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幫把手,又不能‘包下來”
日前,國家藝術基金啟動了首批資助項目的復評工作。對于該基金以后的發展方向,文化部部長、國家藝術基金理事會理事長蔡武表示:“在今天的探索實踐中,要注意正確處理政府指導和基金引導的關系、基金資助與市場經營的關系,要正確處理‘兩個效益的關系,既要‘幫把手,又不能‘包下來,既要‘扶優助強,又要給資歷尚淺、機會少、但是有潛力、有才華、有抱負的青年藝術人才以施展本領的空間平臺。”
“‘雅賄愈演愈烈應嚴懲”
把自己的畫交給開放商,然后收取5萬元“潤筆費”—日前隨著由原江蘇新聞出版局副局長蔣國星受賄案的一審落槌,“雅賄”再次進入公眾視野。在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教授李建明看來,應重視這一類型腐敗,通過出臺相關司法解釋,梳理分析當下的雅賄形式,對不同情況的認定加以規范,加大打擊力度。
“博物館允許展廳拍照是錯誤的決定”
英國《每日電訊報》藝術版主編Sarah Crompton近日撰文批評博物館容許觀眾在展廳拍照的政策:“我的心情多么沉重!在多年堅決反對后,英國國家美術館最終也默默同意觀眾可以在展廳拍照和錄像了。”英國國家美術館聲稱,之所以放松照相政策是因為無法區分觀眾是使用手機拍照,還是使用互動功能查詢導覽信息。
“市場流通藝術品約有一半是假貨”
最近,倫敦已進入拍賣季以及藝博會季。瑞士藝術品研究所(FAEI)則向藝術市場的各位藏家發出嚴肅警告:買家要當心。該研究所負責人Yann Walther表示,保守估計,在市場上流通的藝術品中,約有一半是假貨。據Walther介紹,在他們為藏家和賣家鑒定的作品中,有70%至90%都是贗品。藝術市場作品價格的不斷膨脹刺激了造假者的神經,這也讓越來越多的人呼吁科學家站出來為藝術品鑒定做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