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大為

銀行同業業務就是銀行利用其自身在網點、資金、系統、風險管理等方面的優勢,為其他金融機構提供結算、代理、托管、交易、投融資等服務。其中同業投融資業務可參照《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影子銀行監管有關問題的通知》(國辦發[2013]107號,以下簡稱127號文)中對于同業投融資業務的界定:“以投融資為核心的各項業務,主要業務類型包括:同業拆借、同業存款、同業借款、同業代付、買入返售(賣出回購)等同業融資業務和同業投資業務?!蓖瑯I投融資業務原本僅限于金融機構之間的資金融通,但是近年來部分銀行利用同業業務跨行、跨業、跨市場的靈活性特點,通過金融機構之間的同業投融資業務為實體經濟融資,實現監管套利,進而使得同業投融資業務衍生出了為實體經濟融資的功能。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同業業務發展迅速,從2006年到2013年,商業銀行同業資產占總資產比重從7.7%提高到2013年的12.1%,同業負債占總負債比重從12.1%提高到21.8%,同時,同業業務對商業銀行的利潤貢獻度也在不斷增加。但是同業業務快速發展也給經濟金融帶來了一些問題,2014年以來出臺的一系列同業業務監管新政對規范銀行同業業務發展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銀行需要重新思考同業業務的發展方向;同時,宏觀經濟形勢和金融格局的變化也將為銀行同業業務轉型發展帶來更多的發展機遇。
同業業務監管新政持續出臺的背景
同業業務創新拉長融資鏈條,抬升融資利率。我國實體經濟融資成本偏高的根本原因在于隱性擔保機制下,房地產、地方政府融資平臺以及部分國有企業的資金需求特點與商業銀行信貸投資的風險偏好相互匹配,形成“資金黑洞”,并對中小企業融資造成“擠出效應”,造成企業融資成本過高。與此同時,同業業務鏈條不斷加長一定程度上也抬升了企業融資成本,具體機制如下:一方面,在隱性擔保體制下,房地產、地方政府融資平臺以及部分國有企業融資缺乏利率彈性;另一方面,隨著監管法規的出臺,金融機構為規避監管不斷拉長同業業務融資鏈條,在體制內企業融資缺乏利率彈性背景下,各環節過橋方層層盤剝,最終將成本轉嫁到體制內企業融資成本中,進而抬升經濟總體的融資成本。綜上,銀行同業業務創新不是企業融資成本過高的根本原因,但是是造成企業融資成本抬高的重要推手。
投融資類同業業務削弱了貨幣當局對經濟的控制能力。一是商業銀行同業業務具有信用創造功能,影響了貨幣當局對貨幣供給的宏觀管理。商業銀行通過創新同業業務為實體經濟融資,一般都是借短配長,在負債端通過滾動發行產品(存款或表外理財產品)獲取資金;在資產端,則主要是通過銀行信用維持企業長期融資,因而具有信用創造功能。二是同業業務改變了社會融資結構,削弱了貨幣當局通過控制信貸額度和信貸投向調節宏觀經濟的傳統功能。目前社會融資結構中貸款占比下降到近50%,同時信托貸款、委托貸款、票據融資等融資工具比重持續攀升,這其中有相當規模的融資是通過投融資類同業業務來完成的(如圖1所示)。由于此類融資方式相對靈活,監管部門對這部分融資的控制能力有限。
同業業務創新加劇了金融風險。一是造成商業銀行信用風險隱患。商業銀行創新同業業務的一個重要動機是降低資本約束:通過同業業務為實體經濟融資,將原本應該按照基礎資產風險權重計提資本的融資項目以相對較低的金融同業的風險權重完成資本計提。這種掩蓋真實信用風險的操作,容易造成銀行業承擔的信用風險超過自身承受能力。由于同業業務風險具有較強的交叉傳染性,一旦出現不利的經濟沖擊,容易造成系統性金融風險。二是增加了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隱患。同業業務投融資業務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流動性管理,然而由于近年來在投融資類同業業務利用同業和理財資金借短配長,打通了貨幣市場和信貸市場,增加了不同市場之間的風險傳遞通道,進而加劇了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
同業業務監管新政推動同業業務規范發展
從2008年開始,監管層就不斷出臺管理辦法規范同業業務發展。但是各項監管規定主要針對某項具體同業業務,且各監管部門之間缺乏聯動。同業業務跨業、跨境、跨市場的特點賦予該業務較強的靈活性,使得金融機構可以通過創新繞過新出臺的監管規定,而金融機構與監管部門之間圍繞監管規定所演繹的一系列博弈也構成了近年來國內金融創新的主線。2014年5月以來,監管部門出臺了一系列旨在規范以投融資為核心的同業業務的監管新政。與以往的監管規定相比,監管新政具有以下三個方面的特點:
從監管部門單獨規范向協同聯動監管轉化。商業銀行同業業務非常靈活,金融機構很容易繞過單一監管部門的權限創新業務模式,這也引發了對在我國“分業經營、分業監管”格局下監管職能局限性的思考。在此背景下,針對同業業務,監管部門開始從單獨規范向協同聯動轉化。2013年年底,國務院下發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影子銀行監管有關問題的通知》(國辦發[2013]107號),對各級政府部門加強影子銀行的監管提出了總體思路、基本框架和原則。2014年5月,“一行三會”以及外匯局聯合發布127號文,就規范同業業務經營行為、加強和改善同業業務內外部管理、推動開展規范的資產負債業務創新等方面提出了規范性意見。此外,從內容上看,各監管部門出臺的監管規定協調性和一致性也在加強,銀監會配合127號文出臺了《規范商業銀行同業業務治理的通知》(銀監辦發[2014]140號),旨在提升同業業務經營層級,加強同業業務治理;而此后人民銀行出臺的《中國人民銀行關于加強銀行業金融機構人民幣同業銀行結算賬戶管理的通知》(銀發[2014]178)則主要是通過提高融資性和異地同業銀行結算賬戶的開戶層級,達到上移開展同業業務銀行層級的目的。
從監管管制向疏堵結合轉化。127號文明確了“堵邪路、開正門”的監管思路:一是對同業拆借、買入返售、同業代付、同業存款等同業投融資工具在會計審核、資金投向等方面進行限制,禁止利用這些同業投融資工具對接非標資產;二是允許銀行在“同業投資”項下交易非標資產,但是要按照“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對基礎資產計提資本;三是推進資產證券化和同業存單業務,從同業資產負債兩端促進標準化資產交易。這種“疏堵結合”的監管策略旨在推動非標資產業務在陽光下開展,與以往單純強調治理的監管策略有很大不同。
從業務監管向引導商業銀行完善同業業務管理架構轉化。銀監會2014年5月出臺的140號文對商業銀行同業業務制度建設提出了要求,總體導向是同業業務經營權限上移,完善風險管理機制;同時,要求商業銀行實施專營部門制,由法人總部對同業業務進行統一管理。后續,銀監會就專營部門制制度建設進行了現場調查。
2014年,在監管新政持續出臺背景下,銀行同業業務逐漸開始規范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2014年下半年以來,同業資產負債持續上升的趨勢減緩:同業負債占總負債比重自2014年5月達到13.75%的最高點以來持續下降,2014年9月下降至12.53%;同業資產占總資產比重自2014年6月達到23.69%的最高點以來持續下降,2014年9月下降至22.41%。二是銀行通過同業業務對接非標資產的模式得到有效遏制,商業銀行資產結構發生變化,增量非標資產從銀行買入返售和同業拆借資產項下,轉移至應收款項類投資、持有至到期金融資產等投資類資產項下;同時根據127號文,由于這部分資產要按照“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計提資本和撥備,對部分銀行資本管理造成影響。三是關于商業銀行要建立同業業務專營部門制以及上移同業業務經營權限的監管規定,對于分支行開展同業業務造成一定影響。
同業業務轉型發展的市場機遇
宏觀金融環境的變化為商業銀行進行同業業務轉型發展帶來市場機遇?!靶鲁B”經濟下,創新將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企業創新行為具有較強的不確定性,創新型企業的融資需要更多的由風險分散、機動靈活、具有一定風險承受能力的直接融資市場提供支持。這意味著,未來以銀行為代表的間接融資市場和以資本市場為代表的直接融資市場的金融分工格局將日趨明顯,這種金融格局的變化也為銀行與其他金融機構開展同業合作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
負債業務:加大與資本市場合作力度,支持傳統業務
隨著以資本市場為代表的直接融資市場的發展,金融脫媒將會進一步加劇,部分存款將持續脫離銀行系統進入資本市場,最終以第三方存管同業存款的形式沉淀在銀行系統。而網點分布合理、與資本市場合作緊密、系統完備的大中型商業銀行在吸收來自資本市場的沉淀資金方面更有競爭力。
未來同業負債業務對于傳統信貸業務的支撐作用將不斷提升。首先,雖然短期內受同業新政影響,同業負債總體規模上升趨勢減緩,但是從長期來看,直接融資市場的發展將會推動銀行同業負債占比持續上升。以美國為例,從1973年到2008年,在金融脫媒背景下,美國銀行業同業負債占總負債比重從2%上升到22%;同時,存款占總資產比重則由94%下降到65%。其次,這些來自資本市場的沉淀資金主要是結算資金,成本較低,且粘性較強。第三,2014年底中國人民銀行向商業銀行下發了《中國人民銀行關于存款口徑調整后存款準備金政策和利率政策有關事項的通知》(銀發[2014]387號),其中一個重要內容是將部分記在同業往來項下統計的存款納入各項存款范圍。我們估算,新增納入存款項下的同業存款目前存量規模約為8萬億元,這將進一步激勵銀行通過加大同業負債業務拓展力度,提升對傳統信貸業務的支持。
2015年,商業銀行要密切跟蹤資本市場改革創新對銀行服務所蘊涵的商機,加強對第三方存管業務的營銷力度,完善系統建設,提升證券資金結算服務水平,努力提升證券結算資金市場份額。
資產業務:做大交易型銀行業務
2015年非標資產總體規模繼續膨脹的可能性不大。原因一方面是在監管持續嚴格的背景下,監管套利投資非標資產作為近年來銀行投融資類同業資產業務的重要創新模式,業務發展空間有限,“非標轉標”是長期趨勢;另一方面,近期監管部門針對地方政府債務問題出臺了一些重要的監管法規,主要以打破政府隱性擔保和鼓勵融資多元化為基本導向,作為非標資產重要投向的地方政府融資平臺,也將更多地通過其他渠道獲取資金。未來增量非標資產將主要體現在投資項下和表外資管業務中,在銀行資本約束加強的背景下,銀行將更多地通過表外資產開展非標資產業務。
從長期來看,商業銀行同業資產業務轉型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是大力發展交易型銀行業務。交易型業務本質上是由銀行通過金融市場上各種金融產品的組合和創新,來滿足客戶存貸款等銀行基礎業務以外的金融需求,包括代理、代客業務等多個方面,主要分為證券交易與承銷、場外衍生品交易等業務。國外銀行交易型業務已經發展得非常成熟,其中摩根大通銀行是交易型銀行典范,2013年上半年,該行交易收入82億美元,已經占到營業收入比重的20%。未來,我國也將迎來發展交易型銀行業務的重要機遇。首先,以創新為主要驅動的“新常態”經濟需要更為市場化的經營環境,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改革的持續推進為銀行開展交易型業務創造了基本條件。其次,包括債券市場、貨幣市場、票據市場、外匯市場等在內的多層次金融市場也將繼續擴展,金融產品和金融工具也將不斷豐富。最后,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環境。
發展交易型銀行業務就是要從資產持有型向資產交易型業務轉化,從經營信用風險(交易對手)向同時經營信用風險和市場風險(交易產品)轉變,是商業銀行同業資產業務轉型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對此,商業銀行要加強人才引進和培養,提升對宏觀經濟的研判能力,并建立科學的風險識別和計量體系。
中間業務:發展資產證券化業務和同業合作互聯網金融平臺
同業合作開展資產證券化業務。資產證券化業務是商業銀行同業業務轉型發展的重要方向。首先,從監管導向來看,資產證券化業務是盤活存量、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實現“非標轉標”的重要手段,127號文明確提出資產證券化業務“為金融機構規范開展同業業務開了‘正門,支持金融機構加快推進資產證券化業務常規發展”。其次,從美國銀行業發展經驗來看,資產證券化業務是銀行轉型發展的重要途徑,從20世紀70年代到2007年,商業銀行對非金融機構負債比重從近30%下降到20%左右,數據變化的背后是銀行參與企業融資過程中的角色轉換:從直接為企業融資獲取利息收入,轉向將資產拆分、打包和銷售。在這個過程中,美國銀行業在社會融資中依然發揮重要作用,且保持較強的競爭力,具體可以從以下的數據得以反映:從20世紀70年代到2007年,銀行中間收入占比從14%提升至37%,商業銀行業占金融機構利潤總額的比例一直維持在40%左右。最后,商業銀行自身來看,未來商業銀行資本約束的壓力將會加強,開展資產證券化業務有利于優化資本負債結構、緩解資本約束,同時擴大資金來源以應對利率市場化和金融脫媒的沖擊,并提升中間收入。
開展同業合作互聯網金融平臺。金融機構差異性和互補性是金融同業合作的基礎,融入了互聯網元素的金融平臺有利于加強金融機構之間的信息和溝通,從而更好地利用金融機構之間的異質性挖掘同業合作空間、拓展銀行金融服務鏈條。開展同業合作互聯網金融平臺,就是商業銀行從間接融資到直接融資、從信貸供給到業務撮合和咨詢、從高資本消耗到輕型銀行的業務轉型。
商業銀行在開展同業合作互聯網金融平臺業務中,可將客戶定位在同業客戶以及同業客戶終端客戶上。首先,面向同業客戶在平臺上開展代銷金融產品、同業理財、交易結算等服務,并針對同業客戶風險規避需求提供風險對沖產品。其次,相對于企業客戶,同業客戶自身即為金融服務商,債權資產和表外資產比重比較大,為同業客戶提供金融服務自然就延伸到了幫助同業客戶更好地滿足同業客戶終端客戶的金融服務需求,并提供結算、理財、系統支持等金融服務,打造金融理財超市。在同業合作平臺實際運營過程中,由于國內第三方評級體系機制尚不健全,銀行可利用已經積累的風控資源,包括內評體系、客戶和產品準入管理等,提供類似于第三方評級體系的風險評級功能,并利用平臺的交易記錄進行大數據分析,為同業和企業客戶提供咨詢服務。
(作者單位:復旦大學博士后流動站,交通銀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