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燕



展望2015年,世界經濟增速將略有回升,但仍處于歷史較低水平,主要經濟體經濟增速分化態勢可能更加明顯。世界經濟發展日趨分化,表明國際金融危機遺留的問題比預期更難解決,而經濟前景不明朗進而影響到當前的信心、需求和增長。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新興經濟體,避免經濟增長持續滑坡至關重要。為減少風險、應對挑戰、保持長期經濟和金融穩定,各國仍須加強國際政策協調。
一、世界經濟增速將略有回升
國際金融危機至今過去六年了,許多發達國家的失業率仍居高不下,與此同時,許多發展中國家仍陷于困境。如今,世界經濟仿佛走在平衡木上,不均衡的全球經濟復蘇仍在繼續,但下行風險和不確定性時有增大。2015年,美國、英國經濟持續增長、中國、印度以及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國家經濟增長、寬松的貨幣政策、石油價格的下滑等因素,將推動世界經濟向前發展。美聯儲提高利率對金融市場和新興經濟體帶來不確定性、歐元區經濟的脆弱性、新興經濟體增長繼續下行、地緣政治緊張加劇等,將是世界經濟面臨的主要風險。IMF預測,2015年世界經濟增長率將為3.8%,比2014年提高0.5個百分點。其中,發達經濟體將增長2.3%,比2014年提高0.5個百分點;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將增長5%,比2014年提高0.6個百分點。
2015年,隨著美國進入加息周期,要警惕可能引發的國際金融市場波動。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全球各主要經濟體的中央央行實施了史上最積極的貨幣政策。自2008年末以來,美聯儲、歐洲央行、英國央行的官方干預利率都一直略高于零。2011年,歐洲央行曾勉為其難地把利率提高到1%以上,但隨后又不得不調回至零附近。為遏制經濟停滯局面,2014年6月6日歐洲銀行宣布,將邊際存款利率降至-0.1%,基準再融資利率下調至0.15%,邊際貸款利率大幅下調35個基點至0.4%。這意味著歐洲銀行成為首個實施負利率的世界主要央行。而在過去20年里,日本央行執行的利率一直接近于零。
隨著各經濟體經濟復蘇狀況的差異,世界主要經濟體的貨幣政策走向明顯分化。日本央行仍在推行量化寬松(QE),歐洲央行正在醞釀在2015年初推出歐版QE措施,而美聯儲在2014年正式結束了QE,正在考慮的是何時以及如何上調利率,市場預計美聯儲將在2015年年中升息。而包括中國在的新興經濟體則在上調利率。世界經濟復蘇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發達國家寬松貨幣政策的支持。但長期寬松的貨幣政策在有助于刺激居民增加消費產出、企業增加投資同時,也助長了金融市場的冒險行為,導致流動性風險上升。這將增加金融穩定風險,并可能影響世界經濟復蘇。
在世界經濟艱難復蘇中,地緣政治等非經濟因素影響增大。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地緣政治因素與國際能源、資源戰略爭奪相交織,成為國際關系中新的矛盾焦點,增加了世界經濟的不確定性。2014年,地緣政治危機和突發事件對一些國家經濟增長造成嚴重干擾。烏克蘭危機和中東局勢動蕩,不僅持續對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釋放負面效應,影響到區域內國家經濟穩定發展,還對全球金融市場和國際商品價格形成沖擊。烏克蘭危機爆發以來,美國、歐盟對俄羅斯開展多輪制裁,重創了俄羅斯經濟,俄羅斯以反制裁還擊,歐盟部分成員國經濟復蘇受阻。中東地區持續動蕩,“伊斯蘭國”等極端組織在伊拉克等國興風作浪,威脅地區穩定,還可能威脅全球石油供應安全。此外,埃博拉疫情阻礙了部分西非國家經濟復蘇。到目前為止,烏克蘭危機的影響尚未擴散到有關國家及其鄰國以外,中東的動蕩尚未顯著影響能源價格水平,但未來發展仍存在較大不確定性,可能在較長時期內影響相關國家經濟,給世界經濟帶來重大影響。
二、世界貿易增長仍低于趨勢水平
在世界經濟增速低于預期,以及疲軟的進口需求下,2014年世界貿易增長弱于預期。發達經濟體的進口需求逐步恢復,但不及發展中經濟體進口需求的放緩程度,造成全球整體進口需求受到影響。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普遍下跌,國際原油價格出現極端波動。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對相關國家和地區貿易復蘇造成阻礙,烏克蘭危機造成某些農產品貿易受限,中東動蕩局勢威脅到石油供給安全,肆虐的埃博拉疫情對影響了相關國家經濟發展等。這些均影響到世界貿易的表現。
世界貿易組織(WTO)2014年9月發布預測,2014年全球貿易實際增長率將為3.1%,其中,發達經濟體和發展中經濟體出口將分別增長2.5%和4%,進口將分別增長3.4%和2.6%。2015年世界貿易增速將略有回升。WTO預計,2015年全球貿易量將增長4%,仍明顯低于過去20年5.3%的平均增長水平。其中,發達經濟體和發展中經濟體出口將分別增長3.8%和4.5%,進口將分別增長3.7%和4.5%。
世界經濟低速增長下,國際大宗商品市場價格普遍下跌。國際金融危機前,伴隨中國實體經濟的成長以及美國虛擬經濟的擴張,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演繹了長達10年的牛市。但在2011年創出新高后,自2012年國際大宗商品市場價格呈現持續下行態勢。2012年和2013年,世界初級產品價格指數分別下跌0.2%和0.8%,2014年前9個月該指數同比下跌3.1%。究其原因,一是世界經濟低速增長,使國際大宗商品市場開始全面進入買方市場,供大于求的市場格局導致大宗商品市場黃金期結束。二是美國逐步退出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美元升值導致以美元計價的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下跌。三是發達國家經濟企穩、股市回報回升,一些投資基金開始從商品市場撤出,大宗商品市場“去金融化”提速,一定程度糾正了過度投機造成的大宗商品價格扭曲。2014年國際原油價格出現極端波動,12月10日國際油價一度跌至5年新低。國際原油價格大幅波動對原油輸出國和進口國都產生了重要影響。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普遍下跌,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全球的通縮風險。
三、全球對外直接投資繼續上升趨勢
隨著世界經濟緩慢增長,全球對外直接投資(FDI)重現增長趨勢。聯合國貿發會議(UNCTAD)《2014年世界投資報告》顯示,2013年全球FDI流入量增長9.2%,規模達到1.45萬億美元,為2007年歷史峰值的72%。其中,流入發展中經濟體的FDI再創新高,達到7780億美元,增長6.7%,占全球流入量的54%。流入發達經濟體的FDI為5660億美元,增長9.5%,占全球流入量的39%。流入轉型經濟體的FDI為1080億美元,增長28.6%。
隨著發達經濟體經濟復蘇勢頭漸趨平穩,跨國公司對發達國家業務和資產進行新一輪調整和重組,流入發達經濟體的投資增長幅度相對較高。某些新興經濟體的脆弱性、政策前景不確定和區域不穩定風險有可能給吸收外資帶來不利影響。UNCTAD預計,2014年全球FDI流量有望增至1.6萬億美元,到2015年達到1.75萬億美元,2016年進一步升至1.85萬億美元。
四、美國經濟繼續釋放增長潛能
與歐元區和日本相比,美國經濟具有諸多得天獨厚優勢:人口結構更年輕且合理、有最佳科教制度、具備最優決策團隊、有最強創新能力、擁有最豐富的全球資源、最大轉嫁危機能力、最優轉型政策與架構設計等。推動美國經濟可能開始加速的積極因素包括:一是不斷改善的收入預期提振了消費者信心,股市反彈讓財富效應再現,居民消費進一步改善。而私人消費占美國經濟構成的70%以上,在經濟復蘇中起舉足輕重作用。二是在經濟企穩、市場利率仍處低位情況下,企業投資的動力增加。“頁巖氣革命”、“再工業化”和“出口倍增計劃”,使美國制造業得以重振,國際競爭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恢復,出口對經濟增長起到支撐作用。尤其是受益于量化寬松政策,房地產投資增加,拉動制造業重振,創造不少就業崗位。三是金融業明顯改善,美元資產受青睞。美聯儲持續量化寬松政策,使市場流動性充足,大銀行經營狀況好轉,自有資本充足,加之金融改革力度大,監管加強,投機行為有所收斂。在經濟較快復蘇、美聯儲收緊貨幣政策的影響下,美元延續2013年以來的走強態勢,成為全球投資者熱捧的貨幣。截止12月23日,美國指數升破八年半高位至90.02。四是科技創新成效顯現。巖氣革命提供了廉價的能源,提升了競爭力,是美國經濟成功轉型的基礎?!霸俟I化”鎖定高端與先進制造,重點扶植高新技術,主攻戰略新興產業,同時用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為美國經濟的長期發展奠定了基礎。IMF預計,2015年美國經濟增長率將為3.1%,比2014年加快0.9個百分點。
隨著美國經濟穩定復蘇,宏觀經濟政策開始向危機前的常態回歸。2014年美聯儲以小步快走方式逐步終止了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市場普遍認為,美聯儲將在2015年內啟動加息進程,但各界對美聯儲加息時間和節奏的判斷仍有分歧。目前強勁的經濟數據進一步增強對美國經濟前景的信心,提高了美聯儲加息的幾率。美國是世界第一強國,其貨幣政策歷來是影響全球金融市場的重大因素。對全球經濟而言,美聯儲加息可能導致美元持續走強,吸引國際資本追逐美元資產,引發外匯市場出現新的動蕩和國際資本異動。新興市場可能首當其沖面臨資金流出的風險,國際大宗商品市場也很可能呈現資金外流、價格下跌局面。
五、歐元區經濟將處于微弱復蘇態勢
為遏制經濟停滯局面,促進通脹水平向目標靠攏,歐盟政策制定者出臺了相關政策。歐洲央行將利率調降至歷史低位,還實施了一系列增加流動性的措施。11月17日,歐洲銀行行長表示,如果歐元區經濟增速和通脹水平持續處于低迷狀態,歐洲央行將采取進一步的非常措施來刺激經濟,其中包括購買國債。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11月26日向歐洲議會正式提交了總額3150億歐元、為期三年的龐大經濟刺激計劃。但市場分析認為,不確定因素將導致政策效果有限。目前歐元區經濟的風險主要來自4個方面:一是通縮風險;二是高失業率;三是沉重的債務負擔;四是經濟持續停滯。歐元區部分國家金融體系脆弱、失業率仍居高位、高債務率和低增長率,是歐元區經濟的結構性難題。同時,歐元區潛在通貨緊縮風險上升,正在成為困擾經濟穩定增長的新問題。IMF預計,2015年歐元區經濟增速回升至1.3%,仍處較低水平。而歐元區經濟停滯可能通過貿易、金融等渠道影響全球經濟復蘇。實施寬松貨幣政策對穩定金融市場、防止經濟衰退會起到一些作用,但要實現經濟的根本性好轉,歐元區仍需在結構性改革方面取得突破。
六、日本經濟扭轉頹勢的任務依然艱巨
“安培經濟學”旨在擺脫困擾數十年的通貨緊縮,提振日本經濟恢復增長。迄今,安培已經射出第一支箭(貨幣刺激)和第二支箭(財政支出),但第三支箭(提高日本競爭力的結構性改革)尚未得到充分落實。2014年11月,日本核心消費價格指數(CPI)從10月份的0.9%降至0.7%。日本經濟復蘇遭遇挫折,“安培經濟學”遭到質疑。隨著安培獲得連任日本首相,將會有更多時間推行“安倍經濟學”的第三支箭經濟振興計劃。安培面臨的首要挑戰是將日本經濟重新拉回到增長的軌道。12月27日,日本內閣批準了3.5萬億日元(約合291.7億美元)的額外經濟刺激方案,用于提升消費水平,支持中小企業運作。這項刺激計劃也凸顯出,安倍必須艱難地在提振經濟和抑制高額債務之間進行平衡。日本經濟面臨的問題是結構性問題,如消費者信心下滑、產業空心化、人口老齡化、高額公共債務等,解決這些問題都將帶來嚴峻的宏觀經濟和財政挑戰。日本經濟的關鍵點是要尋找新的產業增長點。未來日本政府推進結構改革、扭轉經濟頹勢的任務艱巨。IMF預計,日本經濟2015年將增長0.8%,比2014年0.9%進一步下滑。
七、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整體經濟增長繼續走低
在發達國家經濟整體企穩的同時,受全球流動性泛濫和內部經濟結構調整雙重影響,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經濟整體遭遇逆風,一些國家經濟轉型壓力增大,面臨的金融風險上升。一些新興經濟體宏觀政策收緊和經濟結構性矛盾疊加,經濟存在較大下行壓力,一些新興經濟體金融市場處于動蕩之中,發生資本外流、貨幣貶值等現象。目前,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所面臨的困難大于發達經濟體,處于相對動蕩期,可能在一個較長時期內整體經濟增長將走低。IMF預測,2015年新興經濟體與發展中國家經濟將增長5%,比2014年提高0.6個百分點。
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發達國家的寬松貨幣政策一直在持續影響著新興經濟體的金融市場。在發達國家普遍實施寬松貨幣政策下,大量資金從發達國家流向新興經濟體,推高了其資產價格和債務規模。而隨著美聯儲表態收緊貨幣政策,新興經濟體金融市場再次遭遇大幅動蕩。新興經濟體需要提高自身應對金融風險的能力。面對經濟基本面走弱和外部環境日趨動蕩的挑戰,未來幾年新興經濟體經濟將維持增長放慢的態勢。對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來說,一方面需要嚴防外部環境趨緊的沖擊,警惕國際資本流動和貨幣波動對本國經濟、金融穩定帶來的影響;另一方面仍應強化自身經濟結構調整,克服金融和宏觀經濟脆弱性,以實現可持續增長目標。