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益林+劉蓉+王治華
[摘要] 目的 探討并分析神經內科重癥患者發生感染的危險因素、臨床特征以及相關的護理措施。 方法 隨機選取本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280例神經內科重癥患者,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結果 本研究280例患者中,發生院內感染的有46例,醫院感染發生率為16.43%,其中呼吸道感染29例,所占比例為63.04%;醫院感染的發生主要與患者年齡、住院天數、意識情況、侵襲性操作以及抗生素的使用有關。 結論 應加強對重癥患者的整體護理,盡量減少醫院內感染的發生。
[關鍵詞] 神經內科;院內感染;護理對策;重癥患者
[中圖分類號] R6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5)01(a)-0015-03
神經內科患者病情復雜,發展迅速,常出現感覺、運動、認知和意識障礙,極易并發其他疾病,很小的疏忽即可對患者造成嚴重的后果,給患者及家屬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1-2]。有研究報道,神經內科是發生醫院感染的高發科室,重癥監護患者一旦發生感染,不僅會延長患者的住院時間,加重患者自身病情,嚴重時還會使患者發生危險[3-4]。為減少神經內科重癥患者發生感染的概率,本院對280例重癥神經內科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探討神經內科重癥感染患者發生感染的原因、臨床特征以及相關護理方法。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神經內科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280例重癥患者,男性156例,女性124例,年齡18~81歲,平均(55.4±6.1)歲,其中46例患者發生院內感染,男25例,女21例,所有感染患者均參照原衛生部規定的《醫院感染診斷標準》[5],腦出血18例,腦梗死11例,蛛網膜下腔出血7例,代謝性腦病4例,顱內感染2例,病毒性腦膜炎2例,其他2例。
1.2 研究方法
對所選280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總結分析感染患者的年齡、感染部位、原發疾病類型等,對感染患者的血、唾液及排泄物進行相關分析,針對各種類型的感染患者制訂相應護理對策。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神經內科感染患者發生率
本研究280例重癥患者中,發生院內感染患者46例,發生率為16.43%。
2.2 院內感染發生部位構成比
本研究46例感染患者中,呼吸道感染29例,所占比例為63.04%,明顯高于其他部位(表1)。
表1 院內感染發生部位構成比
2.3 感染與原發疾病的關系
本研究46例感染患者中,原發疾病為腦出血的有18例,所占比例最大,其次為腦梗死、蛛網膜下腔出血(表2)。
表2 感染與原發疾病的關系
2.4 醫院感染的原因分析
醫院感染的發生主要與患者年齡、住院天數、意識狀態、侵襲性操作以及抗生素使用有關(P<0.05)(表3)。
表3 醫院感染的原因分析
3 討論
本研究通過分析本院收治的280例神經內科重癥患者的臨床資料發現,共有46例患者發生了院內感染,發生率為16.43%,與同期其他科室院內感染發生率(5.41%)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與相關研究結果類似[3,6],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①神經內科重癥患者的年齡較其他科室偏大,患者自身免疫力較低;②患者臥床時間較長;③多數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識和運動障礙,且具有特殊的醫院感染特點[7]。本研究中,患者的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感染所占的比例最大,高達63.04%,明顯高于其他感染部位,其他感染部位主要還有泌尿道、胃腸道、口腔黏膜等,該結果與國內一些文獻報道相似[8]。本研究46例感染患者的原發疾病主要以腦出血為主,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①腦出血患者正常的生理反射和吞咽能力受到損傷,患者無法正常的排除嘔吐物和痰;②患者由于氣管插管使器官黏膜組織受到損傷,免疫保護作用下降;③腦出血患者多伴有與呼吸相關的并發癥,機體的免疫能力明顯低于其他患者[9]。
分析患者發生醫院感染的原因,主要與患者的年齡、住院天數、意識情況、是否使用侵襲性操作以及是否使用抗生素有關,本研究中,年齡≥70歲的患者感染率明顯高于40~70歲患者(P<0.05),年齡40~70歲的患者感染率明顯高于≤40歲的患者(P<0.05),原因可能是老年患者免疫功能降低,主要作用部位功能衰退,原發疾病情況不佳,不能抵御病菌的侵入,導致感染率上升;住院時間多于14 d的患者醫院感染率明顯高于住院時間7~14 d的患者(P<0.05),住院時間7~14 d的患者醫院感染率明顯高于住院時間少于7 d的患者(P<0.05);昏迷患者全部發生了醫院感染,而未昏迷的患者醫院感染發生率僅為4.10%;使用侵襲性操作和抗生素的患者醫院感染發生率均明顯高于未使用侵襲性操作及抗生素的患者(P<0.05)。可見,患者的年齡越大、住院時間越長、意識模糊、侵襲性操作和抗生素的使用是發生院內感染的主要原因。男性和女性患者的感染率相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性別因素對院內感染無影響。
有研究表明,病菌的侵入在很大程度上與高頻率使用侵入技術操作有關[10],對患者而言,雖然年齡與原發疾病,無法通過外界操作對其進行改變,但是楊思蓮[11]的報道證實,臨床上可以通過改變外界環境及技術操作來減少醫院感染的發生,為此,針對患者的具體情況制訂相應的護理措施。①患者呼吸道的護理:保持患者呼吸順暢,長期臥床的患者定時進行翻身拍背,指導患者進行深呼吸練習,患者有痰液但無法及時排出時,遵循醫生的囑咐,對其進行霧化處理,較為嚴重的患者,可進行吸痰處理;對于癱瘓的患者,對其進行肢體和肌肉按摩;對于意識清清醒的患者,叮囑其每天進行口腔清潔,對于有意識障礙的患者,幫助患者每日行口腔護理,減少口腔細菌數量,防止細菌生長。②患者泌尿系統的護理:神經內科患者由于神經功能受損,常出現排泄失禁,因此,護理過程中應指導家屬如何正確使用接便器,叮囑家屬在患者排泄后及時清潔其陰部;長期使用排尿導管患者,需使用0.02%呋喃西林清潔其膀胱,清理尿道口,叮囑患者多喝水。③患者皮膚的護理:神經內科患者極易引發壓瘡,因此,要及時對患者的皮膚進行護理,經常對其進行翻身,按摩骨突部位的皮膚,保持患者床鋪干凈清潔。④使用侵入性設備時的護理:神經內科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經常會用到侵入性設備,本研究中使用侵入性設備的患者院內感染的發生率明顯高于未使用侵入性設備的患者,因此,對于侵入性設備,呼吸機需每天用含氯消毒液進行擦拭,管道每周更換一次,小零件要嚴格消毒滅菌,盡量減少導尿[12],操作時盡量縮短侵入性操作的時間,減少患者的黏膜損傷;護理過程中要重視無菌操作。⑤合理用藥:抗生素的使用與院內感染的發生密切相關,因此,治療過程中,應合理使用抗生素,密切監視患者菌群失調情況,嚴格限定抗菌藥物的應用指征。
總之,臨床上要加強對院內感染危險因素的認識,針對主要危險因素采取相應護理措施,盡量減少醫院內感染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居麗雯,胡必杰.醫院感染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1-7.
[2] 花寶賀,石連仲,王新利,等.157例老年患者醫院感染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6,16(5):519-520.
[3] 謝然.神經內科重癥監護室醫院感染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J].大家健康,2013,7(8):177.
[4] 王虎清,李燕玲,張娜,等.神經系統血管造影術后皮質盲患者臨床分析[J].卒中與神經疾病,2013,20(5):297-299.
[5] 衛生部.醫院感染診斷標準(試行)[J].新醫學,2005,36(8):65.
[6] 覃玉秋.神經內科重癥感染患者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J].護理實踐與臨床,2011,8(2):31-32.
[7] 潘佩玲.神經內科重癥監護室院內感染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J].中國民康醫學,2014,26(14):64-66.
[8] 臧大維,劉娟.512例神經內科NICU重癥患者醫院感染的研究[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8,18(7):944.
[9] 徐宗俊,龍軍,錢樹星.神經內科住院病人醫院感染分析[J].中華神經醫學雜志,2006,5(12):79.
[10] 吳強,段慧玲,蘇小盼,等.神經內科醫院內感染調查分析及影響因素[J].現代預防醫學,2012,39(4):902-904.
[11] 楊思蓮.護理操作細節規范化對神經內科院內感染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1,17(18):20-21.
[12] 彭愛霞.患者院內感染分析與護理對策[J].齊魯護理雜志,2009,15(20):123-124.
(收稿日期:2014-09-28 本文編輯:李亞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