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光++鄭鑫++劉金云等
摘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符合校情的、反映社會需求的地方高校土木工程專業課程體系,是提高該專業應用型本科生教學質量的前提。通過向學校1997年至2008年入學的12屆土木工程專業畢業生發放調查問卷,利用問卷反饋的信息,掌握當前的社會需求,初步建立課程體系,為完善教學計劃提供依據。課程體系的構建方法可為地方高校土木工程專業課程體系改革提供借鑒。
關鍵詞:土木工程專業;課程體系;調查問卷;教學計劃
中圖分類號:G642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2909(2015)01004704目前,地方高校土木工程專業普遍面臨著招生與就業的難題。因此,如何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專業理論水平與實踐技能,培養應用型人才;如何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提高用人單位的滿意度及社會認可度,是地方高校土木工程專業發展無法回避的問題。吳曉等對畢業生進行了調查,學生認為“課程結構合理,內容有吸引力”的只有10.6%,而對課程結構和課程內容不滿意的占12.7%[1],這說明課程體系建設與社會實際需求脫軌不是單一現象。楊延認為課程教學是實現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的基本途徑,課程建設水平是衡量學校教學水平的重要標志,提出了“卓越課程”創新型教學模式[2]。仲偉峰以及常漢東和趙艷林等指出課程體系是創新型人才培養的主體,是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核心,是實現培養目標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是人才培養方案的重要內容,課程是實施專業人才培養的主要載體[3-5]。基于此,建立一套“接地氣”的課程體系是專業發展的必然要求。
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筆者發放調查問卷了解部分畢業生的就業狀況,得到了畢業生對現有課程體系的評價信息[6],并據此開展課程體系構建方法研究。
一、現有課程體系存在的不足
(一)沒有充分考慮畢業生的知識需求
畢業生的知識需求是課程體系建設的源動力。目前的課程體系未能充分滿足學生的知識需求,導致某些課程的設置不能得到學生的認可,造成教師資源及教學資源的間接浪費。 (二)課程體系與社會需求存在偏差
現有專業課的課程體系包括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及實踐環節。在寬口徑、厚基礎的“大土木”人才培養背景下,以適應學生多方面的需求,而設置的課程范圍較廣,這樣的課程體系設置出發點較好,但是,某些課程的開設在一定程度上壓縮了一些重點專業課及與學生就業息息相關課程的時間,在某種程度上導致學生就業競爭力下降,對專業的長遠發展不利。
高等建筑教育2015年第24卷第1期
楊光,等地方高校土木工程專業課程體系構建方法研究
(三)師資力量與課程體系沒有完全匹配
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需要“雙師型”的師資隊伍,教師不但要懂理論而且要重重理論與實際的結合。周德儉等認為專業教師不但要有一定的專業理論基礎,還要有相關專業實踐經歷、經驗[7]。當前,學生對課程的偏愛很大程度上來自于授課教師的學識和教學魅力,而這種魅力恰恰體現在教師將理論運用于工程實際案例的講解中。如果教師只有紙上談兵的理論,沒有足夠的行業實踐,學生很難全身心地投入課堂,認真聽課。
二、課程體系建設方法探討
每所高校都有自身的實際情況,教學改革模式不應完全照搬。將國外高水平大學土木工程專業本科課程體系“全盤引入”到國內高校土木工程專業的課程體系中是不可行的[8]。因此,建設應用型本科生培養的課程體系必須符合校情。筆者所在學校土木工程專業教師和畢業生之間建立了良好的溝通渠道(如圖1),課程體系建設充分考慮畢業生及授課教師的建議,通過微調教學計劃、調整師資隊伍配備等手段,進一步完善課程體系。學生畢業后把實時的社會需求信息反饋給專業負責人,為下一年調整教學計劃提供依據,如此形成互動、循環機制。
三、課程體系改革的調查問卷法
(一)調查問卷參與者數據統計
筆者通過QQ群、Email等方式向土木工程專業1997年至2008年入學的12屆畢業生發放問卷150份,累計回收有效問卷101份。各屆畢業生參與調查問卷的百分比見圖2。圖中數據表明,2011屆、2012屆畢業生參與調查問卷的人數存在反差,原因是筆者投入教學工作時間存在差異。圖3給出了參與調查問卷畢業生的學歷結構。如圖所示,土木工程專業的畢業生絕大多數在行業一線工作,繼續深造人數偏少,反映了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的現狀。畢業生職業狀況如圖4,從圖中可以看出從事施工管理的學生占30%,在設計部門工作的占27%,有近6%的畢業生參加公務員考試在政府部門從事與本專業相關的質檢、安檢、基本建設管理等工作,而從事地產開發及工程監理的畢業生較少。從職業的狀況看,從事施工管理、建筑設計及結構設計占60%左右,絕大多數學生本科畢業即參加工作。因此,來自基層畢業生的反饋信息更具可信度。
(二)課程體系調查問卷數據統計
基礎課調查問卷統計數據表明,畢業生對高等數學“適用性”評價各占約50%,說明學生對重要基礎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夠,也間接反映出基礎教學存在的問題。目前,這類高校基礎課程絕大多數是由師范類院校畢業的教師授課,且普遍存在授課教師不能結合相關專業知識授課現象。大學物理及大學物理實驗普遍反映適用性不高,而與專業直接相關的制圖課及力學課程適用性選項比例均較高。
專業必修課調查問卷數據統計表明,與施工管理相關的土木工程施工課程所占的比例最高,與結構設計相關的混凝土結構、房屋建筑學等課程次之。這些特點與圖4反映的畢業生職業狀況一致。
專業選修課調查問卷數據統計表明,現有課程體系中有些課程知識學生在工作中幾乎用不到,而與設計施工監理等工作相關的課程受到畢業生青睞。目前,國內結構的主材仍然是鋼筋混凝土,因此,選擇鋼筋混凝土及砌體結構課程的比例最高,與結構設計及施工相關的高層建筑結構設計、結構抗震設計、工程軟件應用、荷載與結構設計原理及施工質量控制等課程均占有較高的比例,這與畢業生目前的就職狀況相吻合。比例最低的是運籌學,其次是流體力學、建筑法規概論等。此次參與調查問卷的畢業生絕大多數在35周歲以下,這個年齡段的參與者可以充分反映出他們在工作中對知識的真實需求。
實踐必修課調查問卷數據統計表明,實踐環節的每門課程都比較接近工程實際,畢業生所選的“很適用選項”比例均在50%以上,充分反映出當前實踐教學環節的合理性。“建議開設哪些課程”選項統計結果如表1。數據表明,大多數畢業生亟需與施工、設計、預算等相關的實訓課程培訓。少數繼續深造的畢業生建議開設彈性力學、MATLAB、有限元計算等課程。
表1畢業生建議增設課程內容匯總表序號課程內容百分比/%1建設工程管理8.162巖土與結構工程質量安全監測與檢測6.123施工安全培訓教材、 質檢類規范4.084圖集、規范的相關學習10.25工程設計實例6.126增設軟件課程(Etabs,Midas)4.087工程造價實務12.248彈性力學、MATLAB等課程2.049有限元計算2.0410增加實踐機會4.0811資料歸檔2.04注:此項多數調查問卷參與者未填寫,故總和<100%。
(三)構建課程體系
結合調查問卷的統計結果及師資狀況,設立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實踐課五大課程群。其中,專業選修課課程群按施工方向、設計方向、造價方向三個方向排序。增加了圖5、圖6及圖7中用顏色加重的課程,剔除了原課程體系中與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關系不大的課程。對于調查中的某些課程如運籌學,雖然畢業生所反映的適用性不大,但考慮該類課程是相關重要專業課的基礎,經過再三斟酌及參考相關高校土木工程本科生培養方案后,在新建課程體系中仍然保留。此次課程體系調整沒有增設有限元計算,因為原課程體系有結構力學電算課,已經包括桿系有限元的計算問題,滿足應用型本科教學的需求。至于規范、圖集類的學習課程,教材已經結合新規范作了調整。考慮工程造價人才需求較大,而且適合女生就業群體,所以調整課程體系時專業課模塊加了工程概預算與招投標課程,在實踐課模塊加了工程造價實例設計。
四、結語
符合社會需求的課程體系構建是地方高校土木工程專業建設的基本動力,并直接影響畢業生的工作能力及高校的社會影響力。然而各高校的校情不同,教改的模式不能照搬,文中所采用的調查問卷方法簡單易行,便于獲得有益的信息,使教改成果真正惠及每名學生,做到為學生就業服務,為學校發展服務,為企業需求服務,為社會進步服務。
參考文獻:
[1] 吳曉,李寶斌.“三維一體”教學新體系的探索與實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8(4):155-158.
[2] 楊 延.“卓越課程”創新型教學模式的構建與研究[J]. 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4):16-18.
[3] 仲偉峰,何小溪. 創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J]. 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2):137-139.
[4] 常漢東.地方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課程模式構建[J]. 黑龍江高教研究,2007(11): 55-57.
[5] 趙艷林,文鴻雁,朱軍桃. 地方理工科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J]. 黑龍江高教研究, 2012(7):129-131.
[6] 楊光,鄭鑫,陶傳遷,等.土木工程專業畢業生工作狀況調查問卷設計探討[J].中國電力教育,2013(13):206-207.
[7] 周德儉,李創第,秦福利.試析應用型本科教學體系的構建[J]. 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9):157-159.
[8] 林峰,顧祥林.國外土木工程專業本科課程體系在國內應用的可行性研[J].高等建筑教育,2006,15(1):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