受了上帝教,發誓有朝一日自己開科取士。太平天國起義后不久,洪秀全即宣布開科取士,定都后對傳統的科舉制度進行了顛覆性的改革:如改三年一次鄉試為一年四次京試;考試內容棄四書五經改為上帝教教義;實行參考權平等。太平天國考試分為縣試、省試和京試三級,并規定無論何色人,均準與考,沒有門第、出身、貴賤之分。京試、省試由洪秀全親自出題、簡明樸素、注重實用,同時每試取中的名額較多。
太平天國考試在科目上仍沿用明清科舉舊制,所不同的是除文武兩科外,還設有女科。考中后的婦女,被安排擔任太平天國王府的簿書。女狀元傅善祥就是在東王府任東殿內簿書,替楊秀清批示機要,成為處理文書工作的重要人員。女科的開設更是太平天國考試制度的一個重要特點,也是中國考試制度史上一個重大變化。這表明中國婦女同男子一樣,都有權利平等的參加考試,是太平天國反對男尊女卑,主張男女平等的重要體現,應該算是中國考試制度破天荒的創舉。
太平天國的考試制度并沒有完全沖破封建社會科舉制度的藩籬,仍然沿襲八股取試;但在考試內容上進行了革新,力求擺脫孔孟之道,注入了反封建的內容。特別是廢除了門弟、出身等等資格的限制,不拘一格的人人平等的參加考試,是我國考試制度史上一次重大改革。相對于沿用千年的科舉制度,太平天國的科舉制度更多表現的是洪秀全的科舉情結和對社會的反叛。
四、對社會轉型期的文化與思想的理性認識
曾國藩與洪秀全,一位是宗奉理學堅守中國文化傳統的晚清重臣;另一個卻是來自草莽,希望通過吸納西學,并將西方的精神偶像中國化,求索中國變革之路的農民運動領袖。曾國藩與太平天國的這場戰爭,與其說是滿清政府對農民運動的絞殺,不如理解為傳統儒家思想下的經世理學與草根階級的所謂“異教邪說”的較量。
中國封建社會延續了兩千多年,鴉片戰爭過后中國社會處于轉型期,文化也同樣處于轉型的過程中。我國近代文化轉型發生于西方列強侵略的大背景下,西方文化表現出強勢作用。中國人一方面以有悠久的傳統文化傲視、鄙夷、和排斥西方文化;另一方面卻又滋生欽羨乃至崇拜西方文化的心理。兩種偏向長期均存在,以至于成為相當一部分中國人難以擺脫的困惑。洪秀全與曾國藩的人生與思想軌跡充分表現出在中國社會轉型期到來前夕,人們思想與文化上的傳統與反叛的較量。我想當時處于社會轉型期的人們,如果能夠正確對待外來文化,正確對待傳統文化,樹立起健全的文化心態;能夠科學而理性的認識到中國在走向近代化進程中這種社會與文化的轉型的必然性和客觀趨勢,當時的中國將會減少多少血雨腥風。如果當時的清政府采取的不是閉關自守、固步自封,亦如大唐王朝般的開放;隨世界潮流發展,積極向近代工業社會轉變;中國豈會變成羸弱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當然歷史是不會有如果的,現今的中國面對的是全球一體化趨勢,在文化交流中如何傳承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以及如何對待吸收外來文化,應該是值得現今的我們所思考的。
(作者單位:南京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